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重
(寧德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 福安 355000)
摘? 要:高職學生既接受高等教育,又接受職業(yè)教育,其心理健康水平對自身成長和社會發(fā)展同樣具有突出影響。關于高職學生的心理保健工作,當前更多地停留在心理健康外在的技術層面的指導,而對于心理健康必要條件和重要基礎——道德健康的研究比較薄弱,甚或被忽視。儒家關于道德的思想恰好符合道德健康的要求,對于高職學生的心理保健具有深刻的借鑒和啟發(fā)價值。
關鍵詞:儒家道德思想;心理保健;高職學生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21-0176-04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not only receive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receiv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ir mental health level also has a prominent impact on their own growth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regard to the mental health work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guidance of mental health at the external technical level. However, 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and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mental health, the study of moral health is weak or even neglected. The morality of Confucianism meets the requirement of moral health, which has profound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Keywords: Confucian moral thought; mental health car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僅關系到自身的健康發(fā)展,也是企事業(yè)等用人單位關心的重要考核指標。因此,心理健康對于高職學生的培養(yǎng)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從入學開始,高職院校就要特別關注并努力做好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用什么樣的辦法才能讓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當前更多地停留在個體心理健康外在的技術層面的研究,而對于個體心理健康內在的深層的基礎研究相當薄弱,甚或被忽視。不少研究認為,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基礎,提高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加強道德健康教育。儒家關于道德的思想恰好符合道德健康的要求,對于高職學生的心理保健具有深刻的借鑒和啟發(fā)價值。
一、理念層面的借鑒價值
高職學生關于心理保健的觀念,容易出現三個典型的問題,分別是不重視心理保健,忽視道德健康的作用,以及僅停留于認識層面。儒家重視永遠修身、注重道德修養(yǎng)以及強調道德實踐的思想可以給予高職學生以啟發(fā)。
(一)以永遠修身的觀念對待心理保健
當前,高職院校都加強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學生普遍缺少正確的觀念,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只應該在學校進行。高職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有許多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高職學生自身沒有將心理健康當做頭等大事,沒有充分意識到心理保健的重要性。
儒家把修身作為人一生的頭等大事,并且強調修身是一個不斷“自新”的過程?!洞髮W》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而且要“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睹献印氛f“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如果一個人他家里的雞或者是狗丟了,那么就會很著急,想盡快地把它們給找回來。可是人們卻沒有意識到生活中已經丟失了很多極其珍貴的東西,也沒有想要找回這些東西的想法。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核心,學問之道的實質,就是在于找回丟失了仁心。
高職學生應該借鑒儒家重視修身的思想,重視心理保健,將心理保健當做是人生的修身養(yǎng)性的課程,并且終身注重心理保健。“人心”從一開始就不是完美無缺的,總是需要治理的,絕對不能順其自然,憑著感覺走。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人們不去關注,那么就會受到懲罰。高職學生不僅在學校,而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每一個時刻,都需要針對自己最重要的東西——“人心”,精心地呵護它、愛惜它,并且引導它向健康、積極的方向發(fā)展。
