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蘭芳
摘要:本文通過田野調查,描寫出鄂州市太和話的聲韻調系統(tǒng),歸納其音韻特點。
關鍵詞:太和方言;音系;音韻特點
鄂州市是湖北省的地級市,位于湖北省的東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東連“礦冶之城”的黃石,西接“九省通衢”的武漢,南與咸寧地區(qū)毗鄰,北同黃岡地區(qū)隔江相望?,F(xiàn)轄鄂城區(qū)、華容區(qū)、梁子湖區(qū)3個轄區(qū),葛店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鄂州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2個開發(fā)區(qū),古樓街辦、鳳凰街辦、西山街辦3個街辦處。太和鎮(zhèn)是梁子湖區(qū)的政府所在地,因其地名太和嶺得名。距離市區(qū)59公里,東接大茗山山麓,西與公友鄉(xiāng)毗鄰,北與沼山鎮(zhèn)交界,南與大冶金牛鎮(zhèn)接壤。全鎮(zhèn)總面積84平方公里,轄21個行政村,1個居民村委會。太和話處于南北方言的交界地帶,位于西南官話、江淮官話和贛語三種方言的交匯處,其語言內(nèi)部系統(tǒng)復雜多樣。
從目前的鄂州方言研究成果來看,學術界主要集中在對鄂州江淮官話的研究,對鄂州贛語的研究時最近幾年才引起重視。1948年趙元任、丁聲樹等《湖北方言調查報告》第一次對鄂州段店方言進行了系統(tǒng)性的描寫,歸納其音韻特點,并將鄂州話劃為楚語區(qū)。1978年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按照李榮先生的分區(qū)觀點,將湖北鄂州方言劃為江淮官話,鄂州江淮官話古入聲仍讀入聲是其最顯著的特點。萬幼斌《鄂州方言志》(2000)對自己家鄉(xiāng)鄂州新廟鎮(zhèn)方言進行了語音、詞匯、語法等進行全面的描寫。他根據(jù)李榮、袁家驊兩位先生的觀點將鄂州三十個方言調查點分為江淮官話和贛語區(qū)兩大片。鄂州市東南及南部地區(qū)屬于贛語區(qū),太和鎮(zhèn)就是在其東南部,屬于鄂州贛語區(qū)。
鄂州贛語的研究主要有:萬幼斌《鄂州方言析異》(1996)將鄂州江淮官話和鄂州贛語進行比較,簡單地描寫出太和話的音系。熊梅《太和話的語音系統(tǒng)和方言歸屬研究》(2005)對鄂州區(qū)贛語區(qū)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通過對太和話的社會調查,整理出太和話的語音系統(tǒng),歸納語音特點,將該方言納入贛語體系。金蓓《鄂州太和話音系研究》(2016)用描寫語言學的方法對鄂州太和話的語音面貌進行全面的描寫,并歸納出太和話語音特點。本文通過對太和鎮(zhèn)的田野調查,發(fā)現(xiàn)太和話中的韻母系統(tǒng)中存在著鼻化韻,這是先前研究中所未提到的,因此歸納出來的音系特點也有所不同。
1太和話聲韻調系統(tǒng)
太和話中的聲母有20個,包括零聲母在內(nèi);韻母有48個,其中鼻化韻有8個,自成音節(jié)1個;聲調有6個。
1.1聲母20個,包括零聲母在內(nèi)。主要包括:p,p?,m,f,t ,t?,l,ts,ts?,s,z,t?,t??,?,?,k,k?,?,x,?。
1.2韻母48個,包括自成音節(jié)的[n?]在內(nèi)。14個單音節(jié)和34個復元音,在14個單元音中有2個鼻化韻,1個自稱音節(jié):?,i,u,y,?,?,ɑ,?,?,o,?,ɑa,?a,n?;在34個復元音中有6個鼻化韻:?i,au,an,??,??,i?,iɑ,i?,i?,io,iau,iu,iɑa,i?a,ian,in,i??,i??,u?,u?,uo,u?i,uɑa,u?a,uan,u??,u??,y?,y?,y?,yɑa,y?a,y?i,yan。
1.3單字調6個,不包括輕聲。
陰平323? 東該燈風通開天春
陽平31? 門龍牛油銅皮糖紅
上聲42? 懂古鬼九苦討老五有
陰去45? 凍怪半四痛快寸去
陽去24? 洞地樹硬亂罪近后罰
入聲213? 谷百拍麥月毒白盒
2、太和話的音韻特點
2.1聲母特點
①太和話中的古全濁聲母今逢塞音、塞擦音聲母時,基本上與同部位的清音合并。在收入的550個全濁聲母字中,其中不送氣的有131個。平聲13個,上聲18個,去聲35個,入聲字65個。以下是全濁聲母字中的不送氣情況:
