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宇路?余露瑤?張海?姜雅文
摘 要:隨著“三通兩平臺”等基礎教育資源的不斷配置,設備短缺、更新不足等問題不再是限制學校信息化發(fā)展的重要條件,但是區(qū)域教學資源尤其是教師資源配置仍是制約學校教學和進一步發(fā)展的首要問題。針對于此,慕課等平臺的建立是解決區(qū)域課程、教師資源不均衡的重要手段,不少優(yōu)質(zhì)學校也開啟錄播、直播課堂或制作大量教學視頻,將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案例傳遞到偏遠、師資相對較弱的地區(qū),然而實際教學中有教師認為效果有限。在長春市第五十三中學的教學實踐中,異地互動課堂為學區(qū)化辦學中校際教師資源配置提出了新的參考。本研究對五十三中學校長、電教主任、教學主任及5位一線骨干教師進行了深度訪談。研究結果表明,異地互動課堂仍存在軟硬件配置問題,其使用效果仍受學科、課程類型的影響,此外實際教學中校際間互動次數(shù)有限。針對以上問題,研究提出相對應的解決策略,期待為學校建設和發(fā)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慕課;直播課堂;異地互動課堂;區(qū)域資源;教師資源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69(2019)05-0053-05
收稿日期:2019-05-14
作者簡介:崔宇路(1994— ),男,遼寧大連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技術、智慧教育;余露瑤(1994— ),女,廣東信宜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師教育技術;張海(1977— ),遼寧海城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教育技術、智慧教育;姜雅文(1965— )女,吉林和龍人,中教高級,長春市第五十三中學校長,研究方向為中小學教學。
一、慕課、直播課堂與互動課堂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及網(wǎng)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也正在發(fā)生改變[1]?!督逃畔⒒臧l(fā)展規(guī)劃(2011—2020 年)》為我國當前教育信息化提出了兩個構想。經(jīng)過不斷地發(fā)展,“教育信息化1.0”基礎設施逐漸完善,中國的許多中小學校信息化教學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2],但是基礎教育中區(qū)域間、校際間不均衡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叭▋善脚_”的建設使得區(qū)域和校際的差距在明顯縮小,但是教師隊伍建設仍然是影響教學均衡的另一個重要因素[3]。
慕課(MOOCs)能夠突破時間、地域的界限,使用基于Web的工具和環(huán)境以新的范式傳遞教育和課程[4]。慕課平臺的建立為解決區(qū)域課程、教師資源不均衡提供了重要的實踐基礎。自2012年慕課廣受關注以來,Udacity、Coursera、edX成為全球最具影響、規(guī)模最大的三大慕課平臺[5],中國的相關慕課平臺如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也備受廣大教育者的關注[6]。對于中小學而言,慕課平臺的建立為區(qū)域教學資源不平衡提供了解決的方式?!叭A師慕課”是其中較為典型的慕課平臺,由全國20余個地級市教育局聯(lián)合華東師范大學建立,為全國各地中小學建立了涵蓋全面的知識點資源庫。目前,慕課在基礎教育中地域分化仍然較為明顯[7]。
為了解決教師資源不均衡的問題,不少優(yōu)質(zhì)學校開啟錄播、直播課堂或制作大量教學視頻,將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案例傳遞到偏遠、師資相對較弱的地區(qū)。如“成都七中網(wǎng)校”所構建的衛(wèi)星遠程直播教學模式[8]。同步直播課堂能夠解決實際教學中師資配置和硬件配置不足的矛盾,將優(yōu)質(zhì)教師的課程傳遞得更遠[9]。但是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由于這種教學方式是單向的,而教學中交互行為會較大程度上影響接收端學生的參與意識,此外學生的水平差距對教學效果也有較大影響[10],因此基礎較差、自律性不強的學生難以適應。
基礎教育領域中,“交互式電子白板”是課堂教學變革的關鍵一步,逐漸發(fā)展并成為中小學教育信息化過程中課堂的主流應用技術[11]?!爱惖鼗诱n堂”在此基礎上建立,也稱“視頻同步互動課堂”,主要指運用網(wǎng)絡通信技術,通過網(wǎng)絡實時錄制、轉(zhuǎn)播優(yōu)質(zhì)學校的課堂資源,由上課教師及雙方學生在不同上課地點同時參與互動教學的新型課堂教學形式。通過異地互動課堂,處于不同學校的學生可以在同一時間同上一節(jié)課,教師也可以共同探討教育問題,共同進行研修活動。這種教學形式為師資薄弱學校帶來豐富的優(yōu)秀教師資源和課程資源,提升收聽學校的教學效果,帶動師資薄弱校課程體系建設,促進教師成長和專業(yè)化發(fā)展。
