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昌
【摘 要】有的文言文教學,“言”“文”兩張皮,只重視“文”,忽略“言”,制約了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和提升。教師應立足詞句的理解,以朗讀作為教學必經(jīng)點,以翻譯作為教學著力完成的重點,以賞析作為教學靈活處理的難點,提高文言文閱讀的教學質(zhì)量。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詞句理解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然而有些文言文教學“少、慢、差、費”問題突出。有的教師在初中、高中的文言文教學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學生的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仍未有顯著提高。一些學生高中畢業(yè)后,閱讀一般難度的文言文依舊很困難。在高考中,文言文翻譯的得分也普遍偏低,學生不是望文生義,就是翻譯得艱澀拗口。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教師普遍采取串講式教學,對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文言文翻譯等,逐字逐句講解,學生則邊聽邊記。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填鴨式”教學逐漸為啟發(fā)式教學、合作式教學、探究式教學所取代。然而有的教師運用不得法,文言文教學并未達到預期效果。究其原因,不是教師的教學方法有問題,而是有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的著力點出現(xiàn)了偏差,忽視了文言文本身獨具的特點,將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等量齊觀,將教學重點放在文意理解、人物形象和寫作方法的分析、文章所體現(xiàn)的文化意義的探討等方面,將詞句的理解交給學生自己梳理。學生因為缺少扎實的訓練,所以沒法自行掃清語言障礙?!把浴薄拔摹眱蓮埰?,一些教師常常只重視“文”,有意無意忽略了“言”,從而制約了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和提升。
有的優(yōu)秀教師能注意“言文結(jié)合”,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留下了許多精彩的課例。然而,這里的“言”只是個別詞語,如果教師只關注這幾個詞語,必然會忽略大部分詞語,那么教學效果也自然有限。
學文言文就像學游泳,教師要讓學生在文言文的海洋里自由嬉戲,而不能僅僅教學生幾個示范動作便罷。葉圣陶先生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蔽难晕膶W習就應該做到“一字未宜忽”,不放過任何一個詞句,句句過關,每個詞、每句話都應該能被學生準確流暢地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如果文言文教學不能立足語言的理解,那么教學方式就是徒有其表,無助于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和提升。
《廉頗藺相如列傳》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4的課文。不少教師在教學時,把重點放在情節(jié)梳理、人物形象分析、正面?zhèn)让婷鑼懴嘟Y(jié)合的寫法賞析及藺相如大局意識的思考等方面,教學效果不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適當將這些“重點”弱化,著力解決學生對詞句的準確理解,以促進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和提升。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應做到“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字”,“不可牽強暗記”。當下,不少教師忽視了朗讀的功能,尤其是在高中階段,默讀成了學生主要的學習形式。
其實,文言文教學有效與否,最簡單的測試方式是讓學生朗讀。如果學生連課文都朗讀得不通順,那么所謂的賞析就是空中樓閣。因此,朗讀理應成為文言文閱讀的起點。
《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較長,教師在課前可安排學生預習,課上請學生分段朗讀課文,隨時糾正學生字音和斷句的錯誤,并要求學生將其標注在課本上。
1字音
繆:為趙宦者令繆(miào)賢舍人;秦自繆(mù)公以來二十余君。
度:相如度(duó)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
毋:趙王畏秦,欲毋(wú)行。
盛:趙亦盛(shèng)設兵以待秦。
肖:臣等不肖(xiào)。
2斷句
以戲/弄臣
度/道里/會遇之禮畢
顧/吾念之
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分段朗讀結(jié)束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最后全班大聲齊讀課文。自由朗讀非常重要,它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環(huán)節(jié),不可忽略。大聲齊讀既是對學生自由朗讀的檢查,也是對自主學習的鞏固。為了檢查學生朗讀的真實情況,教師要挑選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朗讀全文。沒有完成朗讀任務的學生,教師要輔導、督促其課下完成?!澳サ恫徽`砍柴工”,只有真正完成了朗讀任務,才可以進入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文言文翻譯要采取逐字逐句通譯的方法,努力做到“信、達、雅”。但是在翻譯時教師不可越俎代庖,要讓學生獨立完成,調(diào)動全體學生參與到翻譯中來。教師隨機點撥思路,總結(jié)方法,讓學生在翻譯練習中逐漸形成翻譯能力。
1字字落實——信
“信”是文言文翻譯最基本的要求。文言文學習切不可粗枝大葉,不求甚解,否則不僅會影響文言文知識的有效積累,而且容易形成不嚴謹?shù)膶W風,影響學生今后的學習。因此,學生在翻譯時必須學會咬文嚼字,學會“摳字眼”,不可放過每一個字,字字落實,不增不減,忠實原文。
【教學片段1】
師:“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一句,怎么翻譯?
