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永剛
摘 ?要:文化育人是指用優(yōu)秀的文化來影響人、塑造人的過程。文化育人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舉措,是構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體系的重要一環(huán)。高校要發(fā)掘各種優(yōu)秀文化資源,充分發(fā)揮其育人作用。
關鍵詞:文化育人;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12-0174-03
Abstract: Cultural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influencing people and shaping people with excellent culture. Cultu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uilding a system of full-education, whole-course education, and all-round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xplore various excellent cultural resource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educational role.
Keywords: cultural educ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revolutionary culture; campus culture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1]高校作為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主體,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進文化育人,培養(yǎng)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要發(fā)揮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育人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第一,要講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基本走向和中華文化的獨特創(chuàng)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加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2]中華民族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令人驚嘆的優(yōu)秀文化,這些文化為其生生不息和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的滋養(yǎng),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自信的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和光榮歷史,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增加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3]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曾產生了偏差,影響了對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造成了現(xiàn)代大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疏離。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首先要讓大學生接觸和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就需要開設傳統(tǒng)文化通識課程,向學生展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陡咝K枷胝喂ぷ髻|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要求,實施 “中華經典誦讀工程”“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振興工程”,開展“禮敬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戲曲進校園”等文化建設活動,就是希望通過這些活動讓大學生廣泛接觸和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而自然地產生敬畏感和自豪感,增加文化自信。
第二,要認真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所以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包含著超越時代的思想價值。比如,“天人合人”思想,“自強不息”精神,“民胞物與”思想,“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誠信思想,“義以為上”的重義精神,“反求諸己”的自省意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文化情懷,“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和而不同”的處事原則,等等。這些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思想和理念,有著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文化育人,就是要用這些具有時代價值的思想觀念去教育學生、感化學生,幫助其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勤奮學習、不懈努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
第三,要努力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的育人功能,就要做一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工作,并結合時代要求對其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之與現(xiàn)代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4]傳統(tǒng)文化在其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當時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等的限制,而出現(xiàn)了一些陳舊過時的東西,因此,對傳統(tǒng)文化不能直接拿來就用,要下一番取舍的功夫,用其優(yōu)秀的部分來教育學生。傳統(tǒng)文化在形式上已為現(xiàn)代學生不熟知,必須與現(xiàn)代文化相融相通,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才能夠更好地為現(xiàn)代學生所接受。比如,央視的“百家講壇”、“詩詞大會”、“經典永傳流”等節(jié)目,就是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之作,值得學習和借鑒。
二、要發(fā)揮好革命文化的育人作用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的歷史文化,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豐富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陡咝K枷胝喂ぷ髻|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要求深入開展革命文化教育。
第一,要講好中國革命歷史。中國革命文化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有著特定的歷史內涵。近代中國飽受內憂外患,戰(zhàn)禍不斷,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為了民族復興,無數(shù)仁人志士前赴后繼地投身革命,開展了可歌可泣的斗爭,但終究未能改變社會的性質和民族的命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斗爭才有了主心骨。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雖然中華民族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歷史已一去不復返了,但歷史的鏡子卻需要經常擦拭,因為它能夠照見未來的路。文化育人,就是要用生動的革命歷史去教育學生,讓他們牢記歷史的教訓,奮發(fā)有為,從而開創(chuàng)民族的未來。
第二,要講好中國革命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我們是革命者,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要實現(xiàn)黨和國家興旺發(fā)達、長治久安,全黨同志必須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革命精神,就是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不怕流血犧牲、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革命精神是中國革命文化的內核,是中國革命留給中國人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革命戰(zhàn)爭的各個歷史時期,都曾形成特色鮮明的革命精神,如土地革命時期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延安精神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如信仰堅定、艱苦奮斗、百折不撓、實事求是、團結一致、顧全大局等。開展革命文化教育,就要講好這些革命精神,用革命精神去感染學生。對當代大學生,要特別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方向盤,是主心骨,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雖會經歷挫折,但永遠不會忘記初心和使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所指出的,“中國共產黨能夠歷經挫折而不斷奮起,歷盡苦難而淬火成鋼,歸根到底在于千千萬萬中國共產黨人心中的遠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終堅定執(zhí)著,始終閃耀著火熱的光芒”。青年學生是否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復興。我們要用革命的文化去培養(yǎng)革命的精神,使青年學生保持革命精神,承擔起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重任。
