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珊珊
摘 要:歷史教學是青少年在校學習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增強課堂教學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統(tǒng)一,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前提。高中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實現趣味性與科學性的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并接受歷史知識,還能提高其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能力。
關鍵詞:歷史教學;趣味性;科學性;統(tǒng)一
歷史學是一門很有質感的課程,“質感”并不單單是指波瀾壯闊的千年史實,還有他所蘊含的深刻的史韻文化,而這也是青少年在整個的在校學習生涯中,都要安排歷史課程的重要原因。學習歷史,并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史實,完成考試,得到高分,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讓學生以史為鑒,從歷史中感悟出人生哲學。這樣的教學目的,大大增加了高中歷史教學的難度。教師為了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在教學實踐中改進教學方式,使用多種教學手段,實現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統(tǒng)一。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深刻掌握知識中蘊含的人生哲理,真正實現以史為鑒知得失。
一、堅持知識教學的科學性
歷史知識,是已經發(fā)生,并且發(fā)生在過去的事情,不存在任何的編造的可能。此外,歷史學是一門科學,應當具有嚴格的科學性,不該隨意的進行改變,只有當學術界有新的發(fā)現的時候,歷史知識才可以進行更新換代。比如多年前,歷史學界一直認為北京博物館的一重器名為司母戊鼎,可是后來,在研究商周時期文字的時候有了新的發(fā)現,眾多學者研究認為更恰當的應該是叫司母后鼎,便把教科書上的司母戊鼎的叫法給改了過來。而在之后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便告訴學生學術界有了新發(fā)現,更正了之前的叫法。這樣一個多次研究、更新信息的過程,才是科學的、對歷史知識進行充實和更正的過程。因此,歷史教學活動中,必須嚴格遵守知識教學的科學性。
教師個人對于歷史的理解是不同的,會有各自的看法和觀點。教師個人能力的優(yōu)劣,會對歷史教學的科學性產生直接的影響。一個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積淀,扎實的課堂教學能力、深厚的歷史修養(yǎng)的老師,會把科學性教學融入到自己的教學理念,以科學的態(tài)度面對教學,對學生的正確認識歷史、學習歷史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教師還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保證課堂上傳授給學生的信息都是正確的,是當下主流觀念所認可的,從而保證學生知識來源的科學性,保證教師堅持知識教學的科學性。
二、堅持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課堂有趣、教學有趣的老師,會被學生更加喜歡,這是教師團隊的共識。但是做一位有趣的老師并不是說說就可以做得到,這需要教師個人的幽默感、課堂內容的趣味性、教學手段的多樣化等等能力的綜合,才可以做得到。在當下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對于歷史并不是很感興趣,很多學生把歷史課當做休息課,無所謂認不認真聽講,這對教師的課堂秩序的維持、課堂計劃的進行等方面,是非常不利的,面對這樣的教學現狀,教師就必須改變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才可以。
在高一上半學期的歷史課程的設計中,筆者在講授課程《第一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時候,沒有按照傳統(tǒng)的,首先探究侵略者強大的原因,其次探究清政府腐敗無能的原因,最后背誦記憶條約內容這樣一個教學順序來授課,而是選擇另辟蹊徑,讓學生從李鴻章個人入手,探討其在眾多條約簽訂中發(fā)揮的作用,讓學生討論李鴻章是不是人們一直以來認為的賣國賊?是與不是,都要學生講出自己的理由。這樣一來,學生不管是課前收集資料預習,還是課堂上討論參與教學內容,或者是課后探討,都非常的積極,表現出來了相當大的學習興趣。整整一堂課的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從李鴻章簽訂條約的背景、理由、影響等等入手,完美的引出了第一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知識內容,而且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另辟蹊徑的教學方式,可能對學生來說,更有學習的動力。
三、實現教學中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統(tǒng)一
知識教學的科學性,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這并不是一個分裂的個體,也不是課堂教學的兩種教學方式,更不是人為分割開來的兩個方面。他們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關系,是真正實現成功教學的基礎??茖W性與趣味性的統(tǒng)一,是學生希望老師在教學中可以展示的,也是教師不斷努力,希望可以實現的教學方式。此外,教師給學生傳授科學的歷史知識,讓學生喜歡歷史,從中獲得趣味,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開始自主的探索、研究歷史知識,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huán)。
因此,教師必須增強自身素養(yǎng),深入備課,設計出科學的有趣的教學方案;在課堂上,運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豐富多彩的課堂內容展示,科學的歷史知識,讓學生喜歡并且專注課堂,提出恰當的具有探討性的問題,讓學生躍躍欲試;在課后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性的搜集自己感興趣的歷史資料,并且辯論一些具有爭議的問題,增強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如此一來,當教師真的做到知識的科學性,教學手段的趣味性的時候,實現教學中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統(tǒng)一便不是什么難事了。
歷史教學,不是讓學生大量的記憶背誦,更不是填鴨式的讓學生知道上下五千年就可以。學習歷史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中感悟到人生哲理,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真正的喜歡歷史,熱愛歷史,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師實現歷史教學中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統(tǒng)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筆者針對這一課題,淺顯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日后的教學生涯中,會繼續(xù)探究,希望可以做的更好。
參考文獻
[1]王全春。對中學歷史教學中科學性與趣味性統(tǒng)一的初探。學周刊,教學動態(tài)。2018.
[2]徐文健。歷史教學中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結合。文教資料,教育教學研究。2009.
[3]李德紅,章青。如何處理好教學中的趣味性與科學性?——關于一道涉及“高富帥”“屌絲”的試題探討。中學教學互動平臺。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