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林
【摘要】? 在小學階段,要保護和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問題意識,允許并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疑”的作用,讓其成為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學的紐帶。本文從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思維(激疑);自主探究、質疑問難(質疑);小組合作、討論交流(解疑);引導想象、激勵創(chuàng)新(再疑)四方面入手,探討了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質疑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質疑教學 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1-059-01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思維——激疑
創(chuàng)設情境,是指教師在學生課前準備的基礎上簡明揭示學習目標后在活動起始階段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其手段多種多樣,如故事講述,形象描繪,音響音樂,錄音錄像,幻燈投影,實物模型,表演操作等等。因此,課上教師應當注意借助各種直觀手段,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富于情感性的教學環(huán)境和氛圍,使學生產生主動探索的心向,從而達到學中有樂、學有所得。
筆者在教學《草原》時,課堂伊始先放一段錄像(《草原》片段)展示草原清晨風貌,讓學生充分地的感受美麗的景色,學生完全被那美麗的景色所吸引,陶醉于茫茫的內蒙草原之中,接著提問:(1)錄像中介紹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2)此時此刻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學生紛紛舉手表達對草原的無比熱愛、無比向往之情。這時,我又提問:你想知道草原的人民是怎樣生活的嗎?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到茫茫的草原上去看一看。學生的積極性一下被調動起來,帶著熾熱的追求和疑問進入探索新知識的海洋中。
低中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居于直觀形象的概括水平。教學中,我注重調動學生各種感官,讓他們先看、再想、然后說。
二、自主探究、質疑問難——質疑
《新課標》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中,學生不應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應是操作過程中的參與者,是認知過程的探究者,教師要讓學生會質疑、樂質疑,把質疑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質疑,學會質疑的本領。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課堂上要創(chuàng)設條件,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質疑問難的機會,學生在精讀課文時往往會對課文的語言表達或自己有獨特見解的內容提出問題。如課文《背篼》中有這一句:“他背著滿滿的一背篼柴火,他背著五彩的晚霞歸來了。”讀完后,我讓學生自己體會這一句子的含義,不一會兒學生紛紛舉手發(fā)問:老師,我覺得這個句子有毛病,晚霞怎么能背呢?這時,我充分肯定這一學生積極動腦、富有創(chuàng)新求異的精神。同時又提問:他背得真是晚霞嗎?誰能幫他解決這一問題呢?并將此問題設置懸念,留給學生作為思考作業(yè),這樣極大地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三、小組合作、討論交流——解疑
解疑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活動中主動探索分析理解知識、發(fā)現(xiàn)知識、歸納總結知識規(guī)律、解決疑難問題的過程。學生大腦中有了問題后,如何解決?采取怎樣的途徑?運用什么樣的方法,手段?結果又是怎樣等這些都必須要求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經驗,根據教學目標,通過小組討論或全班交流的形式進行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例如,《三顧茅廬》中有“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边@一句。課上,我提問:這句話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把山岡比作臥龍?然后,以小組進行合作學習,學生各抒已見、紛紛發(fā)言。
“老師,因為山岡彎彎曲曲、高低起伏,而臥著的龍也是這樣的。”
“因為龍不可能是直的,只有彎彎曲曲,才能顯示龍很有活力,是一條將要騰飛的龍,恰好山岡也是彎彎曲曲,他們之間很像?!?/p>
……
“老師認為這句話中把‘臥龍’換成‘巨龍’比較好,因為這樣更能反映這條龍是一條活龍,一條將要騰飛的巨龍?!?/p>
“老師,我很同意您的觀點,因為用巨龍能突出這條龍具有活力?!?/p>
“不,我覺得這里用臥龍好,因為使用臥龍更能突出這座山的神秘,從而和文章后面的句子對應起來。”
“對……”幾個同學表示贊同。
“老師,劉備兩次請諸葛亮都沒出山,說明諸葛亮也很神秘,而這里用臥龍符合人物性格,諸葛亮也正像將要騰飛的臥龍,所以我也覺得用臥龍比較好?!毙赜谐芍竦匮a充著。
學生合作交流過程中,構建出了一條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學生經歷了對知識的掌握從零散到完整、對課文的理解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極大的促進了學生表達能力、信息評價能力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參與,平等競爭,自主合作的良好習慣。
四、引導想象、激勵創(chuàng)新——再疑
想象是人腦在已有的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改造而產生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創(chuàng)造想象的起點是從問題開始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啟發(fā)學生對文章字、詞、句、篇的質疑,同時要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能力,讓創(chuàng)新插上飛翔的翅膀。
例如,課文《狼和小羊》中最后部分,兇惡的狼顧不了那么多撲向弱小的小羊后,文章戛然而止。我問學生:“這時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情況呢?小羊被狼吃掉了嗎?”創(chuàng)設讓學生幻想的情景,誘發(fā)學生產生再造想象。經過片刻思考,有的學生說:“小羊看到狼向他撲來,巧妙地將身子一閃,狼撲了個空,一頭栽向河里?!庇械膶W生說:“狼正要撲向小羊,忽然看到河里有一個相貌非常兇惡的狼,他怕和自己爭小羊,向狼撲去……?!边€有的學生說:“忽然來了一位獵人,‘砰’的一聲,狼倒下了?!苯涍^求異想象,孩子們獲得了豐富、生動的獨特感受,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chuàng)新?!睂W生只有在自主探究、自主質疑的過程中,才能使自己的思維觸角與豐富的事物產生碰撞,才能在知識的藍天上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