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震
蔡邕之秋
聽到一首古琴曲《秋月照茅亭》,樂曲中有大氣象,透著孤冷、孤寂與孤傲,曲終仍有余音,繞耳纏心。相傳,此曲是東漢蔡邕所作,之所以說是“相傳”,因為還有左思所作一說。我也相信,左思能做出這樣的琴曲。但是,在史冊上大多認為是蔡邕所作。我有怪癖,凡歷史上有爭議的事兒,我都感興趣,喜歡查個水落石出?!肚镌抡彰┩ぁ酚形宥卧~,讀過之后,我也認為此曲是蔡邕所作。左思與蔡邕在才華上是伯仲之間,心境上也大體相似,而遭遇卻大不相同。關(guān)于古琴曲我是外行,不敢多說。但是,面對詩詞我還是敢評頭品足的。詩詞是個人生命經(jīng)驗和情感經(jīng)驗的反映,《秋月照茅亭》的第四段詞是左思寫不出來的。不是左思才情不夠,是沒有這種經(jīng)歷。請看這段詞:
訴心
月下茅亭客,天涯萬里心。謾沉吟,寥寥懷抱古尤今。涼露夜駸駸,楚云深。西風(fēng)何處謾敲砧,羈情旅思最難禁。更憐更漏沉沉,無可意,少知音。兔魄光千里,梅人影一林,高人良夜幽尋。一樂堪任,弄晴陰,秋光暗碧岑。憶登臨,優(yōu)游緩步,消條煩襟。晚云落葉氣蕭森,商音呵細聽,美酒呵頻斟。
這是被朝廷貶責(zé)、流放旅途中的憂思與孤憤,左思沒有這種遭遇。于是,可以斷定是蔡邕作了這首曲子。當(dāng)然,這些詞是不是作曲人的原配詞,也難說。后人偽作的事俯拾即是。比如:岳飛的《滿江紅》,沒有人敢確定地說就是岳飛所作,也沒有人愿意說這不是岳飛所作,可能是楊慎所為。
蔡邕是大才子,其書法的造詣很深,是當(dāng)時書寫漢隸的翹楚,還是“飛白”的創(chuàng)造者。他懂天文地理、通歷史、知經(jīng)學(xué),尤擅詩詞曲賦。但在當(dāng)時,他卻因擅鼓琴而名揚天下。當(dāng)然,那時的所謂“天下”,就是官家和富人圈。于是,皇帝們紛紛請他入朝為官。他一邊懼怕在朝廷的權(quán)力機關(guān)里不習(xí)慣,一邊又帶著滿腔熱血憂國憂民的雄心壯志。所以,第一次在漢桓帝召他去當(dāng)官的路上就打了退堂鼓,接著,第二次還是去當(dāng)官了。一介書生和一群爾虞我詐玩權(quán)術(shù)的人在一起廝混,受害是肯定的,被貶也是情理之中的。
蔡邕曾寫過一篇很著名的文章《釋誨》。文中提醒自己要“警惕”“自勉”,但是,文人的通病是在紙上清醒,現(xiàn)實中胡涂;紙上英雄,現(xiàn)實中軟蛋。
蔡邕在漢靈帝時,又被召入朝為官。靈帝很看重他,向他問政,他真的就有受寵若驚的感覺了,覺得自己的才情、抱負、理政治國的方略等等可以付諸實踐了,于是,就“密奏七事”,從自然到人文,從政治到文化,從權(quán)謀到民生,從用人到各個崗位安排等等無所不含。而且,還告誡漢靈帝:圣上您可要小心?。 罢!眲t“德隱”??!看看,整個一副要替天行道的架勢。
漢靈帝拿著密奏一條一條地看,突然尿急要如廁(據(jù)說歷史上大多數(shù)皇帝都有尿急的?。?,而此時皇上的伺從曹節(jié)在側(cè),趁靈帝撒尿的時機把蔡邕的密奏看了。估計漢靈帝屬于尿滴瀝尿不凈那種,曹節(jié)把密奏看完了,靈帝才從廁所走出來。曹節(jié)及其一黨極不喜歡蔡邕,于是,就把密奏的內(nèi)容傳了出去。蔡邕要讓皇上重新安排人事?這下犯了眾怒。匿名信一封一封地送到漢靈帝的案頭,匿名信都是要往能置人于死地那般狠狠地編造!靈帝雖然半信半疑,可是,三人成虎??!何況文武官員那么多反對蔡邕的。皇帝要的是江山穩(wěn)固,或者說他能穩(wěn)穩(wěn)地坐在龍椅上,其他都不重要。蔡邕的對錯且不論了,先安撫百官吧。于是,把蔡邕下到大獄里。好在靈帝下詔:免死。