依據(jù)上述觀點,結合弗蘭德斯對課堂互動的編碼標準FIAS,筆者在此基礎上總結出慕課、直播課堂、異地互動課堂對遠程學習者的不同支持情況(如表1所示)。慕課為更大規(guī)模的教學提供了解決的方案和手段,能夠依據(jù)豐富的教學資源與學習者進行遠程的交互,但是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自學能力和水平[12],否則其學習質(zhì)量難以保證。直播課堂能夠讓教師與學習者實時進行交互,但是這種課程大多是單向的、不可逆的,即教學內(nèi)容和資源是單向傳遞給學習者,缺少反向的交互閉環(huán)結構。異地互動課堂綜合了慕課和直播課堂的部分優(yōu)勢,體現(xiàn)了更多的互動,包含“不僅是師生、生生之間,還包括人與技術、環(huán)境、資源等方面的互動”[13]?;诱n堂能夠為遠程學習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學生能夠主動進行發(fā)言、使用資源、演說演示、協(xié)作合作等。此外,大數(shù)據(jù)的相關支持為互動課堂帶來了新的發(fā)展前景,互動課堂將能支持以算法和程序為核心的計算智能媒體,從而實時、準確地支持教學與學習,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二、研究對象及方法
研究采用質(zhì)性研究的相關方法,在長春市第五十三中學對校長、電教主任、教學主任、5位一線教師進行了深度訪談,這些骨干教師從教時間較長且具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訪談主要圍繞當前互動課堂建設、數(shù)字化資源應用效果及互動課堂主要存在哪些問題開展,幾位教師針對互動課堂及數(shù)字化資源應用提出了具體而有針對性的見解。在深度訪談的過程中,在征得教師許可后全程進行錄音并形成文字稿。訪談結束后,由研究者根據(jù)文字稿進行總結,形成具體的問題清單并提出相對可操作的意見。
三、互動課堂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互動課堂建設現(xiàn)狀
長春市第五十三中學異地互動課堂建設資源包含兩間異地互動多媒體網(wǎng)絡授課教室、兩套在線互動多媒體設備,主要解決校際資源交流的不平衡問題。異地互動課堂基礎架構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引領學校端,包含跟蹤錄像、收音轉(zhuǎn)播、實時交互系統(tǒng)等一系列設備和軟件。二是基礎網(wǎng)絡架構,包含能夠滿足多線路需求并實時交互的基礎網(wǎng)絡和服務器資源。三是非引領學校端,包含錄像、投影、收音轉(zhuǎn)播、實時交互系統(tǒng)等一系列設備和軟件。
在長春市第五十三中學,異地互動課堂主要解決優(yōu)秀教師資源輸送問題。由引領校的教師主導開展異地互動授課,非引領學校進行接收并在課堂上與正在授課的引領校教師實時互動,使得距離較遠、師資配備相對較弱的學校也能享受到優(yōu)秀教師的課程資源。
(二)互動課堂存在的問題
通過與電教主任、一線教師進行深度訪談,我們將第五十三中學教學實踐中互動課堂的問題總結為以下幾點:
1.互動課堂軟硬件配置存在問題
互動課堂架構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包含一系列設備軟件,硬件資源配置是互動課堂建設的基礎和首要環(huán)節(jié)。在對教師的訪談中我們了解到,互動課堂的建設是學校教室資源配置中的最高標準,但是其硬件設備仍然存在相關的問題。如在訪談中一線教師講道:“互動課堂收聲過于敏感,學生翻書的聲音都能收到里面。然后傳送給其他學校時雜音特別大?!?/p>
該教師提到的是互動教室的收音問題,而在實際課堂實踐中由于硬件配置所產(chǎn)生的其他問題,如課堂錄制、網(wǎng)絡信號傳輸、課堂視頻轉(zhuǎn)播、課堂互動傳輸、校際軟件兼容性匹配等,都會深刻影響異地課堂學生參與度及教師的教學效果。
2.互動課堂板書呈現(xiàn)影響教學
互動課堂教學中,通常需要呈現(xiàn)以下幾類教學資源:多媒體課件、視頻資源、試題資源、學科與工具模板、評價量規(guī)等。許多情況下,教師板書的使用和呈現(xiàn)是教學的核心。在對一線骨干教師的訪談中,我們了解到教師在互動課堂中的板書呈現(xiàn)會較大程度影響教學的效果。如“學生一直盯著屏幕以及老師進行互動,屏幕很小,黑板上的字看不清”“后排的學生都看不見,也就前面的兩三排能看見”“其實本來電視(指的是交互式一體機)就很小,電視里邊黑板就更小了”。
訪談的幾位教師回答得豐富有趣,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了一致,認為教師板書的呈現(xiàn)影響學生的課堂參與。教師的課件、板書是教學中呈現(xiàn)最頻繁的內(nèi)容,教學課件及其他數(shù)字化資源可以隨信號進行切換,但是教師板書的呈現(xiàn)仍是一個難題。平板設備的配置可能會解決這類問題,但目前對聯(lián)盟成員校來說仍是一種負擔。
3.互動課堂受學科及課程類型限制
互動課堂實踐中,聯(lián)盟內(nèi)的幾所成員校均參與其中,對于各個學科每周都要進行備課、上課以及評課。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學情等的區(qū)別,不同學科及課程的不同類型都可能對互動課堂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依據(jù)教學方法,課堂教學一般可以分為講授課、演示課、練習課、實驗課、復習課等課程類型。在對一線教師的訪談中,教師提到“一些帶有實驗性質(zhì)的、操作性質(zhì)的課程教學效果更差”,“實驗器材老師可以在現(xiàn)場指導,但是遠程的學生由于角度問題效果不佳”。教師經(jīng)常采用互動課堂開展講授課、復習課等課型,但是對于異地遠程學生來說,有關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帶有實驗、操作性質(zhì)的課程,互動課堂的學習效果會受到限制。
4.互動課堂的互動效果有待探尋
