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嬌
摘? 要:“人際交往”是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必修課,而分享行為則是幫助幼兒融入集體并進行人際交往的前提。
關鍵詞:中班幼兒;分享行為;教學策略
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分享不僅是一種美德,更代表了一種責任。對幼兒來說,通過相應的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其分享行為能夠讓其感受到最真摯的快樂。如果能夠在他們在這一時期便理解分享的意義,那么對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全面發(fā)展也將產生積極地推動作用。幼兒的心理特點決定了想要培養(yǎng)其分享行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某些特殊的家庭和社會因素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為其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帶來負面影響。因此需要在理清楚分享行為的內涵與作用的前提下展開這方面的實踐,下文中筆者依托實際教學經驗對此類問題進行了分析探究。
一、分享行為的概念與作用分析
分享行為即將自己喜愛的物品、美好的情感體驗分享給他人并以此來實現(xiàn)與他人的溝通交流、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等負面心理的過程。分享快樂,快樂便會加倍,分享苦難,苦難也會變?yōu)樵瓉淼亩种弧χ邪嘤變簛碚f,分享行為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行為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將為幼兒后續(xù)的全面發(fā)展打好基礎。幼兒是否掌握分享行為也是衡量其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標準。簡單來說,分享行為會使幼兒變得大氣,進而成長為社會和祖國發(fā)展需要的人才。此外,分享行為也能夠帶給幼兒無窮的快樂。雖說政府部門已經全面放開了“二胎政策”,但對那些出生于獨生子女家庭的幼兒來說,他們在幼兒這一個關鍵的成長時期也需要同齡人的陪伴。而其中涉及到的分享行為帶給他們的不僅僅是快樂,還包括語言表達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的強化提高。
基于上述理論概念,實際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通過營造情景、分析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明白分享的意義。這要求教師設計出一些對比鮮明的場景,進而使幼兒產生更加直觀的感受。雖說這種做法只是在“講故事”,但相比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說教,幼兒還是更容易接受以“講故事”為主的教學模式。筆者曾在教學中為學生“安排”過主題為“小熊和小兔”的情景故事:情景一、小熊拿著玩具在家里玩,小兔來找他借,但小熊認為這是自己最喜愛的玩具,所以就沒有借給小兔。情景二、小熊帶著熊爸爸給自己買的圖書去了學校,其他的小動物像看一眼,但都被拒絕了。小兔對大家說,自己也有一本一樣的圖書,于是放學后班上所有的小動物都去了小兔家做客。情景三、學校組織所有的小動物外出郊游,但小熊卻忘記了帶吃的。因為借圖書的事所有的小動物都“討厭”起了小熊,正當小熊饑腸轆轆的時候,小兔將自己的食物分了一半給小熊。以上三個故事片段做到了層層遞進,對比鮮明。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通過討論比較的方式判斷誰做的對,誰做的不對,進而建立起對于“分享行為”的正確認識。講完故事之后的分析討論也可以使幼兒認識到分享行為并不是“失利”而是“互利”,久而久之他們便可以逐漸轉變過去的認識。
二、如何培養(yǎng)中班幼兒的分享行為
1.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質,為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
隨著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雖說很多基層教師已經認識到了培養(yǎng)幼兒分享行為的重要性,相關幼兒教學模式的改革也在穩(wěn)步推進之中,但面對未知的教學發(fā)展前景,幼兒園教師只有不斷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才能夠為各項工作的推進落實打下基礎并實現(xiàn)這方面改革的終極目標。校方也應當為教師搭建起學習交流平臺并定期組織相關主題的培訓活動,并通過相應的績效考核激勵措施不斷引導其加強理論學習。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曾嘗試借助于教學扮演法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進而讓其感受到分享行為的意義及其所帶來的快樂。在以“熱情的小主人”為主體的分享活動之中,我給他們布置了這樣一個任務——“將自己喜歡的玩具、圖書帶到學校,集中放置在教室內的‘活動角’”,之后便利用課上的時間組織起了“角色扮演”游戲,讓他們輪流扮演小主人并鼓勵他們將自己喜歡的東西分享給別人。其中有一位小朋友對這一活動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抗拒、反感,甚至在課上當中哭鬧了起來。當時的我一時手足無措便“訓”了她幾句,事后非常后悔,但又不知道該如何與其進行溝通。在與其他老師的交流中,我們意識到可能當時被她捧在手心的玩具對她有更重要的意義,之后的時間里我找她懇談了一次,發(fā)現(xiàn)確實如此。所以說必要的理論學習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幫助我們不斷更新認識并靈活應對教學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
2.恰當?shù)倪\用外部激勵來強化幼兒的分享行為
小朋友總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和稱贊,這能夠幫助他們樹立起正面、積極的自信心并引導他們克服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在培養(yǎng)中班幼兒分享行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通過外部激勵來強化幼兒的分享行為,既要讓他們“割愛”,但又要讓他們的內心得到滿足,進而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星星榜”的方式對幼兒的分享行為進行鼓勵并評價幼兒的日常表現(xiàn)。只要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表現(xiàn)積極,能夠自覺幫助同學、老師,就可以獲得一顆小星星,但如果表現(xiàn)不佳或犯錯后則必須要拿掉一課小星星,每個月集中統(tǒng)計一次,對排名靠前的小朋友進行表揚。基于幼兒發(fā)展的角度分析,這一系列的措施也有助于培養(yǎng)其集體榮譽感。
三、總結
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行為是幼兒學前教育階段必須要完成的目標,它將直接影響到幼兒的全面發(fā)展。中班的小朋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自由意志,因此在培養(yǎng)其分享行為時更需要注意把握技巧。上文中筆者對此進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對優(yōu)化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有所啟示。
參考文獻
[1]謝文瀾,干潁棟,嚴丹娜.同伴關系對3~6歲兒童分享行為的影響:家庭教育的中介作用[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8,20(05):119-122.
[2]戴悅,尹徐蕾.幼兒分享行為的發(fā)展及培養(yǎng)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8):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