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題
傾聽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接觸了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diào)。我由此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從而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
這段話可以啟發(fā)人們?nèi)绾稳フJ識事物。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①自擬題目。②不少于800字。
學生討論
梅好
材料主要講對音樂的感知,而題目又說“可以啟發(fā)人們?nèi)绾稳フJ識事物”,這無疑放大了材料立意范圍,要求我們在提煉材料思想的基礎上提升至認識事物普遍規(guī)律的高度。因而,可以從認識事物應尊重多樣性而非排他性談起,這個多樣性,由材料可知,主要是指目標之外的事物,即認識事物不一定要從目標物本身出發(fā)。還可以著眼于其他事物,從而獲得對目標物更完整準確的認識。根據(jù)材料后半段,可以得出認識其他事物的終極目標是獲得對目標物的更深體悟,因而斷不可忘記事物的本質(zhì),在尊重多樣性的同時更好地堅守目標事物。欣賞他物只是輔助,追尋和堅守事物的本我才是基石。這就構(gòu)成了立意的兩個辯證面,可使文章更加飽滿。
洪月
材料中這段話道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事物的特點在對比中才得以凸顯。但是材料似乎不只是在說這個,一再地提到“中國味”,應該是在說,愛我們自己民族的文化,也要了解、接納其他民族的文化,越是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就越是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也更愛自己民族的文化。就像對唐詩宋詞吧,起初我們也許只是覺得不錯。但讀了不同民族的詩歌后。我們對漢語言的特點有了更深的感受,也就更愛唐詩宋詞了。具體到立意,從小的方面可以談多了解不同的事物,見多才能識廣,從大的方面可以談開放心態(tài)、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等。
金靖
材料談的是音樂和“中國味”,但題目又說“可以啟發(fā)人們?nèi)绾稳フJ識事物”。那么,到底寫什么,怎么寫,似乎有點費解。我覺得題中最關鍵的一句是“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這意味著,我們要從音樂和“中國味”談起。談什么呢?談“如何去認識事物”。如何去認識事物呢?就像材料中揭示的,要廣泛了解同類事物。所謂見多才能識廣。
名師點評
鄧文光老師
上海卷作文題向來前衛(wèi),個性鮮明、獨特,重視思辨,凸顯人文精神,但今年上海卷題目似乎有點怪異。題目的重心或者說關鍵詞是什么,讓人頗費思量。你可以認為是“中國味”。也可以說是“認識事物的方法”。如果以“中國味”為重心,則顯然是要凸顯文化自信,我們應該以開放的視野、比較的路徑來認識中華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如果以“認識事物”為重心,則是引導我們思考如何認識事物,如何認識事物的個性,強調(diào)要在普遍認識事物的基礎上,去感受、把握事物的特性,從而更準確地認識事物。當然,無論以哪個為重心,音樂作為認識事物的一個例子。都不要丟下。文中的“不同國家”“不同風格”。代表的是眾多的文化或者說事物,而我們“接觸”“傾聽”則是開放的態(tài)度,是認識事物需要獲得普遍認識的表現(xiàn),“中國味”既是中華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也是事物特殊性的一個個案。我們寫作時要對這些內(nèi)容認識準確。
根據(jù)上海卷作文題向來重視思辨這個特性,這道作文題還是不宜簡單地去表現(xiàn)文化自信,而應該首先把它作為一個哲學認識論來分析、思考和表現(xiàn)。不過在寫作中,從始至終,都要談到認識中華文化,認識文化的民族特性,彰顯文化自信心。寫作時,可以從音樂開始,進而談到藝術,最終深入文化(在文化之外,一定要套一個認識事物的框子),這樣由小到大,既表現(xiàn)文化自信,又要讓人認識到,這個文化自信不是憑空來的,是基于認識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而得出的結(jié)論。
為了讓文章顯得更具個性,內(nèi)容更為豐厚,寫作時,不要一開始就圍繞國家文化來談,而要從認識事物的方法論說起。從普遍性到特殊性的角度去分析認知事物的方法。為了最終落腳到文化自信,則可以從觀知他人到認識自我的角度去分析、思考,然后由小到大,思考如何正確認識中華文化,從而水到渠成,落到最終的“中國味”上。
羊剛老師
上海卷作文題歷來簡潔、大氣,有哲理,重思辨,今年的題也是如此。不過,今年的材料跟一個具體的藝術門類——音樂有關,而且出現(xiàn)了熱詞“中國味”,展現(xiàn)了與往年不同的面貌。
對考生來說,沒有必要過于關注所謂的“新變化”,最要緊的是認真審讀題目,審清題目的限制性,自覺地接受限制,再從限制中尋找寫作的自由。梅好和洪月兩位同學就從題目本身出發(fā),用自己的頭腦獨立思考。有疑惑就存疑,這就很好。
審題中產(chǎn)生的疑惑。還得通過進一步的審題來解決?,F(xiàn)在讓我們再次看一看題目。
傾聽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接觸了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diào)。我由此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從而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
這段話可以啟發(fā)人們?nèi)绾稳フJ識事物。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特別要注意的,是這道題的寫作指令中的一句“這段話可以啟發(fā)人們?nèi)绾稳フJ識事物”,怎么理解呢?梅好同學認為,這是“要求我們在提煉材料思想的基礎上提升至認識事物普遍規(guī)律的高度”,這樣的理解大方向正確。綜合材料和指令,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題意:這道題是要求考生談深刻感受音樂(藝術、文化等)的經(jīng)驗對于我們認識事物的啟示,或者是從深刻感受音樂(藝術、文化等)切人來談我們該如何認識事物。
也許有同學要問,既然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回答我們該如何認識事物,那么,是不是可以不提“音樂”“中國味”呢?我的看法和鄧老師一樣,還是要提。認識事物的方法有多種,而這道題的個性就是要結(jié)合所供材料來談。金靖同學的審題很到位。
那么,材料中的“我”又是怎么認識音樂的“中國味”的呢?材料只寫了兩點:傾聽不同國家的音樂,接觸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diào)。
這兩句話看似簡單,其實內(nèi)涵很豐富,可以從中得出多方面的啟示,只要你得出的啟示看得出是從材料里來的,就是切題的。比如梅好同學想到要尊重事物的多樣性,不能盲目排他,但又要堅守自我,是切題的;洪月同學得到的啟示是“事物的特點在對比中才得以凸顯”,也是切題的。當然,切題的立意遠不止這些。比如:要有開放的心態(tài),要廣泛學習,坐井觀天者不會知道自己是誰……
具體演繹立意時,要把寫作內(nèi)容引到自己熟悉的領域。對語言比較感興趣的,可以說說為什么“你是什么垃圾”的說法是符合漢語邏輯的,你是怎么從中西語言的比較中得出這一認識的;對文化了解較多的,比如讀過有關文化論著的,可多談點如何認識自己民族的文化:了解時代大勢的,可結(jié)合時代背景來談,比如在全球化時代、多元文化時代,如何確認自我的身份;等等。
至于寫作文體,題目沒有限定??忌梢愿鶕?jù)自己的特長來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