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莉
【摘要】教學是一種語言藝術,“對話”時刻在課堂中發(fā)生。尊重學生的天性就是以學生已有認知為原點,聚焦師生對話、生生對話,通過教學智慧引領,尊重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在交流、對話中促進其思維的融合,繼而實現(xiàn)在認知經(jīng)驗中的創(chuàng)生。
【關鍵詞】對話? ?尊重? ?兒童認知
“對話”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以語言方式進行交流?!皩υ挕痹谡n堂中時刻發(fā)生,教學本身就是一種交流,師生之間的交流,生生之間的交流。這些交流都以對話的形式呈現(xiàn)。課堂中的對話是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一個過程,更是一種教育理念的體現(xiàn)。對話在教學活動中形成了一個互動的網(wǎng)狀關系,實現(xiàn)了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在對話中,學生不再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不斷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為師者激勵、發(fā)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使每一個學生不斷地獲得收獲與進步,相信這樣的課堂一定能夠給師生帶來無限的歡喜。斯朗格曾經(jīng)說過:“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因為它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怎樣營造一種平等自由的環(huán)境,怎樣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讓學生的思維在尊重中舒展、融合、創(chuàng)生呢?本文僅以筆者設計執(zhí)教的《空氣是什么樣的》教學片段為例,呈現(xiàn)不同環(huán)節(jié)的對話交流,關注每個對話細節(jié)而引發(fā)的思考。
一、對話:在尊重認知中展開
教學的魅力在課堂,課堂里充滿著靈動,身處課堂的學生就是這一份靈動的原創(chuàng)者,學生的思維讓課堂的靈動充滿精彩。他們毫不掩飾,真情流露,直接而坦白。作為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交流,就是通過這種常見的對話形式,實現(xiàn)對學生的了解。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指出:“教學方法上的基本錯誤,在于假定學生的經(jīng)驗是可以想當然的?!闭n堂中的交流、對話是對于學生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認知的一種觀察和體驗,能夠真實地呈現(xiàn)學生內心的想法和已有認知,作為教師,需要懷揣著童心、童趣,尊重學生的思維,聚焦學生的對話,在對話中,客觀理解學生的認識。
【片段一】“事與愿違”的“熊孩子”
師:(出示四個不透明的黑色袋子)猜猜袋子里面是什么?
師:拿到袋子不能打開,請用自己的方式去猜猜袋子里裝的是什么?你的發(fā)現(xiàn)是什么?我們比一比,看哪一組快?
生領取袋子,回到座位和小組同學討論交流。
師:完成了觀察,大家一起來觀察結果。
生:石頭。
生:水。
生:沙子。
生:什么都沒有。
生:不對,里面有東西,是氣。
……
課前筆者對此環(huán)節(jié)進行了預設:學生在拿到袋子后,會有所發(fā)現(xiàn),可能猜不出里面是什么物體,但多少也能說出一兩個和這些物體有關的特征來??烧嬲搅苏n堂上,這些都變成了教師課前美好的“愿景”。
學生似乎太“聰明”,超常發(fā)揮,對于袋子里的是什么東西,沒有一點懸念,他們把袋子拿在手上,直接說出了四種物質的名稱。此刻教師的內心欲哭無淚,原先設計的種種問題,種種困惑在這一刻全部白費,都變成了空想。這些“熊孩子”為什么不按教師的“劇本”走,作為“導演”,怎么辦?這是“編劇者”的過失,還是“熊孩子”們的錯呢?雖然學生的回答出乎意外,但卻真實存在,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的認知起點,它時刻提醒教師,與學生的對話不能是單方面的臆想。學生在沒有走進課堂前,都在有意或者無意地構建著自己的經(jīng)驗世界,這些經(jīng)驗包括生活經(jīng)驗、學習經(jīng)驗,它的方式可能是感覺和知覺,可能是記憶和思維,也可能是自己的想象。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提問進行回答,在交流對話中,讓教師了解到學生已有的認知和能力,并且用對話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課堂上教師從了解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fā),以學生為主,遵循學生的思維,從尊重學生的認知開始,只有這樣,方可走進學生的思維世界。
二、對話:在尊重思維中融合
從學生的具體經(jīng)驗出發(fā),聚焦學生已有的想法,靈活調整,教學過程不能生搬硬套,需要教師在課堂中伺機而動。圍繞學習目標,結合學生的理解和認識,加以引導,組織學生細致觀察。有些物品雖然學生一看就都知道物品名稱,但這僅僅是管中窺豹,可見一斑。袋子里的物品有什么特征呢?
教師在肯定學生回答的同時要尊重學生的認知,激活學生認知內驅力,誘發(fā)學生繼續(xù)進行探究體驗的欲望。
【片段二】打開“熊孩子”的話匣子
筆者事先準備了四個黑色袋子,讓學生猜一猜每個袋子里裝著什么東西。
生:1號袋子里是石頭,2號袋子里是空氣,3號袋子里是水,4號袋子里是沙子。
師:袋子里的東西我們都看不見,你怎么知道是什么呢?
