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龍
摘 要:隨著油田持續(xù)開發(fā),主體區(qū)塊已進入特高含水期,持續(xù)高含水,但同時,在主體水淹區(qū)又存在大量的剩余油,研究剩余油平面上、剖面上分布位置,為下步挖潛剩余油,提高油田采收率,是本油田目前急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主要闡述油田開發(fā)后期水淹區(qū)剩余油分布規(guī)律,為油田開發(fā)提供指導性方向。
關鍵詞:剩余油;平面;剖面;水淹區(qū);黃沙坨
前 言
黃沙坨油田為一塊狀邊底水火山粗面巖油藏,為孔隙-裂縫雙重孔隙結構儲層。油田2000年投入開發(fā),3年后產量達到最高峰(33萬噸),隨之進入快速遞減期,油田最高自然遞減達57.6%。2005年5月開始轉入注水開發(fā),但難以改善油田開發(fā)效果,油井水淹嚴重,油田長期處于低速、低效開采狀態(tài),2013年6月-2018年5月開展非烴類氣驅項目,增油效果不理想。原始油水界面3315m,目前油水界面2950m。
圖1 黃沙坨油田剖面圖
1 油田開發(fā)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油井水淹嚴重
截止2018年初,黃沙坨油田開井44口,含水<10%的1口(小平7),含水30-60%的6口,含水60-90%的10口,含水>90%的27口,占開井總數的61%。不包括低產間開井,油田開井34口,含水<10%的1口(小平7),含水30-60%的2口,含水60-90%的5口,含水>90%的26口,占開井總數的76%。
從構造位置上看,低部位油井全部水淹,中部位油井含水已達95%以上,高部位油井含水90%以上,邊部油井未水淹,但除小平7外,其余井液量較低(表1)
1.2 注水效果差
油田注氣井全部停注,注水效果不好,除小22塊北部2口有效注水井(小平6、小20-38),其余井均為污水回注,能量消耗嚴重,無有效能量補充,地層壓力下降。
1.3 新井及措施井效果差
近5年實施新井及各類措施5項15井次,累計增油3210噸,有效井次4井次,有效率僅27%。
2 剩余油分布研究
2.1? 剩余油平面分布規(guī)律研究
(1)井網不完善的低井控區(qū)域形成的剩余油。
在井網邊部,由于僅存在單一方向的采油井,且周邊無有效注水井,注入水難以波及到,這樣的部位存在一定的剩余油。
(2)構造因素形成的剩余油
因構造因素形成的剩余油,1是在封閉斷層邊角地帶,2是在構造高部位,由于注入水的重力作用,使得注入水易于進入油水井間的負向構造部位,而在正向構造部位,注入水進入較少,水洗程度不高,油層中留有較多的剩余油。
(3)流體性質平面非均質性形成的剩余油
受注水注氣影響,地下流體粘度、密度、流動系數等影響流體流動難易程度的參數在平面上產生非均質性,裂縫是主要的滲流通道,注水驅油接近活塞式。影響注水效果因素主要是裂縫、孔隙的發(fā)育程度及走向,裂縫發(fā)育區(qū)注水推進速度快,將有大量剩余油分布在(被注入水封閉在)裂縫通道的兩側,成為基本未驅替的優(yōu)質易動用剩余油。
(4)生產動態(tài)不平衡因素形成的剩余油
受地層滲透能力、地面設備、工藝管柱限制,同一井區(qū)油井日產液量差異大,不同的采液強度造成原油在不同方向推進速度不同,受不同生產壓差的影響在采液強度弱的油井周圍易聚集剩余油。
2.2? 水淹區(qū)剩余油剖面分布規(guī)律研究
(1)底水錐進在錐間帶形成的剩余油
油田高角度垂直裂縫異常發(fā)育,底水突破油水界面錐進,造成油井水淹,但在水錐的錐間帶有大量的剩余油。2009年小23C井堵水獲得短期效果,最高日增油5.7噸,2015年小15-27井組注氣,在氣體壓水錐作用產生后,小23C井含水下降明顯,但由于圈閉封閉性差,氣體壓錐作用難以長時間產生效果。
(2)層內、層間非均質性形成的剩余油
油層層間非均質性強,注水、注氣沿高滲透層突進,中、低滲透層水洗程度低,留有較多剩余油。
2.3 剩余油微觀分布規(guī)律研究
宏觀裂縫為滲流和驅替微裂縫剩余油的主要通道,對于高含水井區(qū),剩余油富集在微裂縫、細小孔隙和基質中,氣驅雖能進入微裂縫和小孔隙,但與流向垂直的孔隙中存在一定量的原油段塞,同時在大孔道仍存在少量油斑、油膜。
3? 結論及建議
黃沙坨油田目前水淹嚴重,開發(fā)難度大,但同時存在一定的剩余油挖潛空間,下一步可以實施控水穩(wěn)油措施辦法進行剩余油挖潛工作。
參考文獻
[1]劉衛(wèi).老油田復雜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新領域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0.
[2]孫暉,穆增輝,曲凡軍,姚晨明.墾利油田墾12斷塊剩余油分布綜合研究[J].油氣田地面工程.2003(06)
[3]謝遠軍,王思文,陳洪娟.復雜斷塊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模糊綜合評價[J].內蒙古石油化工.2008(11)
[4]焦雪峰,陳明強,金維鴿.剩余油分布技術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7(04).
[5]李洪璽,劉全穩(wěn),溫長云,張學才,劉婕.剩余油分布及其挖潛研究綜述[J].特種油氣藏.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