平聲13個:齋ts?|飩tan|樵t?i?|瞧t?i?|蹲tan|蛇s?|神san|繩san]|塍[san|犍t?i?a|群t?yan|凝?i|鯨t?ian。
上聲18個:陛pi|并pin|垛to|肚tau|誕tɑa|雉ts?|兆s?|紂tsau|仗ts??|士s?|仕s?|柿s?|撰ts?a|咎t?iau|鍵t?i?a|圈t?y?a|窘t?yan|菌t?yan。
去聲35個:薄po|背p?i|汴pi?a|隊t?i|兌t?i|掉ti?|逗t?|藉ts?i|褯ts?i|載ts?|劑ts?i|餞t?i?a|滯ts?|稚ts?|治ts?|墜t?y?i|召ts?|賺t?y?a|站tsɑa|傳t?y?a|瞪tan|乍ts?|事s?|驟tsau|棧tsɑa|射s?|麝s?|示s?|順?yan|剩san|塊ku?|柩t?ian|諺?i?a|僅t?ian|競t?ian。
入聲字65個:拔p?|鈸po|弼p?i|勃p?|餑p?|脖p?|白p?|辟p?i|疊ti?|碟ti?|牒ti?|蝶ti?|諜ti?|協(xié)?i?|達t?|奪to|笛t?i|敵t?i|狄t?i|糴t?i|獨tau|讀tau|牘tau|犢tau|毒tau|雜ts?|捷t?i?|絕t?i?|疾ts?i|鑿tso|昨tso|柞tso|嚼tso|賊ts?|籍ts?i|藉ts?i|寂t?i|蟄ts?|侄ts?|術?y|著tso|濁t(yī)so|捉tso|值ts?|擲ts?|逐tsau|閘ts?|炸ts?|鍘ts?|鐲tso|浞tso|舌s?|實s?|述?y|秫?y|食s?|蝕s?|贖tau|贖sau|及t?i|杰t?i?|掘t?y?|橛t?y?|倔t?y?|極t?i|局t?y。
太和話中的全濁聲母清化后,主要規(guī)律是:平聲字讀作送氣清音,仄聲字一般讀作送氣清音,只有少數(shù)仄聲字讀作不送氣。袁家驊先生在《漢語方言概要》中提出贛方言的古濁塞音和塞擦音清化后,一律讀作送氣清音。太和話中的古全濁塞音、塞擦音清化的時候,除了以上列舉的字讀作不送氣清音,其它均讀作送氣清音。太和話的全濁聲母演變基本與贛方言的演變一致,這一特點是太和話區(qū)別鄂州官話的主要特征。
②古泥母字與古來母字,無論洪細皆相混。古泥來母字在洪音前讀作舌尖前邊音l,在細音前統(tǒng)一讀作舌面前鼻音?。在鄂州江淮官話中,古泥母字在洪音前讀作l,在細音前讀作?;而來母字不論洪細都讀作。古泥來母字在太和話和新廟話中分別為:糯泥l(xiāng)o–lo,奴泥l(xiāng)au–leu,耐泥l(xiāng)?–lai,腦泥l(xiāng)ɑ–lau,聶泥?i?–?ie,念泥?i?a–?ien,農(nóng)來l??–lo?,盧來lau–leu,來來l?–lai,雷來l?i–li,料來?i?–liau。
在太和話中泥母字n與來母字l在洪音前相混不區(qū)分,一律讀作舌尖前邊音l;在細音前,一律讀作舌面前鼻音?。太和話中的“糯=摞”“奴=盧=爐=蘆=鸕=廬”“腦=惱=老”。古泥來母字的相混情況是鄂州贛語與鄂州江淮官話的又一區(qū)別特征。鄂州江淮官話中的古泥、來母字在演變的過程中,其大致規(guī)律為:古泥、來母字在洪音前與來母相混,一律讀作讀作舌尖前邊音l;古泥、來母字在細音前,古泥母字讀作舌面前鼻音?,古來母字仍讀作舌尖前邊音l。鄂州贛語和鄂州江淮官話中的古泥、來母字在洪音前演變一致,在細音前則有差異,鄂州贛語一般古來母字與古泥母字相混,鄂州江淮官話則不相混。古泥、來母字在鄂州贛語中的演變規(guī)律可以歸納為:古泥、來母字不論洪細皆相混;在鄂州江淮官話中則可以簡單歸納為:古泥、來母字洪混細分。
③古精組、知組、莊組、章組字在洪音前,一律讀作舌尖前清塞擦音、擦音tsts? s;在細音前讀作舌面前音清塞擦音、擦音t? t???。在太和話的洪音字中不區(qū)分舌尖前塞擦音、擦音和舌尖后塞擦音、擦音;在細音字中精組、知系聲母與見組合流。在洪音前:資精ts?–七清ts??i–息心s?i–知知ts?–裝莊ts??–初初ts?au–殺生s?–汁章ts?–身書san–城禪ts??n。在細音前:姐精t?i?–切清t??i?–心心?in–豬知t?y–抓莊t?yɑ–刷生?y?–主章t?y–出昌t??y–豎書?y–醇禪?yan。
④太和話中的?既可以充當聲母又可以韻尾,充當聲母的時候主要來自古見組中的疑母和影組中的影母字。例如:鵝疑?o–熬疑?ɑ–額疑??–咬疑?ɑ–鄂疑?o–愛影??–安影??a–惡影?o–哀影??–奧影?ɑ。
2.2韻母特點