生:不一樣呀,四個不同的東西。
(學生們都有一種不敢相信的表情,從他們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在他們的小腦袋里都覺得這么簡單的一件事情,老師都猜不到,簡直不可思議)
師:它們的區(qū)別在哪里呢?(課堂上一片寂靜,學生們都懵了。)
師:1號袋子和2號袋子有什么地方不一樣呢?(這個問題一出來,仿佛打開了學生們的話匣子,個個都躍躍欲試,有話要說)
生1:1號袋子摸上去是硬的。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1:我摸的。1號袋子摸上去硬硬的,涼涼的。
生2:2號袋子摸上去感覺有一點點硬,但是摸上去又軟軟的。
生3:2號袋子里面摸不到任何東西。我只要按下去一點點,就再也按不動了。
師:哪位同學再來說說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3號袋子里面灌的是冷水,冷冷的,有些重。
師:和誰比有些重呢?
生:和2號袋子比,3號袋子有些重。
生:和其他的袋子比,最輕的就是2號,1號、3號、4號都有些重。
師:同學們發(fā)現(xiàn)的可真多,3號袋子摸上去冷冷的,其他的袋子沒有那么冷。那么3號袋子和1號袋子摸上去的感覺一樣嗎?
生:不一樣,1號袋子摸上去明顯就是硬,3號袋子摸上去不硬,而且感覺里面的東西會跑。
師:會跑?像小動物一樣跑嗎?
生:不是的。
師:會跑,是什么意思?(課堂上一下就炸開了鍋,有的學生說:“怎么會跑呢?不會跑?!庇械膶W生說:“就是會跑。”看著學生這樣的爭論,筆者心里很高興,覺得學生的討論正是筆者想要的,不過此刻筆者覺得自己腦袋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該怎么引導學生)
生:會動,不會跑。
師:水這樣的動,我們一般會怎么說呢?
生:流動
……
上述的教學呈現(xiàn)了課堂中師生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在學生簡單說出物體的名稱后,筆者繼續(xù)引導學生對黑色袋子進行觀察,學生獲得信息資料后,整理信息,認識到了物體本身的一些特征,比如,會流動,有形狀,等等。學生的真實思維在摸索探究的過程中像火苗一樣跳躍,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空間。筆者的提問并不是“空中樓閣”,用神秘的黑色塑料袋觸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和生活感受,探究的欲望被點燃。每個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相互對話交流,思維相互碰撞,進而激活、延伸、升華,使原有的思維狀態(tài)得到提升,這才是真正的科學探究活動,這樣的對話才能使學習更有效、更有意義。
三、對話:在尊重經(jīng)驗中創(chuàng)生
在整個科學教學過程中,科學概念知識不再是追求的最終結果和評價的標準,其核心標準是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富有個性的綜合科學素養(yǎng),是希望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用習得的體驗和感悟來創(chuàng)生。
【片段三】“熊孩子”變身“聰明豆”
師:袋子里的物體是不是就像你們說的那樣呢?我們一起打開來看一看,說一說。
學生打開袋子,小組內交流,說一說每種物體是什么樣的。
生:1號袋子是石頭,它歪歪的,不是方方的。
生:石頭硬硬的。
生:石頭比空氣重。
生:你不把它倒出來,它自己不會跑。
師:誰能完整地說一說1號袋子里的石頭的特點,你發(fā)現(xiàn)石頭……
生:石頭硬硬的,比空氣重,自己不能跑。
師:那么3號袋子里的水有什么特點,誰能說一說呢?
……
學生將四個袋子里的物體進行了整理和匯報。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物體的部分特征。
細細品味課堂上的一幕幕,二年級學生對觀察物體后的描述顯得幼稚、粗糙,甚至于有些是不完整、不科學的,但學生親身經(jīng)歷,在充分的觀察、交流、小組討論中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珍惜他們的積極性,給他們創(chuàng)設一片適合探究的廣闊天地,真正從學生的學習出發(fā),讓他們認識到科學不是一個定論也不是一段文字,它是螺旋上升的過程,是不斷更新、發(fā)展、融合的過程。
課例中師生間的交流、對話,尊重了學生的天性。以學生的已有認知為起點,尊重學生認識發(fā)展過程中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的體驗與感受,在對話交流的過程中融合,促進探究和思考。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對他們的情感、感受、體驗、認知予以關注,用教學智慧引領,在交流、理解的過程中構建新的認識,建立新的聯(lián)系,從而達到知識的創(chuàng)生。聚焦對話,無微不至,期待學生們的學習思考越走越寬廣!
參考文獻
[1]瑪利亞·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
[2]成尚榮.兒童立場[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4]劉曉東.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