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軍
【摘要】為適應時代的需要,教育部發(fā)布了《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對當前物理教學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根據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標準以及物理核心素養(yǎng)要求,應適當創(chuàng)新物理課堂的教學方式。本文結合教學實際,以培養(yǎng)學生物理核心素養(yǎng)為切入點,提出了更符合學生特點、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更適應學生終身發(fā)展的物理教學建議。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課堂教學;終身發(fā)展;物理
2016年9月13日,中國教育部正式發(fā)布《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從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三個部分、六大方面、十八個具體要素提出了中國學生應具備的品格和能力。其中,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指學生在接受物理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生通過物理學習內化的帶有物理學科特性的品質,是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成分。
基于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物理課堂新課程標準,倡導“立足知識獲得過程,促進綜合能力發(fā)展”的理念,促進教師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反思?!读x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規(guī)定:“義務教育物理課程作為科學教育的組成部分,此階段的物理課程不應僅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而且應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等方面的培養(yǎng);它是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主要目標的自然科學基礎課程?!?/p>
中學階段,學生剛接觸物理,對物理這一學科充滿好奇和新鮮感,同時對物理的學習方法、研究內容又感到茫然。在中學階段早準備、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探究意識和科學態(tài)度,對于學生今后形成優(yōu)秀的核心素養(yǎng)是非常有益的。物理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主陣地,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師首先應調整和轉變課堂教學的理念。
一、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整課堂教學的模式,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
新課程改革提倡教師將單純的知識傳授過程轉變?yōu)樽寣W生經歷完整知識獲得的過程,更多地體現自主、探究和交流,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使其參與教學的過程,經歷情感的培養(yǎng),實現師生、生生及教學文本之間的交流,關注學生在知識獲得過程中知識的形成和情感的變化,體驗、感悟物理知識的興趣和感悟。這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以問題為導向的探究式教學模式,以“巧妙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不斷提出問題和再解決問題的過程”為依據,創(chuàng)建新型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過程應是一個不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實驗探究,再分析現象和證據,并交流討論,最終得出知識的完整學習經歷。以往的復習舊知識、講授新知識、鞏固新知識,這樣的過程看似完整,卻不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是一種簡單的灌輸教學,學生獲得的僅僅是一些理論知識,而缺乏思維和能力的提升,更談不上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二、真的做實驗,做真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
從認知的層面來看,人類的認知源自實踐,實踐決定著認知,實踐也是檢驗認知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在物理教學中,物理實驗既是開啟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生好奇心的鑰匙,也是學生發(fā)現問題并積極思考的起點,還是培養(yǎng)學生操作能力的方式,更是檢驗科學知識的標準。如果僅僅是教師在講臺上講述或者播放一些實驗的視頻或者通過模擬實驗的軟件“做”實驗,這些實驗的過程和效果都是教師提前設定好的,所有的過程和結果都是完全理想化的,學生缺乏發(fā)現問題、實驗探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討論的過程,所有學生觀察到的都是一模一樣的現象,得出的結論也是課件或教師直接告知的。那么學生就會缺乏直觀的體驗,限制和阻礙學生思維和能力的成長。學生在分組實驗過程中,偶爾會碰到數據偏差或錯誤,而無法得到預定的結論,此時有的教師會更改數據或對一些數據置之不理。這樣做非常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科學素養(yǎng),學生雖不一定會當場質疑,但肯定會心存疑惑而記在心里。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實事求是,由師生共同努力改進實驗過程,解決實驗中的問題,這樣的體驗往往是學生終生難忘的。無言的身教,勝過數十句言傳。
三、 注重聯(lián)系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
物理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的教學內容要和學生的實際緊密聯(lián)合起來,并且從學生自身具備的實際生活經驗出發(fā),以此來創(chuàng)建出一個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物理本身是來源于生活實際的,而學習物理的目的就是應用于生活。因此,教師要從生活中挖掘物理素材,讓學生充分意識到物理和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最終讓學生學以致用,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和物理核心素養(yǎng)。比如煮雞蛋時,如果把雞蛋從開水里取出來就吃,很容易出現連肉帶殼一起剝開的現象,而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充分利用物理學知識,將煮熟的雞蛋取出后,放到冷水中冷卻一會兒,然后再剝,就很容易剝開雞蛋殼了。那么這里運用到的是何種物理知識呢?實際上每一個物體都有熱脹冷縮的物理特性,不同之處在于各個物體熱脹冷縮的速度不同。雞蛋是由蛋白、蛋黃和軟硬蛋殼組成的,這四者之間的冷卻收縮幅度和速度不一樣,所以將煮熟的雞蛋放到冷水中,雞蛋殼的溫度降低,蛋殼和蛋白很快就出現了收縮現象;而雞蛋內部的蛋黃溫度較高,并沒有立即收縮,這樣就能輕松地剝開雞蛋殼了。這一物理原理,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有用處。如果一個物體是由不同性質的物質組成的,在進行相應材料的選擇時,就要充分考慮到兩者之間熱脹冷縮的特性,兩者間的收縮幅度和速率越接近越好。我們平時經過的公路或者橋梁,都是利用了這一特性,公路在設計時通常會選取鋼筋和混凝土,這就是由于兩者間的膨脹收縮程度幾乎相同,就算會受到周圍環(huán)境溫度的影響,也不會對公路造成損害,讓建筑物變得十分牢固。
四、關注物理教學與科學前沿的結合,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
物理學是一門實踐科學,同時也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學科,物理教學應當把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引入課堂,通過新知識的引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yǎng)。物理核心素養(yǎng)不僅是當下物理課堂教學的需要,更是國際綜合科學競爭力的需要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所以,要做到將物理教學和科學前沿相結合,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物理教師要采用新穎的手段對自身的教學水平進行重組和梳理,讓自己能夠適應當下的新時代教學。隨著現代物理學的不斷發(fā)展,物理課程中的某些概念已經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物理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向學生提出的質疑不能太過絕對和特立獨行。其次,教師要采用開放的物理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發(fā)言,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提問,并且將課堂內容深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去。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培養(yǎng)出物理學思維,才能避免物理知識的“片段化”,使學生不僅了解物理學的過去、體驗物理學的今天,更能預知物理學的未來。
當然,課堂教學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學校不能一概而論,特別是在具體實踐操作方面,還需要我們每位教師結合各自學校的情況和學生個體的差異進行更多的探索和嘗試,盡可能地促進學生終身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力求讓學生更好地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受到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的熏陶,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牙茹夢,黃致新.物理核心素養(yǎng)解讀及其實踐途徑探索[J].物理通報,2019(12):111-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