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嶺
很高興在這個地方,有機會向百花表達我的敬意。為什么一定要向百花表達敬意呢?因為我覺得百花歷史上有著我非常欣賞和崇尚的東西,那就是兩個字“不變”,我覺得“變”是一種價值,而“不變”是更大的價值。
我覺得百花的身上有一種純凈、簡易、自信、穩(wěn)定、不變的東西。多年來我感謝朋友們對我個人的評價,見到我通常第一句話是“一點沒變”,我覺得這不僅是褒獎,也是對我最高的評價。我對“不變”的百花表達我的敬意。另外向楊柳青表達我的喜愛,中國北有楊柳青,南有桃花塢。我個人非常喜歡“楊柳青”這個名字,因為充滿著草木精神,充滿著草色氣息,草木青青,楊柳依依。中國好東西都是成雙結對的。
兩千五百年前,孔子有一次問自己的弟子:你們認為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或者是你們想過一種怎樣的人生?弟子們眾說紛紜,最后有一個弟子曾皙說,我最喜歡過的生活是這樣一幅生活情境:“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什么意思呢?陽春三月的時候,脫去了厚厚的冬衣,換上了輕便的春裝,帶著小孩子去一條沂河里面戲水游泳,玩夠了讓太陽曬干肌膚,帶著小孩子一起唱著歌回家了,這是最好的狀態(tài)。孔子沉默了一會兒,說是啊,我想過的是和你一樣的生活。
這是我個人感覺到最愉快的片斷,中國古代哲人、智者對于美好的生活一段最精彩的書寫?!叭嗽娨獾乇釉诖蟮厣稀北取懊娉蠛4号ㄩ_”更簡易,因為不需要你花一分錢,現(xiàn)在要看春暖花開面朝大海還需要買海景房。在兩千五百年前甚至一千多年前是輕易實現(xiàn)的情境,現(xiàn)在非常困難,尤其是在北京。陽春三月、風和日麗,這些詞我現(xiàn)在非常敏感,因為這樣兩個古老的詞的組合,幾乎是我們描述過去的每一天都會用到的,回想在我們小學時代,包括初中時代,每一篇作文的開頭,一定要用上“風和日麗”。那個時候作文很簡單,在美好的日子里做了一些美好的事情,然后自我感動一番,這些詞用到的頻率是非常高的。
我問小學老師,現(xiàn)在還用得到“風和日麗”這個詞嗎?老師說很少,幾乎沒有。為什么呢?因為“風和”則“日不麗”。北京的天空,我們所謂的好天氣,藍天、白云、陽光,是靠什么換取呢?靠大風刮、大雨洗。北京的天氣預報很奇怪,天氣預報員很亢奮地告訴你,有一股冷氣流到達張家口,會有大風,天氣會好一些?!帮L和日麗”,這樣的詞在中國的今天很少用到。
我生活的山東曲阜,有一條叫沂河的水,我對這條河是非常熟悉的。在中國的北方我們找不到一條值得你奮不顧身、輕而易舉地戲水、游泳的河流,更不要說是一條干凈流動的河水,幾乎是沒有。我們到北方可以看到幾乎到處都是河床,沒有河流。河流的靈魂關鍵詞、價值核心是在一個字,就是“流”,但我們現(xiàn)在很少看到“河流”,這個詞我們使用起來非常的賦尬,沒有流動的水。我們現(xiàn)在更多地使用另外一個詞——“水資源”。
所以我在文章里面提到,水是我們充滿詩意的實體生存資源,也是我們的生存智庫美學資源,中國古人以至全部人類,最早對光的認知,對天地的思考,往往是從注視大江大河開始的。所以古人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所以孔子說,“君子見大水必觀”。什么意思呢?你見到一條大江大河的時候,忍不住要停下來觀望,作為一個功課,可以從中悟出很多的東西。
也就是說中國的大江大河實際上滋養(yǎng)了古人的審美、藝術、哲學思考,包括文學。我們今天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這些現(xiàn)場這些對應物,當我們讓小孩子朗誦古典詩詞的時候,實際上是一件非常尷尬的事情。所以我說當代中國偉大的山水畫家、詩詞作家不可能再出現(xiàn),因為沒有對應物,沒有現(xiàn)場。我曾經說過,每一首古典詩詞在某種意義上,都是一座紀念碑,碑刻寫的是古代自然風物,美好的物象。大家知道,物象決定心境,悟性決定心性,我們的客觀世界變了,我們的心性、倫理、美學一定遭受著重大的挫折。
所以我說陽春三月、風和日麗沒有了,一條值得我們紀念的河水沒有了。古人自殺往往會選擇投水自盡,從古代的屈原、杜十娘到現(xiàn)代的老舍。因為水是清白的干凈的,借助水來洗刷自己的冤屈,證明自己的清白?,F(xiàn)在的貪官污吏是跳樓,沒有一個投水的。說明什么?說明大家對于我們的水,對于我們的河流、池塘一致投了不信任票。
