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波
閱讀策略教學與研究的作用和意義
新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其中“期待、反思、批判”和“多角度、創(chuàng)造性、拓展閱讀”均可納入閱讀策略的范疇加以研究。國內(nèi)眾多語文教育專家也呼吁重視指導小學生閱讀的方法,使他們在閱讀過程中運用某些閱讀策略。
閱讀策略的掌握和運用,可以使學生透過文學作品與作者之間建立一種跨越時空的聯(lián)結(jié)。而這種聯(lián)結(jié)更容易幫助學生達成閱讀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講,閱讀策略更像是學生基于文學作品主動與作者建立感性或理性層面聯(lián)結(jié)的一個方法集。在閱讀活動中,學生通過教與學的互動,能夠逐步掌握閱讀策略,提高運用閱讀策略的水平,這對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獲得、存儲和利用,達成閱讀目標有一定的效果。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實施推測策略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基本的閱讀策略,即引導學生將無意識的閱讀心理轉(zhuǎn)變成一種有意識的閱讀策略,并在閱讀過程中不斷主動地進行預測,積極思考,最后驗證預測。這樣,會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真正融入到故事中,積極探索故事的發(fā)展脈絡。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和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對閱讀策略的掌握呢?經(jīng)過長期的摸索與課堂實踐,我嘗試將閱讀與閱讀策略教學的教學設計劃分為以下四個小節(jié)。首先,啟動背景知識。例如作者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環(huán)境或者知識所形成的時空背景,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經(jīng)驗理解作品和作者,推測作者通過作品想要傳達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閱讀方式的組合,來判斷文章中有哪些重要信息,以及如何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其次,整合信息。略去不重要的、重復的信息,把資料分門別類,并試著找出文本中的主旨句,歸納文本的主旨。這樣,在接下來的閱讀中或閱讀后,就可以適時進行進一步推論,進行文本故事線索或情節(jié)的推測。再次,自我檢查并修正誤解。既然是推測,就會產(chǎn)生某種誤解。通過自我檢查可以判斷此前的推測是否正確、對文章的意圖是否理解,再結(jié)合、運用恰當?shù)牟呗酝黄崎喿x中的難點。而修正誤解就是利用各種方法幫助理解。最后,再適當?shù)匾胩釂柌呗裕龑W生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通過閱讀質(zhì)疑進一步驅(qū)動閱讀。
例如《青蛙賣泥塘》一課比較適合引導學生適當使用推測策略推動劇情向前發(fā)展。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試問學生或者引導學生進入青蛙的角色,進入自我推理的模式:
小青蛙會怎么賣掉泥塘?它會如何介紹它的泥塘?它是怎樣介紹的?誰會來買小青蛙的泥塘?
當老牛、野鴨、小鳥、蝴蝶、小兔、小猴子、小狐貍等眾買家表達了自己對泥塘的看法之后,猜一猜文中的小青蛙會怎么做?
如果你是老牛,你會買一個沒有水草的泥塘嗎?老牛是怎么做的?
如果你是這只小青蛙,你會去采集草籽嗎?小青蛙是怎么做的?
如果只有一兩只小動物來過問這樣夠了嗎?作者還會不會安排新的小動物加入買泥塘的行列呢?如果小動物買下小青蛙的泥塘之后,它們還會做哪些事情?
在教學這節(jié)課時運用推測策略,需要學生首先站在不同的角色上進行推測,當一系列的推理與假設鋪陳開來,學生學會了換位思考,并將自己置身于文中后,再透過教師的引導得出“作者透過這篇童話故事是要告訴我們應該保護、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建設我們的家園要靠勤勞的雙手”的結(jié)論。當學生透過換位思考與推測,在小青蛙買泥塘的過程中與一眾小動物的行為及反應產(chǎn)生一定的心理契合度之后,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想要傳達給我們的這篇文章背后的面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了。
此外,《我是一只小蟲子》《小馬過河》《蜘蛛開店》等課文,均適合以角色代入的方式適當使用推測策略加以訓練。而《彩色的夢》《楓樹上的喜鵲》等作品則需從作者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才能夠進行正確、合理的推測,需要的背景信息量較大,對于小中年級學生而言,廣泛實踐的意義就相對較弱了。
如何教學生掌握并運用推測策略
閱讀教學的過程也是推測策略的教學過程。推測策略將學生在閱讀中的被動接受轉(zhuǎn)化成了主動探索,將枯燥與乏味適當?shù)剞D(zhuǎn)化為了輕松與快樂。推測的過程包括了猜想、推斷與印證。其過程本身是一個跳躍的過程,盡管運用推測策略的訓練過程存在一定難度,但當學生與文中場景和角色契合、與作者行文契合之后,教學效率也將得到提升。
未來,對于在閱讀教學中使用推測策略的研究,我將更加注重自身的學習,從課堂實踐中尋找更加細小的切入口,剖析問題所在,積累典型案例,提升研究成效,真正讓教學接近自然,做到教師、學生、課堂環(huán)境的三位一體,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綻放生命光彩、閃爍個性的光輝。
(作者單位:北京市昌平區(qū)十三陵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