有趣的是,在對電教主任與一線教師的訪談中,我們似乎得到了相反的意見。電教主任認為,“學生對這種新穎的模式很感興趣,課堂上注意力集中了,那么老師和學生互動的這個效果就會體現(xiàn)出來,學生和老師的反映都非常好”。而幾位一線教師認為,“互動課堂在抓住學生注意力方面,沒有老師親自站到現(xiàn)場去提問、聲情并茂授課的效果好”,“上課浪費時間,教師課下還得自己講一遍”。訪談中,一線教師也提到互動課堂互動效果差、場外學生平均互動次數(shù)少(2次左右)等問題。
雙方的意見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互動課堂的教學模式的確會吸引初次上課的學生和教師。特別是在進行異地授課時,教師還是更多地關注現(xiàn)場教學的學生,與遠程校的學生交互不足。且由于教學次數(shù)的增加,遠程的學生可能產(chǎn)生學習倦怠。此外,由于學情的差異,薄弱校的學生在學習上需要更多的幫助和指導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互動課堂探討與思考
互動課堂的教學形式顛覆了傳統(tǒng)的教學效果,一定程度上縮短了薄弱校與引領校之間的教師資源配置差距。理論上,互動課堂的硬件配置應處于學校的較高層次,在硬件設備基礎上互動教室的建設應以實時轉(zhuǎn)播、錄制、交互系統(tǒng)為核心來進行軟件架構,這類軟件屬于專業(yè)類型的軟件,需要專門購置。此外,非引領校的硬件設備可能較弱,因此需要教育局統(tǒng)一進行資源配置、更新設備并解決校際的兼容性及實時傳輸?shù)葐栴}。
針對互動課堂板書呈現(xiàn)的問題,可以從視頻跟蹤、利用交互設備寫板書、配置平板等幾個方面來進行解決。視頻跟蹤指利用互動課堂的錄像設備對教師進行全程視頻采集,以教師上半身為對象進行自動化的運動跟蹤,教師在寫板書時能夠全程跟蹤、自動切換并清晰顯示[14]。利用交互設備寫板書對教師的板書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要求硬件設備反饋的準確,如數(shù)學教師反饋“畫點時會自動連上,畫出的點也會產(chǎn)生漂移,不準確”,應該避免。配置平板可以解決后排學生看不著、看不清黑板的問題,但是對學校及家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一點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加以解決。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互動課堂受到不同課程類型及學科的影響,在面對物理、化學等具有實驗性質(zhì)的課程時,一線教師反饋課堂效果不佳。而在進一步的思考中我們認為,互動課堂并不需要滿足所有的課程類型及學科特點?;诱n堂如果能在某些課程類型(如新課、復習課、練習課等)和某些學科(如語文、數(shù)學、英語)上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就應該得到推廣使用。而針對化學和物理等學科的實驗課、操作課,需要進行精心設計,教師不能演示的可以考慮為遠程的學生提供其他資源(如操作手冊、演示視頻等)。
互動課堂的本質(zhì)在于異地學生和教師的“互動”,這種互動需要教師在了解雙方學生學情的基礎之上進行。對于遠程進行互動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基礎可能較弱,因此更加需要頻繁的互動、提示及指導。學校教育的核心在課堂,而課堂的核心在于互動。如果對于遠程學生來說互動太少,學習變成了場外的“觀看”,沒有真正的“參與”,就沒有學習的“投入”,這也是在線學習的主要困難之一。綜合上述的觀點,我們針對第五十三中學互動課堂出現(xiàn)的四種問題提出了以下幾點解決措施,如表2。
五、研究小結
互動課堂是解決校際資源差距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目前學校建設研究中的重要主題。研究通過對第五十三中學的校長、電教主任及幾位一線骨干教師進行深度訪談,探討了第五十三中學互動課堂建設現(xiàn)狀及真實課堂環(huán)境下互動課堂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第五十三中學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和基礎架構,在學區(qū)化辦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目前其作為引領學校在互動課堂建設上仍然存在軟硬件配置問題、學科及課程類型限制問題,另外課堂板書呈現(xiàn)也會影響教學效果,并且對于薄弱校來說這種互動課堂效果仍有待探尋。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建議和解決措施,如硬件更新、視頻跟蹤等,薄弱校學生更需要提供額外的資源、教師指導及實實在在的課堂互動。
我們的研究結果為明確第五十三中學互動課堂建設現(xiàn)狀及未來的提升和改進提供了一定的幫助,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會結合問卷、深度訪談對第五十三中的資源配置、數(shù)字化資源應用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調(diào)研。
[1]化得元.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3(8):18-21.
[2]楊宗凱.教育信息化2.0:顛覆與創(chuàng)新[J].中國教育網(wǎng)絡,2018(1):20-21.
[3]黎俊.優(yōu)化教學資源配置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30(1):133-133.
[4]ALRAIMI K M,Zo H,CIGANEK A P.Understanding the MOOCs continuance:The role of openness and reputation[J].Computers & Education(S0360-1315),2015,80:28-38.