(二)以道德健康為核心加強心理保健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重視心理保健外在技術層面的指導,而忽視了心理健康保健內在深層的工作,尤其是忽視道德健康的教育。不少研究表明,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重要基礎,缺乏道德健康,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心理健康。柏拉圖曾提出“心靈秩序的觀點是德性”,一旦德性不能發(fā)揮引領心靈的作用,那么人就會失去方向,出現毫無秩序的狀態(tài),更不能實現心理健康。所以,心理問題在根本上具有道德性的,每個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常常是道德生活障礙導致的。
注重人的“德性”是儒家思想重要的特點,而且儒家思想認為衡量事物的核心價值尺度就是“德性”?!洞髮W》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克明德”、“克明峻德”,要求人們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弘揚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德性?!墩撜Z》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人們要關心并積極投入到孝悌、謹信、愛眾、親仁之中,培養(yǎng)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良好的道德行為,如果還有空閑的時間和精力,再去學習古代文化典籍,增長知識。儒家教育思想注重的是道德教育,強調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至于知識的學習,是位于其次的。
道德健康的標準是由世界衛(wèi)生組織認定的,一個道德健康的人不會做出損害他人利益而滿足自己需要的事,而且這個人對于真?zhèn)巍⑸茞?、是非有明確的判斷能力,能夠根據社會要求的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對自己的觀念和行為進行約束與支配,能為他人的幸福做貢獻。儒家關于道德的認識和意義,正好與道德健康的標準和要求相一致。儒家重視道德在人生修養(yǎng)中的重要性的理念,啟發(fā)高職學生,應該按照道德健康的要求對照自己,提高道德健康水平,促進心理健康。
(三)以重視實踐的意識踐履心理保健
當前高職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是主要停留于理論的傳授、意義的宣傳等靜態(tài)層面,因此高職學生更多僅從認識層面了解和學習心理健康,效果不突出。無論是從外在教育的角度,還是從高職學生自身保健的角度,我們都要學習儒家重視實踐的思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儒家文化始終認為只有通過實踐的不斷訓練,人的修養(yǎng)才能真正的提高?!叭缜腥绱?,如琢如磨”強調的就是實踐訓練的重要意義。孔子和孟子都認為:人自我修養(yǎng)的過程就像骨器加工過程一樣,需要細細雕琢。亞里士多德指出,人們的知識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但是美德只有通過實踐的訓練才能形成。個體心理健康水平只有通過不斷實踐才能真正提高。
高職學生在心理保健中要注重用實際的行動來調整自身的心態(tài),而且要隨著時間的進行不斷地實踐。心理咨詢理論告訴人們,情緒很容易被行為所改變,所以哪怕是很微小的行動都可以治療心理創(chuàng)傷,這是人類奇妙的心理現象之一。因此,高職學生只有通過心理健康的保健行動,才能切實提高自身心理素質。
二、內容層面的借鑒價值
《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贝髮W培養(yǎng)人的根本之道,在于通過將每個人本有的、自身所具有的光明德性彰顯出來,再推己及人,使所有人都能夠去除污染的影響而自我更新,并且精益求精,使得整個社會逐漸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因此,所謂大學之道是指大學既要追求最完善的精神,也要有實現個體與他人和社會三個方面和諧的倫理精神。
人的心理健康中“真誠”、“為善”和“責任”等方面要求與儒家道德思想的主要內容正好相吻合。
(一)自我修養(yǎng)——真誠
個體良好的自我修養(yǎng),尤其是為人真誠乃是心理健康的前提。無論是自我意識,與人交往,還是社會工作,真誠即真實和誠懇是最為重要的。在人際交往中,人們都會把真誠作為最重要的評價要素。并且,真實和誠懇使人沒有負擔、壓力,可以使心理真正輕松。因此,心理保健的前提是如何使自己真誠。
《中庸》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世上只有最具誠心的人,才能夠充分發(fā)揮其自身的本性;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本性的人,就能夠充分發(fā)揚別人的本性;能夠充分發(fā)揮別人的本性,就能夠充分發(fā)揮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的演變和萬物的生長;可以幫助天地的演變和萬物的生長,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因此,“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高職學生在心理保健中,要學習和借鑒孔子和孟子等先哲關于“真誠”的思想。記住《中庸》說“致誠無息”、《大學》所說“誠于中,形于外”、《孟子》所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致誠的力量是恒久不息的,終將在外部世界產生強大的效應。一個人內心怎么想,外在的言行舉止一定會有所顯現。只有內心達到真誠,才能在外在表現中表現自然;如果內心不真誠,終究還是自欺欺人的。要經常反思反省,努力做到為人誠實,沒有欺騙,這就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二)人際交往——為善