第二年大赦,蔡邕出獄不久又被舉報,嚇得蔡邕趕緊舉家逃亡到浙江去了。這一逃就是十二年。
蔡邕有一則傳奇的故事。欲害死蔡邕的一黨,買了一個刺客去殺蔡邕。面對刺客時,蔡邕坦然鎮(zhèn)定地給刺客講經(jīng)論道,什么仁義禮智信啊,什么世道人心啊,等等,竟把刺客感動了,收起屠刀,對蔡邕揖禮而去??磥砟菚r的刺客也是知書達理的,或許這個刺客真的讀過蔡邕的《述行賦》或《青衣賦》。
史書上說蔡邕逃到浙江一帶,沒說具體地點。我記得紹興附近有個“柯亭”,柯亭邊建有一座“漢蔡中郎祠”。據(jù)此,能否確認蔡邕是逃到了紹興一帶呢?算了!這不是我操心的事兒。本來天下事,都是“江山留給后人愁”的。
蔡邕逃亡這十二年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詞曲賦,《秋月照茅亭》就是這個時間所作。
還要說一下,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一張古琴:焦尾琴。
蔡邕在浙江時,到一個農(nóng)家院去吃飯,院子里點著一堆篝火。突然,火堆里發(fā)出一聲炸響,音質(zhì)很好。蔡邕趕緊從火堆里把那塊木頭抽了出來,制成一張琴。琴作好后,琴的尾部還留有一塊燒焦的痕跡,故稱做“焦尾琴”。據(jù)史料載,這張琴南唐后主李煜還擁有過,明代以后就不知所蹤了。
這張焦尾琴的木頭,是桐木。此后,琴家就開始用桐木制琴。至今人們看到的古琴,大多是桐木做的。
東漢末年,董卓欲天下獨霸,就廣招賢士為他服務(wù),聽到蔡邕躲在浙江的消息后,命令當(dāng)?shù)靥亍⑼评T,讓蔡邕入朝輔佐,并說:“我有滅人三族的權(quán)力,蔡邕就算驕傲,也是不過轉(zhuǎn)足之間的事而已?!辈嚏哳櫦耙患依闲〉陌参#缓玫介L安上任。蔡邕懂得一個常識:和懂道理的人可以講道理,和不懂道理的人是無理可講的。
董卓看到蔡邕來輔佐十分高興,覺得身邊有了知識分子和智囊團了,一個月內(nèi)連續(xù)給蔡邕升了三次官。
董卓和蔡邕有兩件事兒可以提一下。《古今刀劍錄》上有如下文字:“董卓少時耕野,得一刀,無文字,四面隱起作山云文,斸玉如泥。及卓貴,示五郎官蔡邕,邕曰:此項羽之刀也?!?/p>
《后漢書》還記載了一件事兒。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六月,長安發(fā)生地震,董卓問蔡邕,這是怎么回事?蔡邕對董卓說:"地動,是陰盛侵陽,臣下不遵守國家制度引起的。前春天郊祀,公奉車駕,乘金華青蓋,爪畫兩箱,遠近都認為不合適。"董卓聽了蔡邕的話之后,真的改乘皂蓋車了。
這兩件事兒,足以證明董卓對蔡邕的重視和信賴。
后來,董卓被王允、呂布集團設(shè)計殺掉等等,就不多說了。
董卓死后,有一次,王允請一些官員到府上吃飯,席間提起了董卓,蔡邕連聲慨嘆,大有惋惜之色。王允大怒,斥責(zé)蔡邕:董卓是逆賊,你是漢臣,竟為逆賊惋惜!于是,把蔡邕送進大牢,不日便被殺死。
