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伊
1
我失足跌入一川江水。
用盡力氣,我閉上眼,任由身體不斷下沉,耳畔殘存的喧鬧仿佛來自另一個世界……
2
我是被人們的說話聲吵醒的。
用力睜開眼,我發(fā)現(xiàn)自己靠在一塊巨石上。放眼四周,皆是蒼茫,是人類記憶里最原始的模樣。
不遠(yuǎn)處架著篝火,篝火旁是一群卉代裝束的人。他們正用我聽不懂的語言交談著,手里似乎還拿著些什么。
“孩子,你醒了?”身旁傳來一位長者的聲音。我轉(zhuǎn)過頭,發(fā)現(xiàn)是一位須發(fā)盡白的老人,面容慈祥。我尚未緩過神來,皺著眉問他:“你是誰?這又是哪兒?那些人又在干什么?”他笑了笑,并不打算表明身份,只是說:“這是殷商?!薄耙笊蹋?!”我瞪大眼睛,感到不可思議,老人卻已邁開步子,說:“你跟我來?!蔽亿s緊站起身,跟上他的步伐。
走到篝火旁,眾人都訝異地看著我。老人停下來,與他們說了些什么,大概是解釋我的出現(xiàn),他們這才恍然大悟,換上友好的笑容。
老人轉(zhuǎn)身說:“你想親眼看看甲骨文嗎?”“什么?你說甲骨文?刻在龜殼上的文字?”我發(fā)出驚呼。他對我的反應(yīng)并不感到意外,點了點頭,順手接過了身邊一位青年遞給他的一片甲骨,示意我拿好。我雙手顫抖著,敬畏地接過那片承載著卉老文明的甲骨,仿佛在進(jìn)行一種神圣的儀式。我的目光誠惶誠恐,帶著好奇,帶著敬仰,輕輕地落在了那些卉老的文字上——它們大小方圓錯落有致,粗細(xì)輕重節(jié)奏靈活,與龜板的硬度與紋路相得益彰。我雖不明白寫的什么,但當(dāng)手指觸碰到它們時,文字的筆劃、刻印的深淺,統(tǒng)統(tǒng)都烙在了心里?!斑@是中華文字的起源!是筆墨書法的前身!”我的身體里,有這樣的一種聲音在吶喊。那一瞬間,血液里埋藏許久的文化基因被這些卉老的文字喚醒。更有一些沉寂多年的魂,剎那間穿過指尖,與它們血脈相連。
我看見了,中華文化扎根在每個中國人的靈魂深處。
我仍然以敬畏的姿態(tài),仰望著眼前的殷商青年,將手中的甲骨交還給他,再次進(jìn)行同樣神圣的儀式。哪怕他的目光中滿是不解。
3
甲骨剛剛回到青年手中,眼前的景象便突然大變,飛沙走石,天地變色。我望著老人,眼神驚恐不安。他卻不以為意,仍笑意盈盈地捋著白胡子,宛如屹立的泰山,萬年不倒。
4
大地漸漸平靜下來,周圍卻不再是莽莽榛榛的原野,殷商的篝火也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大氣、輝煌的府邸,門匾上的字,似乎是“王府”。
我問老人:“這兒又是哪兒?”
“東晉王家?!彼贿吳瞄T,一邊回答。
“東晉?王家?難道是……王羲之?!”
“哈哈,猜得不錯,正是王羲之的家。”他開懷地笑了,向前來開門的仆從點點頭,走進(jìn)了大門。
我見狀,已來不及感嘆,便也對仆從笑了笑,快步跟了上去。
5
我們穿過幾條疏朗的廊道,還未走到正廳,迎面便小跑來了一位衣著樸素的婦人。她面露歉色,簡單行禮后,難為情地對我們說:“今乃三月上巳,主人如會稽蘭亭修禊。未有知會,失罪于客,乞蒙見恕?!?/p>
老人聽了,如夢方醒:“無礙,無礙。鄙人拜謁,區(qū)區(qū)小事,無足掛念。修禊乃吉事也。右軍既往,則吾輩告辭?!庇谑撬饕靖鎰e,我也連忙向婦人作揖,轉(zhuǎn)身跟上他。
“今天王羲之不在家,去蘭亭……”他向我解釋,卻被我的手勢打斷。
“我知道,我知道,‘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與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艺f得沒錯吧?”