所以在陽春三月的時候,沒有一條干凈的流動的河水在等待我們。這個條件不成立,天氣不成立,小河也不成立,“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幾個成年人帶上一群小孩子,現(xiàn)在也不成立,我們幾年的計劃生育,導致了城里的“421”結構——三四個大人帶著一個小孩子,滿足曾點這樣的生活情境需要更多的條件,你要有時間要閑,要有錢。我們現(xiàn)在放長假,休閑的時候也會被弄得痛苦不堪。
《論語》中的片斷給我?guī)砗艽蟮臍g愉,但是也很傷感,這樣隨處可遇的情境到現(xiàn)在幾乎很難去復制。大概十年前我寫了一本書,名字叫《古典之殤》,副標題是“紀念原配的世界”,有人問我寫了什么,我說是大自然的哭聲。
“走吧,人間的孩子!與一個精靈手拉手,走向荒野和河流,這個世界哭聲太多了,你不懂?!薄@是威廉·巴特勒·葉芝在《被偷走的孩子》中寫下的。
我想我寫了幾十年的文字,做了大概兩千多期的節(jié)目,出了幾本書。我想自己能干些什么,拋開這些形式的東西究竟可以干什么?后來我發(fā)現(xiàn),我在尋找哭聲,我做的兩千多期電視新聞節(jié)目是尋找著這個聲音。做新聞就是和這個時代的疾病打交道,我們采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望,并沒有什么豁免權,也沒有什么優(yōu)勢,不是病人和醫(yī)生的關系,做新聞要尋找哭聲,找到這個時代的哭泣者。
我的書、我的文字,像《古典之殤》記錄的是大自然的哭聲,大自然與文學的關系不是母子關系,是宗教和信仰者的關系。古典文學幾乎都是大自然的風物與心靈之間的關系,這種對應非常的清晰。我們今天講古典詩詞的時候,大自然已經沒有這種對應物了,我們今天的小孩非常可憐。某種意義上,每一首好的古典詩詞,都是大自然的紀念碑,我們現(xiàn)在作的詩詞不過是緬懷,開追悼會。
來天津的時候,在北京坐地鐵,一晃而過,我發(fā)現(xiàn)一張熟悉的面孔,就是墻壁上貼的海報,是長江的江豚。為什么熟悉江豚呢?因為在十五年前的時候,我做過一檔節(jié)目《社會記錄》,其中有一期“如何保護江豚”。我們原本打算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三十多個國家聯(lián)合,用最先進的設備,在長江考察三個月,因為那里有一種白鰭豚。二十
年如央視做過一個紀錄片叫《最后的白鰭豚》,最后一條白鰭豚叫奇奇,孤獨地游了差不多二十年,最后死掉了。怎么死的?在我看來是孤獨而死的,那是人類唯一看到的真實的活著的白鰭豚。
大家知道白鰭豚不是魚類,是哺乳類,是鯨類,與人類非常接近,是中國長江所獨有的。白鰭豚非常漂亮,是我所見到的最漂亮的水生物,一直被譽為長江里面的女神,人們一直都有所描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長江里面有幾百頭,甚至是上千頭,足以繁衍下去,但到了九十年代就稀稀落落的,后來就找不到了。
我們進行了采訪,專家在船尾告訴我們的記者說,也許白鰭豚沒有了,但是我們發(fā)誓要保護好它的姊妹動物——“江豚”,稍微丑一點,但在我看來依然是美麗的??吹奖Wo江豚的廣告的時候我又有一種不祥的預感,我知道我們保護什么就是什么快沒了,幾乎無一例外。我們做這些事,經常用地理元素表達對國家的思考和觀察,很早用黃河、長江做了很多社會性調查,我對長江是非常關注的。做白鰭豚的節(jié)目最后我加了一句話:“沒有白鰭豚的長江是一條失魂落魄的水?!蔽矣X得這些水生物是上蒼安排、托管在中國的這樣一片水中的,本來希望它陪伴人類世世代代永久地生活下去,沒想到幾十年就把幾億年的遺存給玩光了,給弄丟了,你沒法向人類交代,但是我們根本不交代,不關心,沒有任何的羞愧,沒有任何的歉意。
在交流的時候,經常有人會問我這樣的問題:王老師你覺得最近這些年來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我說我可以講一個最簡單的變化,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類只生活在自己的成就里。成就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大自然的成就,一部分是人類的成就。我們現(xiàn)在所有的一切,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環(huán)境全是人類的成就,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小區(qū)、我們的高樓大廈、我們的音響,包括我們的百花,都是人類的成就。另外一些是大自然的成就,天地、山林、湖泊、海洋,嚴格地講,人類本身也是大自然的成就之一。
