甘方誠
[摘 要]美術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不僅可以對學生進行美育,而且肩負著德育的重要任務。美術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有機滲透德育,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美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發(fā)和教育。
[關鍵詞]德育;核心素養(yǎng);美術課堂;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23.7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4-0040-02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出“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的見解;現(xiàn)代大文豪魯迅先生提出“美術可以輔翼道德”的觀點,認為“美術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相符,然其力足以淵遂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輔道德以為治”。借助美術培養(yǎng)人的思想道德是人類社會的基本行為,且我國《小學德育綱要》中強調藝術課程要引導學生在學習與掌握相關的知識、技能、技巧和參與、欣賞、鑒賞中自然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那么,在美術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呢?
成功的教育應從好習慣培養(yǎng)開始,因此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那么,美術課堂上應該讓學生養(yǎng)成哪些習慣呢?我認為學生應養(yǎng)成以下習慣:(1)自主學習意識,如準備好學具等;(2)認真聽講,并耐心傾聽同學的發(fā)言;(3)認真完成作業(yè),有禮貌地與同學合作……美術課對學生來說是一門壓力小、興趣大的學科,如果把德育滲透于美術教學中,比枯燥的說教更能打動、感染學生。
例如,今年教學一年級時,為了增進與學生的感情,引起學生和家長對美術學科的重視,我在教學中做了一番嘗試,即自編一首師生互動問答的兒歌,以培養(yǎng)學生重視美術學習的意識。課前,我都會問學生:“小朋友們,我們上美術課有什么用???”學生會齊聲回答:“讓我們的小手更加靈巧,讓我們的眼睛更加明亮,讓我們的頭腦更能想象,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在學生回答后,我再宣布上課。我覺得進行長時間這樣的訓練,能讓學生了解學習美術的用處,家長知道后也會改變他們原來的看法。同時,這樣的問答,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端正了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學生只有重視美術這門課了,在準備材料方面才會順利、積極多了。
當然,兒歌只適用于低年段的學生,對于高年段的學生,我常在課前讓學生喊一句口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而且,每學期的開學第一課,我都用這句口號引導學生裝飾一下美術課本的封面。學生如果能愉快地接受,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就可以更好地開展了。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受力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習慣好了,學習態(tài)度自然就能端正,他們在課堂上就會用心聽講,認真作業(yè),良好的品德就會在習慣中自然養(yǎng)成。
美術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作為一線的美術教師,要努力提煉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適時調整德育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例如,教學《美麗的園林》一課時,其目標是通過對蘇州園林的欣賞、觀察、比較,了解中國古典園林的美。學生對本課的學習內容表現(xiàn)出濃厚興趣,紛紛踴躍發(fā)言。特別是談到拙政園的《梧竹幽居》時,大家都感到無比的自豪,因為除了拙政園的主要園林景色外,還可以遠眺千米之外的北寺塔,中間竟沒有一處建筑遮擋,成功地運用了借景的造園手法,達到了造園藝術的最高境界。本課教學,我制定熱愛傳統(tǒng)建筑文化、文明旅游等方面的德育目標,通過討論園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讓學生感慨中華先人造園藝術的精湛,油然升起民族自豪感。
另外,美術課堂中,教師可以根據各種不同的節(jié)日進行德育滲透,如母親節(jié)、教師節(jié)、國慶節(jié)等。例如,教學《參觀和旅行》這一課時,恰巧碰上教師節(jié),在作業(yè)設計環(huán)節(jié),我適時地把作業(yè)設計為“制作一張明信片送給我們的老師”,并強調了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德育要求。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繪畫技巧,而且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薄薄的一張明信片寄托了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教師的敬愛之情,德育就潛移默化地滲透、升華了。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把握教學環(huán)節(jié),巧妙地在導入或課后拓展中滲透德育,這些環(huán)節(jié)的德育滲透應簡潔直接。
例如,教學《漂亮的鞋》這一課時,新授環(huán)節(jié),我通過展示抗戰(zhàn)時期紅軍穿的草鞋,引導學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又如,教學《爸爸媽媽》一課,課后拓展時,我向學生推薦名畫、書籍等,對學生進行滲透德育,還推薦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羅中立油畫《父親》等,這些經典的作品讓學生受益匪淺,從作品中感受到父愛如山。在以往的美術課展示評價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經常會把好的學生作品展示給其他學生看,希望他們能從中得到借鑒和提高。但是,這樣會導致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的作品得不到展示,所以我就將每一次的作業(yè)展評設計成“夸一夸,贊一贊”的活動,讓學生對作品的優(yōu)點進行點贊,并對作品中的不足之處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贊美別人是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yǎng),當學生能夠真心贊美別人時,他的心胸就開闊了。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魯姆認為:“評價不是為了區(qū)分,而是為了改善?!逼匠5拿佬g作業(yè)批改,一般是給學生定等級,這種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不利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教育如果缺少溝通交流是無法達到教育效果和目的的。在實際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偶爾在學生的繪畫本上設置“我想對你說”這一對話欄是個不錯的方法,因為這樣學生感覺到老師在對他說話,而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好似朋友間的交流。當然,教師在寫批語時也要注意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巧妙進行德育滲透。如對于比較有耐心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他們寫改進式的批語,像“構圖很好,色彩還可以再豐富一點,背景也可以再添加一些景物”等;對于基礎較差、不太自信的學生,可以寫鼓勵式的批語,像“你現(xiàn)在有進步了,線條都畫得流暢了,以后畫畫時膽子再大一點,速度再快一點,好嗎?加油!”等;對于那些特別優(yōu)秀的學生,應多寫一些表揚式批語,激勵他們繼續(xù)保持這種良好的狀態(tài),像“美術課上的你,聽課、作業(yè)好認真,人物刻畫很細致,繼續(xù)加油哦!”等。通過這樣的言語交流,師生間的了解就多了,教師的教育才會深入學生的內心。也就是說,批語書寫是一種藝術,需要我們美術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摸索。
小學是一個人思想、動機、興趣發(fā)展的關鍵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德育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和靈魂。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美術學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美術教學內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采用既有效又有趣的方法,把這些情感充分地展現(xiàn)給學生,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更多地體會到生活中的情感和樂趣。
總之,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徑。美術教學不僅在視覺上給學生以美的感受,思想上也要教育學生追求美。因此,我們美術教師一定要牢記“要育才先育人”的道理,讓美術課成為“活的教科書”,不斷創(chuàng)新德育的滲透形式,實現(xiàn)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的目的。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