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偉
摘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文化的多樣性日益成為教育和社會領域的重要問題,跨文化教育在各國日益興盛,在新的時代趨勢下,促進不同族群間的相互交流、理解與尊重成為外語教育的重點,在傳統(tǒng)的語言教育框架下,在語法、詞匯、語篇構(gòu)筑的聽、說、讀、寫等能力基礎上,外語教育應該更加重視跨文化交流,重視文學與文化,重視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知識視野、文化審美、思維模式和價值觀,重視外語教育過程中人的主體性,重視人的成長。
關鍵詞:跨文化教育;外語教育;教育策略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世界各國政府間與民間交往與聯(lián)系日趨緊密,跨文化交流對話也越來越頻繁,跨文化教育在解決文化多樣性問題,增強國家凝聚力,加強不同族群間的交流與理解等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外語作為不同國家與種族的人相互交流與理解的手段日趨重要,外語教育對于跨文化交際、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普世價值觀塑造等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在跨文化教育視域下進行的外語教育,可以促進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和寬容,促進族群間的合作和團結(jié),減少沖突。
1 跨文化教育概述
1.1 跨文化教育的概念
國外關于跨文化教育的英文概念有三種,分別是:cross-cultural education、transcultural education、intercultural education,彼此之間相互聯(lián)系又有所區(qū)別,綜合而言,跨文化教育是在承認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強調(diào)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碰撞,強調(diào)在文化差異中的理解與和平共處,解決沖突,強調(diào)對受教育者普世價值和道德能力的培養(yǎng)與自我的發(fā)展。
1.2 跨文化教育的興起
21世紀,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歐洲委員會(Council of Europe)、歐盟(European Union, EU)等國際組織開始大力倡導跨文化教育??缥幕逃奶岢鲎铋_始源于移民潮帶來的文化多樣性問題,歐洲委員會于2003年正式提出要促進歐洲各個層次的“跨文化對話”,跨文化教育作為促進跨文化對話的方式被提出;2007年頒布了以《宗教多樣性和跨文化教育》(Relegious Diversity and Intercultural Education)為主題的學校實踐指南,目的在于促進跨文化對話、減少沖突,促進社會團結(jié)與和平;2008年發(fā)表了《平等、尊重、共處——跨文化對話白皮書》(Living Together as Equals in Dignity: White Paper on Intercultural Dialogue),提出“跨文化能力應該成為普通教育的目標之一,融入到所有學校教育的課程目標之中”。2006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了《跨文化教育指南》(UNESCO Guidance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論述了文化和教育的關系,并提出了相應的指導原則。
1.3 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文化的多樣性、交互性是當今時代與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族群構(gòu)成的多樣化和人口流動的普遍性使文化的差異與排外問題日益嚴重,導致社會的分化與族群的分離,跨文化教育因此而生,通過跨文化教育,可以讓所有受教育者有能力適應當今不斷交互、多樣化的社會,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和睦共處,并最終促進“不同族群、不同社會、文化和宗教信仰群體以及各國之間的尊重、理解和團結(jié)”。
1.4 跨文化教育的內(nèi)容
歐洲委員會在《平等、尊重、共處——跨文化對話白皮書》中提出,跨文化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育應當成為學生自由參與和表達自我的場合;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形成相互尊重的態(tài)度和良好的交際與溝通技能。初等和中等教育課程應當包含培養(yǎng)跨文化能力的內(nèi)容,而高等教育則可通過各類教育項目提高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同時教師教育也應該重視對教師應對文化多樣性教育環(huán)境能力的培養(yǎng),進而能夠勝任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能力的要求。”
2 跨文化教育中外語教育的重要意義
語言是跨文化交流的媒介,外語教育不僅僅是使受教育者外語技能的提高,更是藉由異文化的學習使受教育者尊重文化差異,建立普世價值,傳承與發(fā)展文明。
2.1 受教育者知識體系的建立
語言是一種特殊、復雜的符號系統(tǒng),承載著文化,凝結(jié)了人類的理性智慧和德性智慧。通過外語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了解世界各國的知識、文化、風俗習慣、行為方式、意識形態(tài)等,從而構(gòu)建起基于語言的整個人類的知識體系。
2.2 受教育者思維模式的完善
