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一清
(宜興紫砂工藝廠,江蘇 宜興214221)
宜興紫砂壺藝集實用性和觀賞性于一體,深受世人青睞。紫砂壺藝有著廣泛的包容性,它可以集書法、繪畫、鐫刻、雕塑、印章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器,民族傳統(tǒng)技法與中國筆墨藝術在紫砂器上得到完美呈現(xiàn),外觀造型形態(tài)顯得愈發(fā)生動、文化氣息更加濃郁、視覺美感也會隨之益發(fā)強烈。
“抱璞壺”(見圖 1)的外觀造型為光素圓形器結構,通過多條曲線線條沿著一定走向變化,勾勒出圓潤飽滿、簡約大度的優(yōu)美形態(tài),并在壺體一面鐫刻行書詩文,另一面鐫刻人物畫面,使得造型藝術與書、畫藝術聯(lián)袂,共同將“樂得片閑雅興生”的意境美感渲染了出來。在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涞耐瑫r,既體現(xiàn)出優(yōu)雅生活的精神內涵,又體現(xiàn)出圓滿和諧、超凡脫俗、極具神韻的藝術效果。
圖1 抱璞壺(兩面)Fig.1 Simplicity celebrating teapot (Views of front and back)
該作品的創(chuàng)意本著《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理念進行設計。意指,通過壺藝造型的形式演繹本真、自然、純樸、不囿于物欲的思想。該作品采用宜興紫砂光素圓形器打泥片、圍身筒、拍打成型的傳統(tǒng)技藝進行制作,通過規(guī)則的幾何曲線與自由曲線的合理搭配和巧妙運行構筑外部輪廓。其壺身圓潤飽滿,骨肉亭勻,張力突顯。沿壺身下延的一捺底,使形態(tài)穩(wěn)重踏實,氣勢端莊。壓蓋與矮頸口吻合貼切,平隆的壺蓋中心端立著一顆微扁的珠形鈕,與壺身形態(tài)上下呼應。直筒形的壺嘴,勁健昂揚,豪邁堅挺。環(huán)形壺把柔中有剛,韌勁充沛,與壺嘴前后搭配,沉穩(wěn)中見靈動、剛勁中顯柔美。
紫砂壺藝中的光素器類作品,非常講究簡約風格,又因其毫無掩飾,纖毫畢現(xiàn),分外見功和見力。當代紫砂壺藝泰斗顧景舟大師就是鐘情于光素作品創(chuàng)作的一位杰出的代表,他的“石瓢壺”、“水平壺”、“提璧壺”等多件傳世經典作品,就是極力推崇“簡約美”的寫照。“抱璞壺”的外觀形態(tài),也是旨在通過流暢、柔和的曲線,力求表現(xiàn)出國人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對悠閑、舒暢、簡約的生活情趣的向往,創(chuàng)造出自然、簡樸、清新的淡雅氛圍,以期擁有自由的感覺、優(yōu)雅的儀態(tài)和非凡的品位。這種簡約主義的唯美不只是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延伸,同時也涵蓋了東方美學,與古老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禪機佛理息息相通?!秹洝吩疲荷浦R,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其意是用自我固有的智慧來觀察和映照,使自我的內心和外部世界都明亮起來,心無雜念,清心寡欲,在清靜淡泊中不為塵世所累,享受著無欲恬然、開心快樂、無憂無慮的生活。紫砂光素器類造型簡約的風格,顯然受禪意本心的美德感召,懷抱著璞玉般的氣質,使形與神渾然一氣,脈韻相通。
