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慢教育呼吁在教學過程中放慢速度與節(jié)奏,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與積淀,對于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次研究從慢教育理念出發(fā),提出了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聽說讀寫思五個方面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慢教育;小學語文素養(yǎng);聽說讀寫思;策略
一、 概念界定
(一) 慢教育與慢化教育
慢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呼吁將教育教學的腳步放慢,在循序漸進中逐步實現教學目標。
慢化教育是慢教育理念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實施過程。顧名思義,慢化教育強調在教學中實施的全面性、貫穿性、細節(jié)性。
(二) 語文素養(yǎng)
語文素養(yǎng)的內涵寬泛而深刻,《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第一次明確使用了“語文素養(yǎng)”一詞,“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p>
二、 語文慢化教育的決定因素
(一) 語文的學科特質
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注重對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更注重學生的人文氣質和語感的養(yǎng)成。氣質的培養(yǎng)是緩慢的、逐漸積累的過程,而語感的建立基于大量閱讀和書面表達,兩者無疑均需要較長時間和較多的精力。
(二) 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身心發(fā)展的順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循序漸進,無論是知識的傳授,還是品德的培養(yǎng),都應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
三、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一) 大容量
以小學三年級課本為例,上下冊課文共50篇、練習課16篇、習作16篇。除課本知識外,必做的課堂作業(yè)有與課本配套的習字冊、補充習題、小作文16篇,以上內容都是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完成的。另外,家庭作業(yè)、單元練習題、模擬考試等內容也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講解。
(二) 低密度
學生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新知,實現了高效教學,但是,教師占據了大部分教學時間、霸占了主動權和話語權,留給學生感受的課堂、信息傳遞和能力轉化的時間被剝奪,課堂的教學密度被降低了。
(三) 快節(jié)奏
以一節(jié)小學三年級語文新授課第一課時為例,40分鐘需要完成學習生字詞、初讀課文、精讀課文、口語訓練、仿寫句子等環(huán)節(jié),還要留出10分鐘時間完成與課文相關的習字冊。
四、 小學語文慢化教育策略
(一) 慢聽——培養(yǎng)傾聽的策略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對1~2年級的要求為:能認真聽別人說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對3~4年級的要求為:學會認真傾聽,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請教,就不同意見與人商討。對5~6年級的要求為:聽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這些強調的就是對傾聽能力的培養(yǎng)。
所謂“慢聽”,筆者將其界定為:精心凝聽,將對方所說的每一個字輸入到頭腦中,并進行理解與分析,以達到真正聽懂的地步。對于小學生來說,知識的獲得依賴于教師的口授,培養(yǎng)傾聽的能力至關重要,而慢聽能到保證學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對于邏輯分析能力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二) 慢說——完善表達的技巧
口語交際能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針對小學三個學段,在口語交際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不同版本的教材也在口語交際方面設置了科學合理的練習主題。以蘇教版為例,課本的每一單元的練習中都有口語交際環(huán)節(jié)?!奥f”要求學生先進行全面思考,謹慎表達自己的觀點;要求合理組織語言,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最清晰的想法;要求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有自身的價值,這一條對于寫作意義重大。
(三) 慢讀——拉長文本的感悟
教師在教學中發(fā)揮主導性作用,拉長對文本的感悟要求教師對教學設計進行研究。以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放飛蜻蜓》一課為例,教師與學生課前需要做的有:收集關于蜻蜓的科學知識及童話故事數篇、陶行知與孩子們的小故事數則、陶行知教育名言數條,在教學課文過程中有意穿插收集的課外資料,保障在課堂上不會就課文論課文,而是將思維緊緊圍繞“保護益蟲”的主題遠遠地發(fā)散開來,同時也使學生加深對陶行知的認識、感受一代教育家對孩子的熱愛。對文本的感悟過程不局限于課前及課上,課后可以將“保護益蟲”的主題進一步拓展,鼓勵學生閱讀關于昆蟲的科普圖書,撰寫讀后感;或者圍繞自己的生活實際,寫自己的所見所聞、編寫幾條廣告語。
(四) 慢寫——豐富內心的體驗
如果將閱讀比作輸入,寫作就是輸出的過程,只有大量積累和積淀語言,才能實現用文字準確表達的目的。慢寫的本質在于寫作前的積累,在于平時的閱讀與練筆,教師需要交給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不僅是在讀書時要圈圈畫畫,還要隨時記錄下自己的想法與感悟。慢寫還強調觀察、發(fā)現與思考,生活中有很多現象會引發(fā)學生的各種情緒,當一件事或一種現象觸動內心時,應及時以日記、片段的形式記錄和整理下來。鑒于小學作文題目都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當整理和積累成為一種習慣,并加以堅持,學生再次進行習作時,文字就會從內心深處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
(五) 慢思——學會思考的方式
比起感覺和知覺,思維的發(fā)展較為緩慢,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思維水平不斷提高,小學階段,人的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思維的每一次質變都不是爆發(fā)性的,也不是自發(fā)性的,而是由生活環(huán)境和教學條件的雙重因素促進的。因此,沒有觸動思維發(fā)展的教學是無意義的教學。小學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是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造的豐富的語言情境、富有生命力的文本、多角度全方位的口語及書面表達等,都對思維的發(fā)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非一夕之功,聽說讀寫思五個方面不可分割,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將慢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教學設計中、融入到教學實踐中,引領學生學會慢聽——認真傾聽、慢說——完善技巧、慢讀——加深感悟、慢寫——豐富體驗、慢思——繪制導圖,達到夯實基礎、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
作者簡介:李瑩瑩,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永泰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