外語教育不僅是知識體系的建立過程,也是思維模式培育的過程。受教育者通過學習異文化的思考行為方式來增強自身的思維模式,并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形成批判思考能力,形成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判斷和推理等邏輯思維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完善對世界的認知方式。
2.3 受教育者價值觀的健全
外語教育具有鮮明的人文性、社會文化性和價值追求,受教育者通過學習不同的文化,情感意志、價值觀、世界觀等各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促進受教育者心智的成熟,健康的成長,精神世界力量的發(fā)展。
2.4 受教育者對文化差異的超越
何謂文化差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qū)有不同的語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承載著文化的差異,語言是思維的表象,也顯示著思維方式的差別,語言既是一種民族或國家的標志,也是一種異文化的象征。文化差異的存在對于人類非常重要,著名教育學家池田大作曾說:“我們應該把人的差異性當成障礙?或視為個性來接受?事實上,差異性很美好,因為每個人都不同,人類全體才能產(chǎn)生巨大的力量?!彼裕ㄟ^外語教育使受教育者理解異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并在此基礎上超越文化差異,明晰人類的共同價值。
3 目前我國外語教育的局限性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外語顯得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外語教育日趨低齡化,外語教育水平也在日益提高,然而我國目前的外語教育仍然存在著局限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3.1 對外語教育的認識停留在工具性層面
我國目前絕大多數(shù)人對外語教育的認識還停留在工具性層面,具有相當?shù)摹肮浴?,如:掌握了一門外語就可以找到好工作,掌握兩門以上的外語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外語成為考上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的衡量尺度和指標。帶有這樣認識的外語教育很容易成為機械式的考試機器,知識傳遞過程中甚少有文化的傳播、思維模式的培養(yǎng)和價值觀的教育,造成受教育者語言知識和實際能力、個人發(fā)展之間的脫節(jié)。
3.2 將外語教育視為機械式的教育過程
長期以來,在我國外語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中,外語教育都被視為一種儲藏式、靜態(tài)的“知識”教育過程,將外語教育簡化成一種機械式的、需要記憶大量信息和操練技巧的枯燥的教授,填鴨式地傳遞語法、詞匯等知識,教育手段單一,受教育者從中獲得的往往不是語言的感動、文化的喜悅、情感的共鳴,而是抵觸與反感。
3.3 在外語教育過程中忽視學生的主體性
目前我國的外語教育中,接受式教學依然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外語教育多表現(xiàn)為教師對“技術與知識”的傳授,較少從受教育者的角度認識問題。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方法,受教育者都處于被動狀態(tài),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逐漸喪失,對外語的好奇心和對人類文明的探索欲讓位于外語成績的好壞,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很少。
4 跨文化教育視角下外語教育的發(fā)展策略
結(jié)合歐美在跨文化教育視角下開展的外語教育,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入發(fā)展外語教育:
4.1重視受教育者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
外語教育是一種文化教育,外語教育過程是讓受教育者感知語言的精妙之美,并由此而體會出語言背后的思想之美。外語教育具備全球化的視野,應重視對受教育者自身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對語言本體的“美”的規(guī)律的探尋,重視語言作為一種文化所具有的強大的溝通性和凝聚力,使受教育者超越自身文化的界限,發(fā)現(xiàn)文化多樣性、差異性中的共同價值,建立起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雙向視角的價值觀和立足于我國文化的全球性思維。
4.2創(chuàng)造多樣化的課堂體驗
外語教育的教育形式可以多樣化,以美國大學的ESL課程為例,講課只是ESL課堂教育的一部分內(nèi)容,除講課外,課堂活動還包括小組合作、主題討論、案例研究、演講辯論、角色扮演等;還有課外的像是自主資料搜集、項目調(diào)研、案例模擬及匯報等。這些活動和課程內(nèi)容緊密相連,不僅鍛煉了受教育者的英語語言能力,使得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融洽,還提高了受教育者學習的自主性,促進受教育者對于當?shù)卮髮W各項各類資源的有效利用。靈活的課程模式使得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自然就有很強的學習動力。
4.3 重視外語教育過程中人的主體性
教育家、哲學家保羅·佛萊雷(Paulo Freire)曾說:教和學應該是雙向的,學生們不應被看做是需要被填滿事實的空桶,而應是共同創(chuàng)作者。以英國大學的ESL課程為例,雖是英語課程,但卻未將英語作為課程的主體,啟發(fā)式和討論式教學是最為廣泛使用的教學方式,教授在學期開始規(guī)定好每節(jié)課的主題,將指定內(nèi)容布置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生則在理解學習內(nèi)容的基礎上就教師所布置的內(nèi)容進行探討,對討論結(jié)果進行總結(jié)。這種授課方式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與能動性,也使課堂上學生參與的比重加大,同時發(fā)展學生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團隊合作的能力。英語在課堂上只是師生交流的工具,并非根據(jù)英語來講英語。
