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篆字是文字演變的先驅(qū),篆書是書體發(fā)展的先驅(qū)。篆書的筆法、結(jié)構,在書法技法訓練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篆書審美旨趣的確立也是指導學生在書法學習中追求古質(zhì)的必要途徑。清人王澍的“書從篆入說”可以闡明以篆書入門在書法教育教學中的意義,并對當下的中小學書法普及教育和書法藝術興趣培養(yǎng)有所啟示。
[關鍵詞]書法教育;篆書;筆法;古質(zhì)今妍
[中圖分類號]J292.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37-0060-03
[作者簡介]徐祥,南京藝術學院(南京,210013)書法篆刻專業(yè)研究生,江蘇省教育書法協(xié)會會員。
目前的中小學書法教學幾乎無一例外都從真體楷書入門,到高年級才增加一點行書教學;至于篆書,僅僅作為補充的書法常識簡略介紹一下。然而,清代書法家王澍在《論書賸語》中說:“作書不可不通篆隸。今人作書,別字滿紙,只緣未理其本,隨俗亂寫耳。通篆法則字體無差……此入門第一正步?!庇终f:“書法必從植其本始,學書從篆人,猶為學之必自經(jīng)始。學書不篆,猶文家不能經(jīng)也。”即在王澍看來,學習書法必須從篆書開始。這是為什么呢?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
一、字法把握:字為書根,篆為字本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雖然書法的藝術自覺至東漢末才發(fā)生,但書法之始當與漢字的萌生同時,書法是漢字的載體。要學習漢字就必須學習書寫,學習書寫就必須掌握書寫方法——書法與文字學習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古代如此,今天還是這樣。現(xiàn)今小學書法教學大多與語文教學直接掛鉤,甚至就是語文教學的習字課。而從書法的角度看,無論是實用書法還是藝用書法,甚或美術書法,都必須以掌握字法為前提,因為筆法以字法為依托,字法是筆法的內(nèi)核。迄今為止,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認同書法可以只寫線條不寫漢字。也就是說,無論是語文學習中對書法的要求,還是書法學習中對語文的要求,都可以看到字法在書法中的特殊意義——字法是書法之根。
漢字的字法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文字學意義上的造字法,即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和假借在內(nèi)的“六書”;二是指書法學意義上的結(jié)字法,即包括獨體、左右、上下和包圍在內(nèi)的“間架結(jié)構”?!傲鶗敝苯觼碜詫h字最古老形態(tài)——篆體文字——造字規(guī)律的歸納總結(jié),學習篆體文字及其造字的“六書”,對于掌握漢字從篆體到隸體再到真體的歷史演變、理解漢字的字義,都是極有幫助的?!伴g架結(jié)構”雖然是對漢字最新形態(tài)——真體楷書——結(jié)字規(guī)律的歸納總結(jié),并且有傳為唐代歐陽詢所撰的《結(jié)字三十六法》、明代李淳的《大字結(jié)構八十四法》、清代黃自元的《間架結(jié)構摘要九十二法》等等,但萬變不離其宗,它們都建立在篆體文字的中軸對稱、平正均勻的結(jié)字規(guī)律基礎之上。因此,無論是從文字學立場出發(fā),還是著眼于書法學,學習漢字字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學習篆書。
正因為如此,王澍把學習篆書看成是學習書法的“入門第一正步”,即從漢字字法的根本源頭人手,就能夠避免不知所以然地隨俗亂寫、滿紙錯別字了。
二、筆法理解:由簡到繁,由靜到動
書法作為用毛筆書寫漢字的優(yōu)選方法,其核心技法無非是筆法。書法的筆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漢字字體及其書體的演變而不斷發(fā)展的。漢字字體經(jīng)歷了從古體(篆)、近體(隸)到今體(真)的演變過程,筆法隨之而變;每一種字體又都有其所屬的正體(楷)與草體(行草)的書體差異,筆法又因此不同。那么,學習書法應當從哪一種筆法人手呢?