第三,要通過各種形式和機會開展革命史和革命精神教育。要開好公共必修課“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并開設一些與中國革命密切相關的通識選修課程,滿足學生學習中國革命歷史文化的需求,深化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的認識。通過瞻仰革命史跡、講革命故事、歷史知識競賽等形式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復興重任”主題教育活動。通過組織編排展演以革命先驅為原型的舞臺劇、以革命精神為主題的歌舞音樂、以革命文化為內涵的各類作品來開展革命文化教育。利用重大紀念日開展革命文化教育。比如,淮陰工學院為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開展了瞻仰周恩來故居、舉辦專家講座、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座談會講話精神、讀書征文、書畫比賽、演講比賽等各種形式的活動,來弘揚和學習周恩來精神。還應該與現(xiàn)代科技手段深度融合,更加現(xiàn)代、更加直觀地呈現(xiàn)革命文化,使學生的心靈產生強烈震撼。
三、要發(fā)揮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育人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把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盵5]
第一,要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武裝大學生頭腦。一個政治黨的興旺發(fā)達離不開先進思想文化的支撐。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先后創(chuàng)立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等科學理論。這些先進的科學理論成功地指導了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系統(tǒng)地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創(chuàng)立的又一重大理論,它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引導學生深刻領會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的重大意義,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歷史貢獻和豐富內涵,深刻領會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
第二,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要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yǎng)成、制度保障,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精神文化產品創(chuàng)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fā)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包括國家、社會和個人等三個層面的要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斑@個概括,實際上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6]。當前,面對更加開放的社會結構、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多樣化的利益訴求,我們必須始終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凝魂聚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與師生座談時指出,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所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7]他希望青年學生“從現(xiàn)在做起、從自己做起,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體力行大力將其推廣到全社會去”[8],無論什么時候,“都要堅守在中國大地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時代大潮中建功立業(yè),成就自己的寶貴人生”[9]。
四、要發(fā)揮好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
校園文化是重要的育人因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了“優(yōu)化校風學風,繁榮校園文化,培育大學精神,建設優(yōu)美環(huán)境,滋養(yǎng)師生心靈、涵育師生品行、引領社會風尚”的要求。
第一,要挖掘校史校訓校風校歌的育人功能。校史是高校重要的文化資源。“一所高校的發(fā)展史是一個凝練辦學理念的過程,是一個形成辦學傳統(tǒng)的過程,更是一個積淀文化底蘊的過程?!盵10]校史育人,就是用學校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辦學理念、精神文化、杰出人物和典型事跡等引導師生形成價值共識。校訓是大學精神特質和價值追求最凝煉的表達。要把校訓的內涵講清楚、講豐富,使之成為師生共同的行動準則。優(yōu)良的校風是大學精神的直接體現(xiàn)。判斷一所大學的校訓是行動指南,還是空洞口號,就看校風。校訓能夠引導健康校風的形成,而良好的校風又在無聲地詮釋著校訓。一些高校還譜寫了校歌,來詮釋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歷史、精神文化和價值追求。好的校歌能夠成為激勵師生的重要文化資源。要打造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必須深入挖掘校史校訓校風校歌的教育作用。
第二,要發(fā)揮校園環(huán)境的育人功能。校園見證著學校的歷史,承載著學校的文化。一個設計精美、歷史悠久的校園能夠愉悅人的情感、震撼人的心靈。在校園環(huán)境中,最重要的是承載各種功能的建筑,這些建筑不僅有著現(xiàn)實的功用,也是“活的記憶”,是學校歷史的見證者和文化的承載體。一些有著歷史文化底蘊的高校,其校園就給人以強烈的歷史厚重感,使人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有著一定歷史的建筑,讓我們能夠直接感受其學校歷史的久遠和文化的深厚,從而心生向往。西方高校的很多建筑系私人捐贈,一般情況下,沒有得到捐贈人同意,不能隨意拆除,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臻g更合理的規(guī)劃,但卻通過這樣一種制度,讓這些建筑成為學校歷史的見證者和文化的承載者。在校園中,花草樹木也是彰顯其特色的重要載體?!陡咝K枷胝喂ぷ髻|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要求“推動實現(xiàn)校園山、水、園、林、路、館建設達到使用、審美、教育功能的和諧統(tǒng)一”。
第三,要強化校園文化活動的育人功能。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最生動的載體。高校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來推動文化育人。校園文化活動要有目的、有計劃、有一定質量,要組織各種層次、不同內容的活動,使更多的學生能夠參與其中,并從中受益?;顒右兄贫葋碛枰员WC。活動的開展是否具有可持續(xù)性、質量能否得到保證,需要制度予以保證。高校應該把文化育人作為一項重要的系統(tǒng)工程來實施,在制度上予以支持,比如把組織、參與文化活動作為重要的評價依據(jù),在教師職稱晉級、職位晉升,學生評獎、評優(yōu)等方面占有一定的權重,激勵師生組織、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1.
[2]習近平論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3]習近平論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2.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5]習近平論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4.
[6]習近平論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9.
[7]習近平論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8]習近平論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
[9]習近平論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4.
[10]李昌祖,鄭蘇法.高校校史校情的德育資源及其開發(fā)[J].思想教育研究,2010(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