生:這是為什么呢?尊重大國的威嚴而表示敬意。
師:翻譯時不可以漏字。這里的“修”是什么意思?
生:“修”是“整飾禮儀”的意思。
師:“整飾禮儀”指什么?請結(jié)合原文回答。
生:“整飾禮儀”指“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
師:“齋戒”“奉璧”“拜書”都是“整飾禮儀”。請你把上一句再翻譯一下。
生:這是為什么呢?是為了尊重大國的威嚴,整飾禮儀,來表達敬意。
師:最后的“也”字也要翻譯出來。
生:這是為什么呢?是為了尊重大國的威嚴,整飾禮儀,來表達敬意啊。
師:文言文翻譯“一字未宜忽”,要字字落實,忠于原文,努力達到“信”的要求。
2學會變通——達
“達”是通順、通暢,使翻譯的語言讀起來不佶屈聱牙,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能傳遞原文的信息。學生在翻譯時要注意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文中常出現(xiàn)的語言現(xiàn)象,學會比較,學會判斷,學會變通。
【教學片段2】
師:“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一句,如何翻譯?
生:藺相如估計秦王特以欺騙的手段裝作劃給趙國城池。
師:“特”字怎么翻譯?
生:特別。
師:放到句中讀一讀,通順嗎?
生:感覺別扭。
師:這個“特”字與我們今天所說的“特”字意思不一樣。請看書上注釋。
生:只,不過。
師:請再翻譯一遍。
生:藺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用欺騙的手段裝作劃給趙國城池。
師:“度”字翻譯成“估計”,準確嗎?藺相如此時是“估計”“猜測”嗎?他沒有看出秦王的用心嗎?
生:看出秦王的用心了。
師:既然已經(jīng)看出了,“度”字翻譯成什么更通順一些呢?請你再翻譯一下句子。
生:藺相如明白秦王只不過用欺騙的手段裝作劃給趙國城池。
師:我們在翻譯時,要學會靈活處理,找出最貼切的詞語,而不要拘泥于字典注釋?,F(xiàn)在這樣翻譯,“用欺騙的手段裝作劃給趙國城池”,語意還不夠通暢,同學們可以嘗試調(diào)整一下語序。
生:藺相如明白,秦王只不過裝作劃城池給趙國,用來欺騙他。
3錘煉語言——雅
翻譯作為語言訓練,除了要求準確、通順,還要進一步提升語言品質(zhì),使之簡練、優(yōu)美、得體,體現(xiàn)現(xiàn)代漢語應有的美,因而在翻譯中要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片段3】
師:“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一句,《同步作業(yè)》上的翻譯是“秦王估計,終究不能把璧強奪過來,就答應齋戒五天,安置相如住在廣成館舍”。大家看一看,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生1:“度之”可以翻譯成“想了想”。
生2:“終究不能把璧強奪過來”不夠簡潔,可以改成“終究不能強奪”。
生3:“相如”改為“藺相如”更得體。
生4:“安置”和“館舍”是書面語,和前面語言風格不一致,可以翻譯成“安排藺相如住在廣成賓館”。
師:請你們完整地翻譯一下。
生5:秦王想了想,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安排藺相如住在廣成賓館。
教學要立足學生,以生定學,以學定教。學生基礎不同,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都應該隨之變化,以適應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促進學生發(fā)展,而不應忽略學情,好高騖遠,追求所謂的課堂“高度”“深度”“廣度”,華而不實。如果學生基礎好,在完成前面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同時,教師可以展開深入討論,分析人物形象,賞析史記的敘事藝術(shù),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如果學生基礎一般,在賞析環(huán)節(jié),教師就可以少講甚至不講??傊處熥寣W生學有所獲才是語文教學的第一要務。
賞析教學應立足語言文字,脫離語言文字的“賞析”不是語文課,而是政治課、歷史課、倫理課……課堂再熱鬧,也無助于學生“語言的建構(gòu)與運用”,反而可能會“種了他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教學片段4】
1“完璧歸趙”完美嗎?