蔡邕這個書生,從歷史的角度看,死得有點兒冤枉,但從當(dāng)時的現(xiàn)實來說,也該死。無原則、無立場地感恩,不合時宜地釋放感情,甚至在大是大非面前還在念及個人情感,惹來殺身之禍也是必然。他一生寫的文章都是勸告書生們警惕官場、遠離權(quán)力中心??墒?,當(dāng)權(quán)者給他一點兒小恩寵,他也會得意忘形。漢靈帝時,他被送進監(jiān)獄,沒死。到了董卓這里,終沒能躲過去。
嗚呼!蔡大才子!
諸葛亮之文
我常讀的書有兩本,一本是《道德經(jīng)》,一本是《三國演義》。我認為《道德經(jīng)》是集東方哲學(xué)之大成;《三國演義》是集東方智慧之大成。所以,這兩本書是常讀常新的。對這兩本書多說一句,就是天下的事,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的絕不是大事,凡大事都是“非常道”的。
出訪國外時,我曾在國外的電視節(jié)目里兩次看到外語版的《三國演義》,一次是在俄羅斯,一次是在韓國。當(dāng)時,我通過翻譯和當(dāng)?shù)厝肆钠稹度龂萘x》,在俄羅斯或韓國的觀眾反映是一致的:“很好!很喜歡諸葛亮這個人物!”
我們普遍認為諸葛亮是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但我今天想說,諸葛亮還是文學(xué)家,而且是大文學(xué)家。說諸葛亮是文學(xué)家,不僅是他寫了兩篇前后《出師表》及《隆中對》。他還有一系列的賦體文章都很有價值,是東漢末期代表性的文學(xué)作品。清代學(xué)者張澍曾輯錄了諸葛亮199篇詩文,我看了一下張澍所輯的目錄,我認為有三篇非常重要的小文沒有收錄。哪三篇?待我慢慢道來。
文學(xué)的基本功能就是感染他人,有的放矢,擯棄偽抒情。不能感染他人的作品,是失敗的。感染力,就是要在文學(xué)對象身上發(fā)生效用。我要說諸葛亮的這三篇小文,就是狠狠地在對象身上發(fā)生了效用。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不用刀槍殺死了三個重要的人物(諸葛亮的手中從來不拿兵器)。所謂:“氣死周瑜,罵死王朗,羞死曹真?!敝T葛亮能把這三個人致死(竊以為),首先是諸葛亮有一定的醫(yī)學(xué)知識。比如,性情暴躁的人,有焦慮癥的人,羞恥感強的人,都容易被激怒而猝死。諸葛亮了解這三個人,所以,才用智慧殺了他們。諸葛亮殺了這三個人,都留下了一篇非常精彩的小文章。諸葛亮知道周瑜是個暴脾氣,又好面子,所以才一氣二氣三氣,在周瑜喊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后,一命嗚呼。周瑜死了,諸葛亮對東吳基本放心了。但是,還要讓孫吳集團更加堅定地和自己站在一個立場去對抗曹操。于是,諸葛亮像去悼念一位親人一樣,到柴??跒橹荑さ跣?。在周瑜的棺材前涕淚漣漣,哭得和真的一樣,讓東吳的文武百官都為之動容,并決定今后一定要“聯(lián)劉抗曹”。這篇悼文,凝重而不失流暢,質(zhì)樸而不失華彩,入情入理,循序漸進,情真意切。既盛贊周瑜,又痛悔自己。悼文嘛,就是讀給活人聽的,目的也是要感動活人。諸葛亮的這篇悼詞完成了行文的任務(wù),達到了應(yīng)有的效果。有對此文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去把《三國演義》翻到第五十七回《柴??谂P龍吊喪》看看,這里就不引了。
