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燕
一、不肯進校的孩子
小艾,初一女生。早上,她背著書包在校門口徘徊,不肯進校。小艾小學就讀于一所普通學校,成績優(yōu)異。進入初中,一開始考得不錯,老師經(jīng)常表揚她,但后來越學越吃力,她開始著急,越著急越學不好,連作業(yè)都不能按時完成。由于連續(xù)多次沒有及時完成作業(yè),受到過老師的批評,所以,每次沒有完成作業(yè)到校,小艾總覺得老師和同學會嘲笑她,不愿上學。
二、無人敘述的煩惱
小艾的爸爸在外地工作,很少在家,他對小艾的要求很簡單,就是每次考試都要有進步。小艾的媽媽老實本分、沉默寡言,獨自在蘇州照顧小艾和年幼的妹妹。小艾覺得媽媽不夠關心和關注自己,有了妹妹就不在乎她了。爸爸對成績的要求讓小艾覺得自己被重視,但學習上的困難讓她很擔心爸爸會失望。
小艾性格偏內(nèi)向,在班級里沒有能談心的朋友。她的煩惱無人敘述,積壓在心里。
三、一起改變
小艾的自我認知停留在小學階段,用小學生的方式來面對初中的一系列學習生活。小艾雖然在小學階段成績優(yōu)異,但進入初中之后,曾經(jīng)的優(yōu)勢不再突出,考試成績總是不盡如人意。面對現(xiàn)實情況,小艾需要重新定位自己,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在新的起跑線上開始另一段精彩的人生。
在對小艾用認知療法進行個別輔導的同時,我鼓勵小艾積極參加班級的集體活動,在活動中和同學交流溝通。朋輩的陪伴讓小艾的同學關系開始融洽,她漸漸融入班集體,能集中注意力在學習上,成績也有所進步。
在學習適應方面,小艾需要學習方法的指導。從小學升入初中,學習環(huán)境、課程內(nèi)容、科目設置、教學方式等都發(fā)生了改變,如果仍舊沿用小學的學習方法,必然會影響學習成績,進而影響她的情緒狀態(tài)。我和小艾的任課老師溝通,他們也非常關心小艾,給了小艾很多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
我還邀請小艾和父母一起進行家庭治療。孩子進入初中,對于父母來說也是一個新的起點,和諧的親子關系,是孩子的重要支持。通過溝通,小艾媽媽認識到自己內(nèi)心非常關心女兒,但疏于表達,母女間產(chǎn)生了一系列誤會。她表示要多抽些時間和女兒交流,傾聽女兒的心聲,幫助她適應初中生活。小艾爸爸表示雖然不能回蘇州工作,但會經(jīng)常通過電話或網(wǎng)絡和小艾進行溝通交流。小艾則化解了自己的心結(jié),不再對妹妹的出生耿耿于懷。
最后一次輔導,小艾告訴我,她體諒媽媽接送她的辛苦,讓媽媽報了一個校外輔導班,放學后自己坐公交車去輔導班。輔導班老師會督促她每天按時完成作業(yè),不懂的內(nèi)容也能及時得到解答。她曾一直擔心同學因為成績不好而看不起她,現(xiàn)在她明白了,其實同學們都有一段適應期,大家應該彼此鼓勵,共同努力。
四、家庭是港灣
像小艾這樣進入初中后不適應的孩子不少,出現(xiàn)的問題雖然各不一樣,但根本原因大致相同。如果家長能認識到孩子在入學之初不適應問題的客觀存在,多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孩子進入新學校后各方面的真實感受,就能夠幫助孩子縮短適應期,順利完成從小學到中學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