[5]郭英劍.“慕課”在全球的現(xiàn)狀、困境與未來[J].高校教育管理,2014(4):41-48.
[6]李秀麗.我國高校慕課建設及課程利用情況調(diào)查分析——以中國大學MOOC等四大平臺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17(10):52-57.
[7]蘇鴻.慕課在中小學教育中應用的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 2016(z1):59-65.
[8]王曉明.成都七中網(wǎng)校落地偏遠山區(qū)譜寫區(qū)域優(yōu)質(zhì)均衡“教育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2):24-26.
[9]周玉霞,朱云東,劉潔,等.同步直播課堂解決教育均衡問題的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5,36(03):52-57.
[10]李爽,王磊,白濱.基于衛(wèi)星的遠程直播教學模式評價研究:以成都七中網(wǎng)校為例[J].開放教育研究,2009(4):86-92.
[11]丁興富. 交互白板及其在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2005(3):43-46.
[12]徐碧波,李添,石希.MOOC、翻轉(zhuǎn)課堂和SPOC的學習動機分析及其教育啟示[J]. 中國電化教育,2017(9):47-52.
[13]戴曉娥.智能反饋系統(tǒng)參與高互動課堂的形式和特點[J].中國電化教育,2012(5):109-112.
[14]黃勃,汪學均,沈蕾,等.基于“視頻同步互動”的分布式學習專用教室設計與實現(xiàn)[J].中國電化教育,2015(6):69-73.
(責任編輯 喬磊 孫震華)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and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ve Classroom
—A Case Study of No.53 Middle School
CUI Yulu1,YU Luyao1, ZHANG Hai2,JIANG Yawen3
(1.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China 130117;
2.Media Science School,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China 130117;
3.Changchun No.53 Middle School,Jilin,Changchun,China 130000)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platforms such as MOOCs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solve problems of unbalanced resources regarding regional courses and teachers.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No.53 Middle School in Changchun City,the“Cross-region Interactive Classroom”provides a new reference for the inter-school teacher resource allocation in the school district system.In this study,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the headmaster,the director of the computer-assisted teaching center, the teaching director,and five first-line backbone teachers of No.53 Middle School.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till hardware and software configuration problems in the cross-region interactive classrooms,and the effect of their usage is still affected by the disciplines and curriculum types.In addition,the number of inter-school interactions in actual teaching is limited.In response to the above problems,we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o solve them and hope to provide further reference for schoo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MOOC;live classroom;cross-region interactive classrooms;regional resources;teacher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