諸葛亮罵王朗,是一次偶遇,也就是諸葛亮事先沒有準(zhǔn)備。兩軍陣前,當(dāng)王朗出來教訓(xùn)諸葛亮?xí)r,諸葛亮看到這位舉孝廉出來當(dāng)官的老頭兒,心里先定了一下。他想到,一個70多歲腦滿腸肥的老頭兒肯定有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硬化甚至可能有堵塞。于是,他迅速找到了王朗的軟肋。王朗這個家族三世都是漢臣,現(xiàn)在王朗卻做了篡奪漢室的曹魏集團的官兒,還敢來教訓(xùn)我蜀漢的丞相?然后,他出口成章,字字擊中王朗的要害,羞他,辱他,激他,損他,一應(yīng)俱全,句句精彩(就是太狠了點兒)。王朗聽了,頓時血壓升高,心?;蚰X梗發(fā)作,墜馬而死。諸葛亮這篇脫口而出的小文,真是勝過百萬大軍!當(dāng)然,諸葛亮達到罵死王朗的目的,首先是了解王朗是個書生出身,有很強的羞恥心、榮譽感,如果是面對一個沒文化的武夫或潑皮,大概諸葛亮就不會浪費自己的文采了。找準(zhǔn)對象,才能讓文字發(fā)揮作用。這篇罵王朗的檄文,這里也不引了。
最后說一下諸葛亮給曹真寫的那封信。這封信是一篇好文章,我曾經(jīng)背過好多次。背熟了,隔一段時間忘了,然后再背(寫這篇文章時我又背了一遍)。作為男人,一個想在社會生活中做點自己的事兒,并想做得好的男人,這篇小文當(dāng)牢記于心的。引全文如下:
漢丞相、武鄉(xiāng)侯諸葛亮,致書于大司馬曹子丹之前:
竊謂夫為將者,能去能就,能柔能剛;能進能退,能弱能強。不動如山岳,難測如陰陽;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倉;浩渺如四海,眩曜如三光。預(yù)知天文之旱澇,先識地理之平康;察陣勢之期會,揣敵人之短長。嗟爾無學(xué)后輩,上逆穹蒼;助篡國之反賊,稱帝號于洛陽;走殘兵于斜谷,遭霖雨于陳倉;水陸困乏,人馬猖狂;拋盈郊之戈甲,棄滿地之刀槍;都督心崩而膽裂,將軍鼠竄而狼忙!無面見關(guān)中之父老,何顏入相府之廳堂!史官秉筆而記錄,百姓眾口而傳揚:仲達聞陣而惕惕,子丹望風(fēng)而遑遑!吾軍兵強而馬壯,大將虎奮以龍驤;掃秦川為平壤,蕩魏國作丘荒。
此文字字珠璣,句句殺機。就文采而論,也是絕佳的漢代小賦。全篇清雋灑脫,開合自如,通達曉暢,冷峻鏗鏘,鞭辟入里,思維縝密。有敘事,有論理,有對仗,有韻律,有散文,針對性強。四言、五言、七言轉(zhuǎn)換自如。在東漢的小賦中,絕對是上乘之作。
《三國演義》中描述,吃了敗仗的曹真躺在病床上跟自己生氣。撤軍吧,太丟面子;接著打,又打不過。這時,小校送來了諸葛亮的信。曹真讀了信,渾身顫抖,四肢發(fā)涼,毒火攻心,雙眼漆黑,立刻就斃命了。(史料上說,曹真當(dāng)時沒死,后來病死在洛陽。)且不管曹真讀了這封信是不是當(dāng)場死了,這篇小文章是曹真斃命的一大誘因,應(yīng)該是沒錯的。用文章殺人,并不是文學(xué)的功能。但是,文章能做到生成感人至深的力量,什么情況都可能發(fā)生。諸葛亮就是使用了文學(xué)的這種可能性。
諸葛亮把當(dāng)做武器用的這篇小文章留給了后世,讓很多人受益,效仿者眾多,真是 “文章千古事”啊!
