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建波
“羊有跪乳之恩”,感恩是做人的基本修養(yǎng)。我們的教育,就應該讓孩子們明白,一個人的人生,正是因為有了他人的給予、關愛與幫助,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收獲幸福。我們在看到自己的努力與付出的同時,還要用美好的言行感恩、回報這些人。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一些地方,下跪、磕頭和流淚成了感恩教育的“標配”,如此形式化甚至涉嫌炒作的東西往往轟轟烈烈而來,也會倏忽而去。這種教育方式傳導到孩子身上的正能量到底有多少,恐怕還不能過于樂觀。
文明的繼承和發(fā)展都不應是簡單的“拿來主義”?,F代人要以一種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自覺來審視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并學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在公共場合集體跪拜父母,筆者認為并不妥。正如作家、教育學者葉開所言:“這種方式違背孩子的意愿,強迫孩子做這樣的事情,有違《未成年人保護法》。孩子對父母的愛可以用各種方式表達,但不是這種被要求下跪的可怕方式?!?/p>
此外,教育專家尹建莉也說:“教育是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事,需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解決?!焙⒆有⒕锤改?,懂得感恩,需要教育引導和日積月累的親子相處,我們的教育更多的應該是讓孩子用自己在生活中的實際行動來報答父母的點滴之恩。唯有觸及心靈的教育才能讓孩子真正成長,絕不能只是形式上的復古。
當然,在孝道文化式微、傳統(tǒng)美德滑坡的現實環(huán)境下,學校開展“感恩教育”活動,確實有宣傳民族文化、啟迪學生心靈的良好初衷。但我們必須看到,在現代社會,不論成人還是孩子,做任何事情只有心甘情愿才能做好,靠一場“集體下跪秀”逼出來的“感恩”,只能是緣木求魚罷了。
總之,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做表面文章、擺花架子,而要按照教育的規(guī)律,對癥下藥、潛移默化。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也要杜絕“拿來主義”,引導學生對精華與糟粕進行思辨的揚棄。
(作者單位:山東省諸城市第二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