“抱璞壺” 的造型簡約大度,氣勢古樸靈動。壺身曲線婉轉,骨肉亭勻,層次結構豐富,韻律美感強烈。壺身一面銘刻行書體詩文:“自古茶香飲者癡,龍芽鳳葉總相宜。”其所運用的陶刻刀法為單入側刀法,即用刀的側鋒鐫刻,刀桿略臥,與壺坯成一定的斜角,刀刃刀尖略向外傾,以斜鋒入坯,如同書法篆刻時的單刀直沖。單入側刀法的運用,使每一字的每一筆線條自然流暢,筆勢的氣脈暢達,筆跡粗細交替,干凈利落,跡外傳神。
而且,壺身正面所鐫的銘文含義,與中華茶道的意境密切交匯,使得壺文化與茶文化相互映襯,珠聯(lián)璧合。中國的茶道文化源遠流長,它起始于神農氏時代,唐代開始盛行。唐·陸羽《茶經》記載了茶葉的生產過程:“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逼鋾r的煮茶法,開始講究飲茶技藝,注重飲茶情趣,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才能品出茶之真味。到了明代,由于廢止了原來工序煩瑣的“煮茶法”與“點茶法”而改為簡單易行的“沖泡法”后,宜興紫砂壺應運而生,成為沖泡法推廣、盛行以來的最佳選擇。正如銘文詩意所概述的那樣,自古以來,可讓人消困去乏、滌煩益思的茗香,讓品飲者為此留戀不舍,幾乎達到癡迷的程度;無論是龍芽還是鳳葉等優(yōu)質高檔的茶葉,只因遇上了這一“世間茶具堪為首”的宜興紫砂,讓茶道的意境得以升華。
在與正面詩文相配的另一側,“抱璞壺”有清刻單色繪就的《閑雅圖》。人物背景為山野林間,地上的石板平整、錯落有致,一旁的枝條樹葉遠近點綴、疏朗有致。兩位老者,席地而坐,在一塊平整的石板上鋪開棋盤,正在對弈。棋盤旁,放著一把提梁小壺和茶杯,供隨時品飲。右側的那位老者居高臨下,手中搖著一把打開的折扇,洋洋得意,悠哉游哉;坐在他對面的老者,則在沉思默想,有點舉棋不定;而他身后一位扎著雙髻的童子,正專心地盯著火爐,爐上架著一件提梁大壺,童子正揮著蒲扇忙著煮茶,充滿天真的稚氣。三位人物,風韻閑雅,個性鮮明,神采生動,聲情并茂。
該畫的題材,取源于宜興的一個民間故事。傳說,在宜興南部山區(qū)有座盂峰山,一天,山下村里的一位樵夫上山打柴,見到一個洞里有兩位老者正在下棋,他感到好奇,近前觀看,兩位老者鶴發(fā)童顏,一副仙風道骨的神形。他大著膽近前打了招呼并詢問,其中一位老者告訴他:“我倆都姓張,以四海為家,云游至此,這里洞天福地,是個修煉的好地方?!遍苑蛘驹谝慌裕赜^看著,連時間都忘了。一位老者無意中抬起頭,見他還在,提醒道:“該回家了?!彼隽硕?,眼前的一片景色與他進洞前已變了樣,他沿著依稀記得的山路摸回了村,村上的人竟一個也不認識了。他拉住一位白胡子老人打聽,并告知了自己的姓名和住址,還把上山打柴的經過一五一十地說了個遍。大家恍然大悟,原來真的是洞中方一日,世間已百年,那位白胡子老人竟是樵夫的親孫子,老人曾聽他父親講過:“當年你爺爺上山打柴一去不返,村上人進山找了許多天仍未尋得蹤影?!痹瓉?,盂峰山上有個大溶洞,據說道家張?zhí)鞄熢诙蠢镄逕?,希望長生不老和成仙。張?zhí)鞄熂磸埖懒?,西漢張良之后,創(chuàng)正一道,拜太上老君為先師,尊老子為教主,曾邀“八仙過?!敝械膹埞显诙粗袑?,洞中有一棋盤洞,洞頂石板上至今還留有一副棋盤,此洞就是現(xiàn)今著名的“張公洞”。
壺上的整幅畫面動靜結合,遠近映襯,主題切意,讓“樂得片閑雅興生,抱璞守道總歸真”的創(chuàng)意理念,通過獨特的壺藝語言與陶刻裝飾的詩情畫意,得以生動的描繪與完美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