①遇攝字與幫組(明母除外)、非組、見曉組(合口一等)、影母字相拼主要元音為u,與端泥組、精組、莊組字相拼時主要元音為復元音au,與知章組、見組(合口三等)字相拼時主要元音為y,還有少部分字的主要元音為o、?i。例如:譜p?u|固ku|互xu|圖t?au|梳sau|除t??y|據(jù)t?y|募mo|敘s?i。
②太和話中的蟹假果攝字主要元音今讀-?、-ɑ/?、-o,這與鄂東南東片的蟹假果攝主要元音演變一致。西片的蒲圻、通城,蟹二、假二與果攝-ai、-a、-o序列,蟹二有-i尾,假二為a,音值跟贛語核心區(qū)完全一致。東片的咸寧、通山、大冶、陽新為-a/?、-ɑ/?/?、-o/?系列。例如:來蟹l?|海蟹x?|街蟹k?|態(tài)蟹t??|爬假p??|沙假s?|怕假p??|多果to|左果tso|火果xo|果果ko。
③太和話中部分韻攝的韻母今讀Ei,主要有蟹攝大部分開口四等字、合口唇舌音字,止攝開口三等唇音字,還有少部分來自深攝、臻攝、梗攝的入聲字。例如:犁蟹開四l?i|妹蟹合一m?i|碑止開三p?i|皮止開三p??i|眉止開三m?i|習深開三s?i212|七臻開三ts??i|惜梗開三s?i。
④太和話中的陽聲韻韻母鼻尾弱化,變?yōu)楸腔?,其主要分布在咸攝、山攝、臻攝的字中。例如:貪咸攝t?ɑa|南咸攝lɑa|三咸攝sɑaa|蘭山攝lɑa|顏山攝?i?a|纏山攝ts?ɑaa|根臻攝k?a|恨臻攝x?a。
太和話中的韻母中存在著兩套鼻化韻ɑa和?a。其陽聲韻韻母系統(tǒng)不太穩(wěn)定,韻攝的鼻音韻尾脫落變成鼻化韻,主要集中在咸、山、臻攝字中。
2.3聲調特點
太和話中的古平聲分為陰平和陽平,古全清和次清歸入陰平調,古次濁和全濁歸入陽平調。古全清、次清和次濁上聲歸入上聲。去聲分為陰去和陽去,全清和次清去聲歸入陰去,次濁、全濁去聲和全濁上聲歸入陽去。太和話中的入聲自成一調。
3.結語
太和話中的全濁塞音、塞擦音清化后基本規(guī)律是:平聲讀作送氣清音,仄聲大部分讀作送氣音,只有少數(shù)字讀作不送氣。這一規(guī)律是太和話中的顯著特點。古全濁聲母在客贛方言中的演變規(guī)律為:不論平仄,一律讀作送氣清音。鄂州江淮官話的古全濁聲母的演變規(guī)律為:平聲讀作送氣,仄聲讀作不送氣清音。太和話中的演變規(guī)律基本上與客贛方言的演變類型一致,其少數(shù)仄聲字讀作不送氣清音可能是受到周邊方言的影響。本人在研究調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鄂州贛語中存在著成套的鼻化韻韻母,這是鄂州方言中的神秘特點。語言是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方言是語言的社會變體,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在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與當?shù)氐臍v史文化,風俗習慣,行政區(qū)劃和地理位置有著很大關系。
參考文獻:
[1]趙元任、丁聲樹等1948 《湖北方言調查報告》,北京:商務印書館
[2]武昌縣志編纂委員會1989 《武昌縣志》,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3]詹伯慧1991《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4]萬幼斌2000 《鄂州方言志》,成都:天地出版社
[5]李小凡2005 漢語方言分區(qū)方法再認識,《方言》
[6]丁聲樹撰文,李榮制表2010漢語音韻講義.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談微姣,2008鄂州方言語音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碩士
[8]金蓓,2016? 鄂州太和話音系研究.荊楚學術,中國會議
注釋:
①此處的洪細是指太和話中的洪細,并不是指《廣韻》中的洪細。
②李佳《鄂東南方言蟹假果攝主要元音及相關問題》(2010)將蟹假果攝主要元音分為東片和西片。
基金項目:2017年度江西師范大學創(chuàng)新基金省級課題“語言接觸視角下的鄂州贛語地理語言學研究”(課題編號:YC2017-S164)的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