篆體的“篆”字,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引書也”?!白奔戎敢环N筆畫線條特征,也可以理解為一種運筆方式,即牽引毛筆筆端在平面上運行。觀察先秦的大篆和秦代的小篆(其實都是指篆體文字的正體),我們可以看出在毛筆的行進過程中較少有提按動作,線條勻凈、光潔,且“筆筆斷”,主要靠直線和弧線來結(jié)構字形。這種用筆方式較為單純,基本上是以中鋒用筆來保證筆畫和字形的清晰,因而較為簡單。而先秦和秦代的簡帛書跡(主要是篆體文字的行草書體),因其行筆快捷,逐漸出現(xiàn)筆畫連帶,尤其是秦代快捷手寫體(即所謂“秦隸”)用筆多有連帶、折筆,筆法比正體略顯復雜。
隸體作為新字體成熟并流行于漢代。隸體的筆法明顯比篆體豐富,以小篆與漢隸正體“八分書”做一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雖然八分書較多繼承了小篆的中鋒用筆和“筆筆斷”的結(jié)字方式,但小篆筆畫基本粗細一致,純用圓筆,轉(zhuǎn)多折少,主次筆不明顯;而八分書筆畫則有粗細輕重之分,用筆有提頓,起筆有方圓,出現(xiàn)了中鋒與側(cè)鋒并用的波磔筆法。至于隸體草書(后來規(guī)范化為“章草”)則是在秦隸的基礎上進一步草化,連筆更多、速度更快,用筆也更復雜。
真體是從隸體行草書演化而來的今體文字形態(tài),真體楷書與八分書在筆法上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它不僅形成了許多固定化的整合筆畫,而且單字內(nèi)的每一個筆畫都處于“形斷意連”的相互生發(fā)的狀態(tài)中,其用筆比八分書要復雜得多。而今草又是在章草基礎上的進一步草化,不僅單字內(nèi)“筆筆連”,字與字之間也要求意連甚至實連,使轉(zhuǎn)順逆、八面出鋒,提按兼施、中側(cè)并用,筆法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從上述古今字體書法筆法的比較來看,篆體書法筆法相對原始、單純、簡易,而隸體,尤其是真體書法筆法則較為進化、豐富、繁難;而且篆體書法筆法(尤其是它的中鋒用筆)乃是隸體、真體書法筆法的基礎,后一種字體的書法筆法都是對前一種字體書法筆法的豐富和發(fā)展。就每一種字體的正體與草體的比較而言,楷書書寫速度較慢,相對靜態(tài),用筆較易操控;行草書書寫速度較快,相對動態(tài),用筆較難操控。而書法教學原則上應由簡易人手、逐漸增加難度,由靜態(tài)入門、逐漸過渡到動態(tài)。正因為如此,王澍提出“學書從篆人”,認為從篆體的正體入門才是在培植書法(筆法)的根本。
三、風格筑基:質(zhì)妍平衡,古質(zhì)為本
從藝術的角度看,學習書法最終都要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而個人的書法風格又不可避免地受到時代的影響。南朝宋書法家虞穌在《論書表》中提出:“夫古質(zhì)而今妍,數(shù)之常也。愛妍而薄質(zhì),人之情也?!奔礆v史地看,古人的書法風格相對質(zhì)樸,今人的書法風格相對妍麗,并且把愛妍當作人的本性來認識,認為古人并不以粗樸為美,而是求精妍不可得才呈現(xiàn)為拙樸。這其實是土族文化形態(tài)中社會上層追逐華麗在書法藝術上的表現(xiàn)。事實上,深受傳統(tǒng)哲學思想影響的中國藝術觀念,歷來重視“文”(外在華飾)與“質(zhì)”(內(nèi)在實質(zhì))的統(tǒng)一,追求“既雕既琢,復歸于樸”的風格和境界,強調(diào)“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古今兼顧兩適。落實在書法風格上,便是“質(zhì)”與“妍”的平衡,即一味強調(diào)古質(zhì)是不合時宜的,但片面追求今妍又必將陷入“漂亮”“媚俗”的泥潭。在以真體書法作為通行文字的今天,尤其需要防止片面追逐妍媚而將書法寫得花里胡哨,所以也特別需要強調(diào)學書者以古質(zhì)為本、奠定質(zhì)樸的根基。
隸體從篆體來,真體又從隸體來,篆體書法最為原始,因而也最為單純、簡易和拙樸。無疑,從學習篆書的字法和筆法入門,是學書者植根古質(zhì)的最為有效的途徑。所以,王澍強調(diào)“學書從篆人”,反對“隨俗亂寫”。明代書法教育家豐坊在《書訣》中說:“古大家之書,必通篆籀,然后結(jié)構淳古,使轉(zhuǎn)勁逸,伯喈以下皆然。米元章稱謝安石《中郎帖》、顏魯公《爭座》書有篆籀氣象,乃其證也?!鼻宄醮髸腋瞪皆凇端t龕集》(卷二十七·雜記)中也說:“楷書不知篆隸之變,任寫到妙境,終是俗格。”現(xiàn)代大書法家袁克文、李健、胡小石諸先生都強調(diào)學書必須從篆書人手。篆書不僅在文字學意義上展現(xiàn)了隸體、真體的楷行草書體的由來,更在審美格調(diào)上,為后起字體書體確立了質(zhì)樸古雅的標準。
目前,全國中小學書法教育以楷書教學入門,表面看來似乎更貼合實用目的,容易被老師和家長接受,但實際上是讓學生從最抽象符號化的字法人手,從最復雜的筆法學起,不僅枯燥無味,也大大增加了書法學習的難度。中國書法本身具有著實用與藝術的雙重性質(zhì),自古以來就講究在以實用為目標的漢字書寫學習中,同時學會親近藝術,感受藝術。因此,在基礎書法教育中應該考慮適當增加篆書入門教學,其意義有三:一是遵從漢字演變與發(fā)展的順序,學習者可以更直觀地將漢字字義與其特殊的字形相對應;二是篆書筆法相較其他字體書體更加簡明,學生可以在篆書訓練中提升線條質(zhì)量,打好中鋒用筆的基礎;三是篆書的象形意味較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對于認知漢字、學習書法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