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想讓學生學習的東西很多,似乎不把自己對整篇課文理解的內容面面俱到地講給學生,課堂就沒有了深度。因此,這種情況下,教師把知道的和想講的都一股腦講給學生,教師講得不亦樂乎,而學生通過這篇課文能習得怎樣的閱讀方法,訓練怎樣的語言能力,教學是否完成了學段的要求,教師是不清楚的,學生也是不知道的。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師對教材進行解讀時存在以下問題:
1.教材解讀沒有目標意識。部分教師缺乏對語文課程總目標、年段目標和課時目標的系統認識,忽視教學設計是對這三個目標的層層分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教材解讀的偏差,表現在課堂上就是一些零零散散的學習內容和各種拼湊的教學策略。
2.過分依賴現成資料。一些教師拿到一篇課文時不知道該教什么,于是就依賴現成的教學參考書,照搬教參教學設計,或者上網東拼西湊,甚至看到一個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不考慮教師和學生的差異就將其照搬過來。
3.教材解讀層次淺、隨意性大。許多教師解讀教材時,沒有深入閱讀教材內容,沒有認真品讀教材,只是粗略瀏覽,有時憑著經驗和直覺理解教材內容,出現了隨意解讀教材的情況。
準確解讀教材是教師有效教學的最基本環(huán)節(jié),教師只有準確解讀教材才能有效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1.從整體把握教材,明確教學文本的特點。
要在一個整體系統中解讀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從整冊教材內容、編排特點、整體安排到每個單元的特點和要求,再具體到每篇課文的內容,包括插圖和課后練習等,都做到從整體到部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深入具體文本的解讀,做到有針對性和系統性。葉圣陶先生指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苯滩闹械奈谋局皇菍W習語言知識的范例。學生學習語言可以用這篇文章,也可以用另一篇文章。教師要做到的就是從教材給出的文本中選擇聽、說、讀、寫的一個方面作為重點學習。
2.與教學文本充分對話。教師
拿到文本,先不要急于尋找參考書與網絡資源,而是要先從讀者、教師和學生等不同的角度反復閱讀。
教師以普通讀者的身份閱讀和理解語言文字,就是要充分理解文本的內容和結構,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文章所蘊含的道理和所表現的情感,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理解不同體裁的文章在表達方式上的不同特點等。
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去閱讀文本,就是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了解文章所傳遞的信息,明確哪些內容是學生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
解讀教材有了前期的理解和分析的過程,還要有一個轉化和提取的過程。教師要在理解和分析后,提取和轉化教學內容,要明確為什么要這樣做,要用這個內容解決教學的什么問題,這一步就是理解教材的功用,也是對文本解讀最關鍵的一步。因為不是所有教師讀懂的內容都會成為教學內容。教師要有目的地取舍教學內容,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
3.抓住課程標準解讀。
課程標準能充分幫助教師了解小學每個年段學習的語文知識。對于解讀文本,教師既要考慮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這一學段的教學目標,又要考慮文本在整個學段、整冊課本和整個單元中所對應的教學任務。教師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本年段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在本年段識字寫字、閱讀和寫作等方面的要求來進行教學設計,就容易抓住這個年段學生的特點,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
4.找到一個抓手解讀。課后習題為教師提供了很好的解析文本語文功用的抓手。教師應引導學生做好課后習題,讓學生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課后習題,發(fā)展語言能力。
(許萍,淄博高新區(qū)實驗小學,山東 淄博 255086)
(責任編輯:彭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