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梅
摘要:初中地理教學中,要求學生要具備一定的圖形圖像識別能力,要求學生學會從地圖、統(tǒng)計圖等載體中獲取信息,歸納信息。對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從圖表圖像中獲取信息。本文就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幾點見解和思考。
關鍵詞:初中地理;讀圖能力;培養(yǎng)分析
一、培養(yǎng)學生的用圖習慣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地理信息和地域特點的分析,需要學生掌握并識記,但是這種掌握應當是順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學生的初步感知,到逐步的分析探索,再到最終的歸納總結而得出的,這種教學方式才能真正讓學生體驗到新知學習的樂趣,感知知識的產生過程、體驗新知獲得的精彩,并從中訓練學生讀圖的習慣,提升學生的讀圖能力。為幫助學生建立讀圖習慣,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將一些信息隱藏在圖片的背后,讓學生學會從圖片中歸納分析。例如,在《自然環(huán)境》這一節(jié)內容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學會從地形圖中分析各個大洲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教師在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描述一個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主要包括哪些內容?在學生的經驗基礎上,學生總結出:主要包括1.地勢、地形、河流、氣候等特點2.地勢和地形對河流、氣候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教師向學生呈現亞洲地形圖,然后分別找出亞洲主要的半島、群島和邊緣海,并從地形圖中判讀亞洲主要的地形區(qū)及其相應的海拔。通過圖片下方的注記,通過地形圖中的不同海拔高度和平原、高原等信息,也就逐步將亞洲的地形特點有效歸納出來:(1)亞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間高,四周低(2)地形復雜多樣,高原、山地為主。在此過程中,學生也就學會了如何通過地形圖分析歸納地形環(huán)境、描述自然環(huán)境了,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在亞洲自然環(huán)境分析學習完畢時,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結合地形特點和老師提供的地圖,請你分析亞洲的河流流向是怎樣的?在讀取亞洲的地形圖的基礎上,結合亞洲河流圖像,學生也就認識到:亞洲的河流發(fā)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此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繼續(xù)探索:同學們按照我們分析亞洲自然環(huán)境特點時所采用的方法,請你繼續(xù)根據老師提供的地形圖分析:北美洲的自然環(huán)境又有何特點?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便是幫助學生鞏固新知的過程,也是教師幫助學生培養(yǎng)讀圖習慣的重要過程。此后,學生在亞洲地形圖分析的基礎上,讀圖的難度降低,學生也就學會了如何有目的地從地圖中挖掘信息了。
二、提升學生的看圖能力
在習慣養(yǎng)成初期,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重對學生讀圖技巧的培養(yǎng),要幫助學生既能看得懂地圖,還要學會觀看哪些圖形以分析問題,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例如,在《自然環(huán)境(二)復雜的氣候》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已有新知地圖和圖像分析亞洲的氣候特點時,便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并掌握讀圖的技巧,從而提升學生的看圖能力。首先,教師給學生呈現不同顏色表示不同氣候的亞洲地圖,引導學生學會從顏色的區(qū)分中了解亞洲氣候的特點,歸納并總結出:亞洲共有哪些氣候類型,哪種氣候的分布最為廣泛。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在以上地圖的基礎上,呈現不同氣候下的年降水量統(tǒng)計圖和對應的氣溫變化折線圖,從而幫助學生根據亞洲的氣候特點,分析不同氣候的降水和氣溫特點。在學生的讀圖過程中,教師需要將容易使學生產生疑惑或者混淆的氣候降水和降雨量圖,如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等,引導學生集中對季風氣候的共同點進行歸納,并通過對比的方式分析不同季風氣候各自的特點。這一教學過程中,既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本節(jié)教學重點:根據降水量和氣溫變化情況判定氣候的重要過程,也是引導學生學會通過對比、歸納、區(qū)分等方式提升讀圖技巧的過程。學生在總結并辨析的過程中,其學會了讀圖的訣竅,對圖像的分析能力隨之提升,更學會了從圖像信息中歸納總結出規(guī)律、探索圖像特有屬性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學會填圖、繪圖
地理教學中,課標既要求學生學會從圖片中總結歸納信息,更要學會將自己所學到的規(guī)律應用到地圖或者圖標的填充和完善中。對此,教師在教學中便可以通過在圖片中挖空的方式,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掌握情況和對題目的分析,填充完整地圖,讓教學起到鞏固新知的效果。例如,在《世界氣候》這一節(jié)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五大洲的地圖放大并呈現給學生,將典型的氣候特點的地區(qū)以挖空的方式,讓學生對其氣候類型進行填寫。為進一步鞏固學生對不同氣候特點的掌握,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不同地區(qū)的氣候特點繪制出相應的降水和對應的年氣溫變化情況,以促進學生對氣候的掌握。再比如,為了幫助學生強化對我國各個省份地域位置的掌握,教師還可以將我國各省、市、自治區(qū)的地圖打印出來,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掌握情況,將對應的地圖填寫完整。在學生填充完善地圖的過程中,地圖的殘缺既讓學生的新知獲取情況得以檢驗,更強化了學生對我國各省份位置識記的效果,這種方式比單純機械識記方式要更加高效。
總結
地理教學中,圖像是重要的信息來源,大量氣候特點、地形特點、自然環(huán)境特點都可以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更多地理規(guī)律還可以在學生歸納的過程中得以總結,需要了解氣候問題、農林牧副漁等產業(yè)的發(fā)展問題也能從圖表的分析中獲取。對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十分重視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培養(yǎng)學生用圖習慣、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和帶領學生填圖繪圖等方式探索新知,以優(yōu)化學生的新知獲取方式,幫助學生有效鞏固識記新知。
參考文獻:
[1]楊紅梅.初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2):117.
[2]汪富明.試論初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J].時代金融,2018(24):299+304.
[3]田雨.初中地理教學如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8(20):81+132.
[4]許麗英.初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10):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