人際關系和諧與否是判斷心理健康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標。在人際交往中,善良的人總是受人歡迎的,善良與否是影響人際交往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一個人心地善良,就容易經常性保持從容淡定的心理狀態(tài),而這種心理狀態(tài)能夠使人全身血液的流動保持最好狀態(tài),使人神經細胞的興奮程度保持最佳狀態(tài),從而提高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因此,善良被視為身心保健不可或缺的高級營養(yǎng)素。
儒家關于道德的思想指出,每個人良好人際關系建立的根本前提就是能夠做到“以善養(yǎng)人”,而不是“以善服人”。《大學》將“止于至善”作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孟子》說“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yǎng)人,然后能服天下?!薄耙陨起B(yǎng)人”就是要求個體能夠發(fā)自內心誠懇地關愛、幫助和激勵他人,使他人心悅誠服,心甘情愿地聽從你?!睹献印酚终f“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蛳啾遁鵁o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每個人本性上都是可以成為善的,這就是所說的“善”。但是為什么有的人成為“不善”的,這不是因為資質的緣故。仁、義、禮、智是人本來就有的,不是從外“注入”的,只是沒有去領悟罷了。所以說,如果求索了就會得到,如果放棄了那就失去。人與人之間相差的多少、大小,都是因為各自發(fā)揮資質的不同導致的。孟子雖然主張“性善論”,但是孟子也強調對人性善良的一面要進行后天的培養(yǎng)和塑造。
《論語》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币惠呑幼裱粋€“恕”字,自己不愿意的、不喜歡的,不能強加到他人身上,不能有“隨意猜測、武斷馬虎、剛愎自用、我行我素”這四種缺點。要以寬恕的心理、設身處地地推己及人,這都是“與人為善”的表現。因此,高職學生要學會從小事做起,激發(fā)自身內在的善良的本性,在心理保健中貫徹“與人為善”的原則,掌握人際關系的金鑰匙。
(三)社會意識——責任
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和這個人的社會適應性有很強的關系。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就是人類的本質。作為社會中的一個分子,必須適應社會才能是一個真正的人。怎樣與社會保持良好的適應狀態(tài)是高職學生心理保健的重要要求。而一個人的責任意識在個體與社會相互適應中起著關鍵作用。只有具備社會責任感的人,才能以社會集體利益為重,從而很好調節(jié)自己心理。
社會責任意識是儒家道德思想所倡導的重要價值取向。儒家道德思想認為,要以“仁愛”的內在德性為出發(fā)點,通過發(fā)揮道德情感作用,并合理運作道德理性,實現履行應盡義務的責任意識。展現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不懈追求的精神境界,展現出愛國憂民、奮勇?lián)數膲阎厩閼?。在對家庭方面表現出孝敬責任,在對國家方面表現出振興責任,在對自然方面表現出愛護責任。
高職學生要牢固樹立社會集體觀念,自覺擔當,融入社會發(fā)展和集體進步的大潮中,積極健康地適應社會發(fā)展,使自己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三、方法層面的借鑒價值
道德思想修養(yǎng)的效果取決于方法的運用。儒家道德思想強調通過慎獨、中庸和自省等方式和途徑,提升道德境界。這對于高職學生提高道德健康水平,進而促進心理健康具有很好借鑒意義。
(一)慎獨
每個人既是實現心理健康的主體,也是讓道德健康實現的主體。評價一個人的道德水平,不僅要觀察他表現出來的、別人能夠直接注意到的外在言行,更要考察他那些別人沒有看到的舉止和他心中真實的動機。因此,要成為一個道德健康的人,必須借鑒儒家的慎獨之法。
《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边@段話的意思告訴人們,“道”是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能夠背離的;如果能夠背離,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正是因為懂得了這個要求,所以作為君子總是非常謹慎小心,他們深知一定會有沒有見到的。他們都特別擔心害怕,因為他們知道絕對會有沒有聽到的。隱藏的就不容易被看到,微小的就不容易被覺察,因此君子單獨一個人的時候都非常小心做事。
《大學》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庇终f:“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痹诱f:“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边@就告訴人們,每個人的所作所為總是離不開他人的監(jiān)督的,做壞事是不準許的,假若干了壞事,肯定是隱藏不了的。就算是沒有任何人監(jiān)督,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君子也不能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并且要十分謹慎。每個人是否做到“慎獨”,并且堅持多大程度,是評價一個人是否能夠自我修身以及修身效果高低的重要指標。