師:“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一句,“易”是交換的意思。這是秦王的真實意圖嗎?請結(jié)合下文回答。
生:這并不是秦王的真實意圖,他知道趙王舍不得和氏璧,這只是他為發(fā)動戰(zhàn)爭而制造的借口。
師:為什么這么說?理由是什么?從原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生:可以從課文中“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其后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看出來。
師:藺相如看不出秦王的意圖嗎?
生:藺相如去之前就看出秦王的意圖了,“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就是證據(jù)。
師:既然如此,藺相如為何對趙王承諾“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呢?
生:藺相如分析完兩國形勢后,作者省略了趙王的神態(tài)描寫,藺相如應該察覺了趙王的神色,因此才有了后面的承諾。
師:誰認為“完璧歸趙”是完美的?
生:從“取吾璧,不予我城”中的“吾”字可以看出,和氏璧在趙王心中是第一重要的,而且從最后“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中可以看出,趙王認為藺相如此行是完美的。趙王的態(tài)度決定了藺相如的行動。
師:為什么趙王認為藺相如此行完美?哪個詞可以看出?
生:“不辱”,也就是維護了趙王的尊嚴。
師:從后來的結(jié)果看,“完璧歸趙”真的完美嗎?
生:不完美。因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藺相如堪稱完美的口才,不畏強秦的勇氣,只是維護了趙王的尊嚴。
【教學片段5】
2“負荊請罪”能刪嗎?
師:澠池相會、“秦不敢動”的原因,是秦國忌憚藺相如的口才和勇氣嗎?
生:“趙亦盛設兵以待秦”,是廉頗帶重兵駐守在那里的緣故。
師:藺相如獲迅速提拔,廉頗發(fā)牢騷也在情理之中,“負荊請罪”刪掉行不行?
生:不行。
師:為什么?
生:因為“負荊請罪”是為了表現(xiàn)廉頗知錯能改品質(zhì)的片段。
師:這不會影響廉頗的光輝形象嗎?
生:人無完人。誰都可能有錯,優(yōu)缺點都寫,這樣才使人物形象飽滿,讓讀者覺得真實可信。
師:這就是《史記》的“實錄”特征。司馬遷有著嚴肅的史學態(tài)度,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引劉向、揚雄之言,贊揚《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所謂“其文直,其事核”,即文筆端正客觀,敘事確鑿有據(jù);所謂“不虛美,不隱惡”,就是不虛夸其美,不隱諱其惡,對人物做到善惡必書,公正而完整[1]。
3“負荊請罪”僅僅是在塑造廉頗的形象嗎?
生:這同時也是在塑造藺相如的人物形象。通過沖突,展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表現(xiàn)藺相如“宰相肚里能撐船”的大度,以及以國事為重的優(yōu)秀品質(zhì)。
師:請同學們齊讀最后兩個自然段。
生齊讀。
師:“負荊請罪”是本文的重要內(nèi)容,生動傳神地塑造了廉頗、藺相如兩人的形象,個性鮮明,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梁啟超先生說:“《史記》之列傳,借人以明史;《史記》之行文,敘一人能將其面目活現(xiàn)。”
綜上所述,文言文教學只有立足詞句理解,摒棄浮夸、喧囂,指導學生認真細致地誦讀課文,扎扎實實地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教會學生閱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才能確實促進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潘紹東.《史記》“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探微[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