當(dāng)然,有人會質(zhì)疑這三篇文章是否真的出自諸葛亮之手(口),因為《三國演義》是小說,小說上所載用的文字在史學(xué)上可信度不大。況且,清代張澍整理輯錄諸葛亮詩文時,并沒有收錄這三篇,很可能是作者羅貫中自己所為。不管是誰寫的,反正我讀了受益良多。還有,諸葛亮寫沒寫這三篇小文章,都不影響他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豪杰——文化的豪杰,文學(xué)的豪杰。
禰衡之死
在武漢漢陽區(qū)蓮花湖畔有一座墓,是禰衡的墓。很少有人知道,也少有人光顧。
現(xiàn)在家喻戶曉的禰衡,是那個光著屁股敲著鼓罵曹操的禰衡。有一幕京劇,叫《擊鼓罵曹》,劇中把禰衡塑造成了一位英雄。戲是用“漢”的正統(tǒng)思想來推演的。小說《三國演義》也是這種思想。
在史書上,我沒看到對禰衡有過褒獎的詞語?!逗鬂h書》上說:禰衡“恃才傲物”、“人皆憎之”。那么,我就說說他為什么“恃才傲物”“人皆憎之”。
東漢末年,有三個大“憤青“:禰衡、許攸、楊修,他們都是那種想入世的”憤青“。當(dāng)然,我也沒見過不想入世的”憤青“。那時,想做”憤青“是要條件的,不然沒人理睬。這個條件就是通天文、曉地理、滿腹經(jīng)綸、才華橫溢。許攸懂得審時度勢,有適度的隨方就圓的能力。所以,成了曹操麾下的一位重要謀士。楊修恃才但不傲物,言談舉止不過度張揚,做了曹植的老師以后,就更加行事謹慎。他把曹植培養(yǎng)成才子,也把他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教給了曹植。所以,曹操借一根”雞肋“就把楊修殺了。
禰衡的出道,始作俑者是孔融??兹谑强鬃拥氖攀缹O,是東漢末年的第一大儒。漢朝是“獨尊儒術(shù)”的,所以,在東漢末年,孔融是真正的“無冕之王“??兹趯懥艘黄端]禰衡表》給漢獻帝,文中寫道:“目所一見,輒誦于口;耳所瞥聞,不忘于心。性與道合,思若有神。弘羊潛計,安世默識,以衡準(zhǔn)之,誠不足怪。”“使衡立朝,必有可觀?!薄扳x天廣樂,必有奇麗之觀;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這封薦表到了曹操手里,曹操甚喜。那時候,漢獻帝就是一個木偶,拽線的人是曹操。曹操是個有政治野心的人,希望天下英才盡歸他所用,也可以說成是求賢若渴。
曹操想用禰衡,而禰衡并不喜歡曹操。禰衡認為曹操是漢賊,一請二請禰衡都不就范。但曹操有權(quán)力,逼著禰衡做了一個鼓吏。所謂鼓吏,就是在王公貴族朝廷官員們喝酒時,擊鼓為樂的人。禰衡覺得這是對他的侮辱,是對他所讀之書的不尊重。于是,就有了裸衣罵曹。
禰衡在大庭廣眾上罵曹操的辭章,我相信是禰衡事先準(zhǔn)備好的。行文流暢,結(jié)構(gòu)嚴(yán)謹,犀利尖刻,刀刀見血,就是要激怒曹操,讓曹操羞愧難當(dāng)。禰衡罵到最后,給曹操定了個位:“把天下名士用為鼓吏,是世間最為混濁的人”。且不論這段罵詞的文采如何,就情緒而言,還是暴露出禰衡想入世當(dāng)官,或說是想為國家效力。但是,禰衡表示:我可以為漢朝出力,不為你曹操出謀。當(dāng)時,盡出這樣的笑話。比如,關(guān)云長的“降漢不降曹”,好像關(guān)云長不是漢朝人,或者承認劉備集團是反政府武裝。