他又笑了:“哈哈,還算有點見識。只是沒見成王羲之本人,還是遺憾了些?!?/p>
“無礙,無礙。區(qū)區(qū)小事,不足掛念?!蔽倚χ?,照著他的口氣回答。
他也不惱,給我講起王氏家族來。
6
我們在廊道間穿梭。他的身上光影變幻、明暗交錯,聲音深沉渾厚。我感覺自己在時光的廊道中行走,一張畫卷在我眼前緩緩鋪開。
“王羲之的祖父有八個兒子,其中四個都是書法家。王曠,就是王羲之的父親,他算一個。但王羲之叔伯的書法水準(zhǔn)要高得多?!?/p>
——此刻的王羲之,在會稽山蘭亭,曲水流觴、彈琴鼓瑟。
“到了王羲之這一輩,不算上他自己,這堂兄弟中,有五個都可被稱為大書法家。”
——他們飲酒、高歌、賦詩、作文。管弦絲竹在河水中流動,歡聲笑語在山野間回蕩,飄向四方、久久不散。
“王羲之當(dāng)然不必說。‘東床快婿’這個典故你也聽說過吧,這擇婿之后呢,王羲之就與郗璿成了婚,有了七個兒子,每一個都擅長書法。”
——于是,王羲之放下酒杯,手里多了一支筆、一張紙、一硯墨。
“更有凝之、徽之、操之、渙之、獻(xiàn)之五人,名留青史。最小的王獻(xiàn)之還與父親齊名,并稱‘二王’……”
——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他的書法也更加酣暢淋漓,大氣典雅的筆墨在蠶繭紙上揮灑自如,每一個漢字都瀟灑自在,飄逸遒勁。他醉心于山水,感慨人世無常,全然不覺自己已經(jīng)創(chuàng)造了歷史。
我聽著他的講述,想象著會稽山的盛景,不知為伺,心中的感動噴涌而出,竟讓我想要落淚。
后來我才明白,那大抵是心靈深處對文化奇跡的震撼。
7
“今天,是中國書法歷史上的傳奇?!彪x開前,我們回望這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府邸,他緩緩地說出這句話,目光如炬。
我深深地凝望著王府,貪婪地呼吸著承載中華文化的墨香,在心里點了點頭。
8
我轉(zhuǎn)過身,正要問老人接著去哪兒,便出現(xiàn)了和離開殷商時一樣的場景——山河崩裂、光影錯亂、天雷滾滾。
老人仍然微笑著,轉(zhuǎn)過身,用他始終深沉的聲音說:“孩子,到了該分別的時候了?!?/p>
“你究竟是誰?”山河倉皇的世界里只剩下我和老人,我因他口中的“分別”感到無措,幾乎是出于本能地喊出了一直以來的疑問。
“我?你不是都見到了嗎。”他還是笑著,還是像泰山一股屹立著。
我是殷商時或淺或深的甲骨篆刻,是兩漢的蠶頭燕尾,是大唐的盛世狂草。
我是王羲之的《蘭亭序》,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蘇東坡的《寒食帖》。
我是記錄人世悲歡的橫豎撇捺,是承載五千年文明的方塊漢字。
我是一支狼毫,一尺宣紙,一方端硯,一襲墨香。
我是你心里的文化之根,是每一個中國人心里的文化之根,是從上卉到現(xiàn)代一脈相承的中華文化之根。
我是漢字與書法。
“孩子,你明白了嗎?”
9
我明白了。我都明白了。
我想告訴他,張嘴卻發(fā)不出任伺聲響。
10
傍晚的殘陽照進(jìn)房間,溫柔而纏綿。
我從睡夢中醒來,睜開眼,一陣晚風(fēng)剛好吹來,翻動了母親放在書桌上的新一期報紙。
我起身,想要給自己倒杯水,卻無意瞥見赫然印在報紙上的大標(biāo)題——“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彰顯傳統(tǒng)文化生機”。
“果然,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永遠(yuǎn)不會過時。漢字與書法永遠(yuǎn)根植于中華的靈魂?!蔽疫@樣說著,走出了房間,卻碰上母親的目光。
我尷尬地笑笑,轉(zhuǎn)身倒水。
“你也是這樣想的吧,漢字書法先生?!蔽以谛睦镎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