研究表明,學生往往在認為與自己有關、愿意參與交流的課程中能收獲更多,當有內(nèi)容想要表達的時候,學生會自發(fā)地學習語言,也更容易記??;在學生發(fā)言時,教師對于其語言使用上的不準確問題進行糾正,以此幫助學生提高英語水平;在準備和討論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學習和使用了英語。語言的目的即交際,課程內(nèi)容與身邊的事物相聯(lián)系,會使得學生有參與課堂、發(fā)表言論的欲望,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學習了文化,在學習文化的同時開闊了視野,這樣的教授效果要比刻意學習語言本身要好的多,學生在參與課堂之后也能獲得很大的成就感。
當然,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構(gòu)成的一個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的系統(tǒng),教師的指導、啟發(fā)、監(jiān)督的作用也是極為關鍵的,可以強化教學中師生互動時學生的積極性。
4.4重視人的成長與發(fā)展
教育是關乎人的教育,外語教育最基本的出發(fā)點應該著眼于人的基本發(fā)展,關注人生命成長和發(fā)展過程。因此,外語教育不僅僅是語言技能訓練,把外語知識傳遞給受教育者,還要關心受教育者的成長與發(fā)展。
外語教育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的教育效果不是“立竿見影”式的,而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選擇形象生動、精美凝練、典雅深邃的外語作品,啟發(fā)和鼓勵受教育者自主學習,積極勇敢的發(fā)表自己的獨立見解,用自己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加以解決。真正優(yōu)秀的教育從來就不是教師的不斷重復,而是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同時,外語教師積極的表揚和肯定,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受教育者學習語言的自信心和語言表達的自信。
外語教育指導受教育者通過語言學習了解世界知識,領悟其文化本質(zhì),在知識結(jié)構(gòu)、思維模式、行為習慣、觀念意識等方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zhì),培養(yǎng)其審美能力、批判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通過受教育者眼界的開闊和與外域文化的交融、陶冶與對照,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喚醒其生命深處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促使其審美觀、價值觀、生命感、創(chuàng)造力的覺醒,培養(yǎng)人類共同的價值認同,促進生命個體的總體成長,實現(xiàn)自我生命意義的建構(gòu),并促使每一個人學會同他人和諧相處、同其他民族和諧相處、同自然環(huán)境和諧相處,養(yǎng)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與豐富的生活情趣。
5 結(jié)語
我國當前外語教育仍呈現(xiàn)孤立、靜態(tài)、死板的教學現(xiàn)狀。全球化的時代,教育這一社會行為在其理念、職能及其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必將帶有社會大背景的社會性質(zhì),帶有跨國界、跨文化的時代特征。在跨文化教育視野下,外語教育應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采用課上與課下相結(jié)合、知識傳授與自主探索相結(jié)合、教師引導語學生主導相結(jié)合的教學模式,幫助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力、判斷力、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強化學生運用語言進行溝通、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始終關注教育過程中人的發(fā)展,關注價值、文化、人文體驗,關注學生世界觀、審美意識、全球意識和道德意識的形成,實現(xiàn)人的最終成長。
參考文獻
[1] 陳學飛.高等教育國際化:跨世紀的大趨勢[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
[2] 張華等.課程流派研究[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3] 中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7.
[4] 周海燕,王黎明.全球教育背景下的外語教育政策及其啟示——以美國與澳大利亞為例[J]. 外國教育研究, 2012(9):116-121.
[5] 史艷英.論外語在高等教育中的隱性功能[J].內(nèi)蒙古財經(jīng)學院學報(綜合版),2010(1):24-26.
[6] 陸曉紅.走向跨文化理解的外語課程與教學[J].全球教育展望, 2010(9):83-89.
[7] 朱雪波,王繪建.我國大學教育國際化發(fā)展路徑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6):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