高職學生心理保健中,在道德修養(yǎng)上要努力提升,在道德健康水平上要不斷提高。要深入理解和認識“慎獨”的內涵精神,要努力運用“慎獨”的方式。當自己一個人獨處時,能夠自覺地嚴格地約束自己的舉止,小心地謹慎地對待自己的言行,避免并不允許自己出現違反道德的想法和行動,讓道義每時每刻與自己相隨,為自己的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中庸
“適度”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個基本要素。也就說心理的任何表現都應該是根據具體的情形而把握“度”。儒家關于“中庸”的思想不僅是道德修養(yǎng)的方法,也是心理保健的重要方式。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毕才愤@幾種基本情緒在一個人那里都沒有表現出來的狀態(tài),叫做“中”,表現出來而且又符合節(jié)度的,叫做“和”?!爸小笔敲總€個體都有的本性,就是說無論什么時候一個人都能夠保持內心寧靜、平和的狀態(tài),任何情緒都不可能左右和干擾其內心,這種狀態(tài)才是世上所有事物本來的面貌和基礎?!昂汀笔敲總€個體都應該遵循的基本要求,就是自己要能夠善于調節(jié)和控制自身的情緒狀態(tài),不能讓情緒失去調控,而且要把情緒把控在一個合理的“度”中,這才是世上最為高明的處世之道。人類有很多種表達情緒的方式比如高興、哀愁等。如果一個人還沒有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那么這個人的心靈也就像一張空白紙一樣,處于透明的狀態(tài),心只是心,沒有摻雜任何其他的東西,更沒有任何其他的想法,這時,這顆心是充滿正義的,是最基本的。但是,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了,那么這個人的心就被啟動,能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當人們一旦產生喜怒哀樂的情緒,意味著情感必然指向一定的人和事。但是,人們所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并不都和“和”的要求相符,只有當喜怒哀樂的表現適度時,才是“和”的良好體現。一方面,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要能夠符合于自身的本性,也就是說該喜就喜,該怒就怒,該哀就哀,該樂就樂;另一方面,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要保持一個度。喜怒哀樂要各自把持自己的邊界,歡喜就是歡喜,生氣就是生氣,悲傷就是悲傷,高興就是高興。當做到這樣時,喜怒哀樂就會維持“中節(jié)”,才能符合“中庸”的要求。
“中庸”的內涵是豐富的,但是“中庸”沒有具體的量化指標,人們只能靠自己去感受和領悟。從心理保健的角度去說,高職學生要學習并掌握“中庸”的基本精神,無論什么時候面對任何問題,學會客觀、靈活地處理,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態(tài)。只有保持一顆“中正平和”的心態(tài),人們的心理健康才能夠有所保障。
(三)自省
自省指的是每個人在生活中必須懂得自我調節(jié)、自我控制和自我約束。自省即是指自己明白自己干了什么事情,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做事的真正意圖。柏拉圖曾經說過,每個人必須懂得自省,不懂得自省的人不能稱為真正的人,每個人只有通過不斷自省,才能夠達到美德和道德的要求和境界。所以,無論道德修養(yǎng)過程,還是心理保健過程,人人都需要自省,這是二者的共同要求。
關于“自省”方面的論述在儒家道德思想中是十分豐富的?!墩撜Z》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碑斎藗兣c他人交往時,要時常進行自我反省,要經常問問自己,對人做到忠誠了嗎?對朋友做到講信用了嗎?每當你對別人表示關心而人家卻沒有親近你時,你就應該問問自己是否對別人的關愛還不夠;每當你負責管理民眾而民眾卻沒有被管好時,你就應該問問自己是否因為自己的才能還不夠;每當你按照禮節(jié)對待別人而人家卻不報答你時,你就應該問問自己是否對人的尊敬還不夠?!墩撜Z》又說“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每個人經過自我反省,發(fā)現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后,就要敢于面對不足,并努力去糾正。
高職學生在自身道德修養(yǎng)和心理保健中,要正確對待自省。要客觀地分析和認識自我,經常性地自我反思,有效地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要經常從內心深處反省自我,在日常交往、服務工作、學習活動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是否做了違反道德規(guī)范的事情,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要能夠真正負責。要經常在內心深處解剖自己,在矛盾斗爭中,勇于將不良雜念摒棄,使自己的靈魂得到凈化。要經常對自己的過失開展自我批評,敢于直面錯誤,努力糾正錯誤。自省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無論什么時間、無論什么地點都能夠進行。當一個人清醒認識到,經過自省能夠發(fā)現自己存在的關鍵問題,并且因此能夠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使得自己活得更開心、更有價值,那就沒有比自省更重要的事情了。
參考文獻:
[1]孔丘,等.四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2]孔子,曾參,等.四書五經[M].北京:線裝書局,2010.
[3]陳才俊.論語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黃重(1968-),男,漢族,福建福安人,本科,副教授,文化傳媒系主任,研究方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