禰衡罵曹,算是第一次公開亮相。彰顯了性格和才華,用繪聲繪色的罵聲贏得了贊譽和同情。為此,曹操不能殺他。曹操理智地認定:不能為殺一個罵過我的才子,而堵了其他才子來投的路;不殺禰衡,天下人會說我曹操有襟懷。作為政治家,這是最基本的素養(yǎng)。于是,曹操把禰衡送到劉表處,等著聽劉表手起刀落、禰衡斃命的消息。
禰衡初到許都時,常常在眾書生的酒談茶敘上指點時事、評判社會名流,不含蓄、不繞彎、一語中的,把當(dāng)時眾生相的本質(zhì)毫無避諱地揭示出來,一副憤世嫉俗的樣子。在場的人一邊聽著過癮,一邊躲得遠遠地張望。禰衡的性格耿直,不巧言令色,讀書讀傻了。他把書中(當(dāng)然是孔圣人的書)所描述的社會狀態(tài)和人的品質(zhì),直接放到眼前的現(xiàn)實里去對號、去實踐,這不是傻嗎?孔圣人所描述的那種社會與人是個遠大的目標(biāo),他竟沒看出來;孔圣人書中說的有那么多理想化的成分,他也沒看出來!更可笑的是,他認為不懂或不踐行孔圣人思想的人,就不能與之交、與之共事。
在禰衡的眼里,只有兩個人是可以交往的:一個是孔融,一個是楊修。“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其余的人平平庸庸,不值得提?!睙o論在什么時代,誰這么說話,結(jié)局一定是“人皆憎之”。文化人說是“憎”,武將們就是“殺”。
禰衡死在劉表部將黃祖的刀下。劉表在把禰衡送給黃祖時說:黃祖性情暴烈,把禰衡交給黃祖去殺吧!禰衡死時,僅26歲。
禰衡死之前,完成了一篇證明他才情的文章《鸚鵡賦》。細讀這篇文章才發(fā)現(xiàn),禰衡并不是目空一切,不是不懂得逆來順受,而且禰衡是怕死的?!捌埥咝挠谒?,敢背惠而忘初?讬輕鄙之微命,委陋賤之薄軀?!?/p>
禰衡因才氣沖天而揚名,也因目中無人而殞命。人讀書是為了讓自己聰明,但是,不能讀到象牙塔里、牛角尖里、死胡同里。當(dāng)然,讀書人不能沒有骨氣,不能事事處處都表現(xiàn)得聰明,處處聰明是耍小聰明,是圓滑。耍小聰明并圓滑的人,也會“人皆憎之”。
我有一個喜歡研究星座的朋友,指認陌生人星座所屬的能力非常強,差錯率幾乎是零。他只要聽這個人說幾句話,看這個人走幾步路,讀這個人幾行文字就能判斷出這個人是什么星座。我第一次見他,他脫口就說我是白羊座,我說我是毛驢座,惹得在場的人都哈哈大笑,那時我根本不知道星座是個啥東西。我曾問他:“禰衡是啥星座?”他依然脫口而出:“和你一樣,毛驢座。”可是我覺得:我沒那么傻吧?不過,從那時起,我就開始提醒自己,別傻,別較真。牢記《增廣賢文》中的一句話:“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p>
(責(zé)任編輯:戴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