現(xiàn)在的問題是,人類的成就正在不斷地殺害大自然的成就,而且我們越來越多地只生活在自己的成就里面。所以我的書里面有一句話,我說也許人類最后的成就,或者最高的成就,是保衛(wèi)大自然成就的成就。如果不保護這個成就,我們的事業(yè)或者其他所有的成就都是自掘墳墓。小區(qū)、高樓大廈、龐大的樓盤,包括社會山這樣一個龐大的樓盤,有時候你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座墳墓,為什么說是墳墓呢?我隱隱感覺到,這個樓體實際上是一座山體,它的水泥、鋼材以及所有的裝飾物,使用的水、木材。一座大樓也是一條河流的葬禮,一片森林、一座小山的葬禮,所以正在建設高樓大廈的時候,同時也是為大自然舉行葬禮。我不是說建樓不重要,這是生存法則,人類要活下去,但是要有限消費、適度消費。建個樓能不能住五百年?一些非法建筑轟的一聲被爆破的時候,我感覺心痛。
我們希望看到活的自然,有時候我在北京自己家的小區(qū)里面,感覺到正處在墳墓里面,森林的墳墓、河流的墳墓、山林的墳墓。每天晚上回到墳墓里面,白天再出去,像鬼一樣,我有這樣的感覺。
我們每天生活在自己的成就里面,我們太過于看重自己的成就了,而且這些成就正在殺死大自然的成就。有一部電影叫作《流浪地球》,大家有沒有看?我看了一下,我覺得這是一部視覺上可看的電影,也不要多想。但我還是忍不住想了一下,我最感興趣的是這個地下城。未來有一天太陽衰老,地表的溫度特別低,零下幾十度,地表變成了地上冰川的時候,人類怎么辦?為了活下去采用抽簽的方式,轉移了一部分人到地下重建。一個小孩子在此成長,成長了十五到二十年的樣子。影片里面有大量地下城的生活畫面,我看了以后覺得我心里冒出了四個字:“生不如死。”這樣的生活是我無法忍受的,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面沒有晨昏、沒有太陽、沒有星光,沒有一棵植物在生長,沒有一朵花在開放,聽不到鳥鳴,這樣的世界藝術怎么誕生?美怎么誕生?小女孩的女性意識怎么蘇醒?
我們大自然有一套完整的文化和女性美學,在地下城這個地方沒有任何這樣的東西。一個女性如何自覺地成長為成年的女性?愛情怎么發(fā)生?愛情的念頭從哪里來的?如何自然地去發(fā)生?如何去表白?如何去誕生新的生命?我覺得是難以想象的,在那樣的地方生活比在監(jiān)獄里還要殘酷。那樣的生活只剩下所謂的礦山、能源、鋼鐵,這是一部關于礦山、鋼鐵、肌肉、力量的電影,沒有藝術,沒有美,甚至人性也沒有看出來多少。
因為我前面講,大自然是我們人性成長的搖籃,沒有這些大自然的元素,我們的人性一定會出問題的。我覺得這是影片成功的地方,這樣一種情境,太可怕了,我覺得是生不如死。沒有任何的尊嚴,比監(jiān)獄還不如。
我不是專業(yè)搞寫作的,我覺得當代文學有一個重要的現(xiàn)象,當代文學里面草木氣息和露天精神嚴重缺失。不要說更早的經典文學、古典文學,像我喜愛的俄羅斯的文學,就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中國當代文學,例如當年的《北方的河》,從中感受到旺盛的草木氣息、露天精神,延伸出的愛情、命運、苦悶這樣更廣闊的東西是跌宕起伏的,讓你對命運肅然起敬。而今天的網絡小說、小說,衍生出的影視劇,場景是城市里面的酒吧、寫字樓、餐廳、地下室,草木氣息露天精神嚴重不足,作為讀者我覺得嚴重缺氧,讓我窒息。
不光是對大自然的熱愛問題、尊重問題、認知問題、感動問題、思考問題,還應當把大自然當作文學主角直接地表達。我特別喜歡一句話,“讓我們像大自然一般過一天吧?!蔽疑钪簧羞€沒有一天這樣地度過。我覺得今天人類社會屬性太強自然屬性太少。中國人的崇尚出了很大的問題,我們可以一生不談論自然、不談論愛情,但每一天都在談論房子,包括我在內。打聽一下楊柳青的房價怎么樣了,河西區(qū)的房價怎么樣了,用水泥和鋼鐵做成的房子,過去渺小的東西在今天變得偉岸起來了,我們一生的注意力都在圍繞著它跌宕起伏。
現(xiàn)在的人生有時候是很失敗的,但是有一個辦法:你打開一扇窗,大自然會幫助我們去恢復一些古老的常識和邏輯。同時對發(fā)展和保守,對自然和工業(yè),我們對它們的態(tài)度,又帶著非常曖昧、矛盾、尷尬的情緒,一方面充滿敵意、戒備,另一方面又有暗地里的熱情。薩特的一篇文章叫《被占領的巴黎》,寫被占領的巴黎市民在怎樣的情況下,繼續(xù)優(yōu)雅地邁著探戈的舞步,過著優(yōu)雅的紳士般的生活。
薩特說“如果說我們對于它是不能忍受的,又相處得不錯,你能明白這是什么意思嗎?”我明白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