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笑艷
標點符號能輔助書面語言表達,以言語形式而存在的標點符號和以文字形式呈現(xiàn)的言語一樣,都體現(xiàn)了作者的意志和才智。因此,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除了留意以文字形式呈現(xiàn)的作者語言外,也要留意與之緊密相連的作為言語形式而存在的標點符號。
一、巧用小標點,“讀”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
標點是文本中用來表示停頓、語調(diào)以及詞語性質(zhì)和作用的符號。它雖然只是一個符號,但對文本的閱讀、情感的表達以及文本的內(nèi)涵有著重要的表示作用。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說:“標點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時還在其上”。
(一)省略號:“讀”出了羅丹的精益求精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全神貫注》中有這樣一段話:
羅丹自己端詳一陣,卻皺著眉頭,說:“啊,不!還有毛病……左肩偏了點兒,臉上……對不起,請等一等?!鄙险n教師先讓同學們查閱省略號的作用,然后問:這里的省略號表示什么作用?學生:表示說話斷斷續(xù)續(xù)。教師:大雕塑家羅丹說話為什么會斷斷續(xù)續(xù)?那你覺得它省略了什么?學生:我覺得省略了羅丹不停修改自己作品的過程。我還從“左肩偏了點兒,臉上……”這個省略號看出,羅丹通過反復觀察發(fā)現(xiàn)自己的作品還有缺陷,又開始不停地修改,更寫出了羅丹對工作的精益求精。
(二)感嘆號:“讀”出了巨人的傲慢與冷酷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巨人的花園》中,有這樣一段描寫:他見到孩子們在花園里玩耍,很生氣:“誰允許你們到這兒來玩的!都滾出去!”想想“誰允許”后面通常是什么符號?那我們把這個嘆號改成句話再讀讀。兩種標點符號,有什么不一樣呢?學生:我感覺到巨人很生氣,很兇,很討厭這些小孩子。學生:巨人太自私了。難怪他的花園會變得沒有春天,因為他的心里總是冷冰冰的。感嘆號和句號的對比朗讀,給學生們傳遞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巨人的傲慢與無禮,冷酷和自私。小小的感嘆號,使隱藏在文字間的復雜情感,人物的冷酷形象一覽無遺。
二、巧用小標點,“讀”出了一段段復雜的情感
標點符號在文中除了表示停頓之外,還有提示語氣、表達情感的作用。有時同樣一句話,僅是標點符號的不同,傳遞的情感就會截然不同。
(一)小小的設問,無聲傳達了“扎根邊疆”的偉大志向
人教版小學語文五下《白楊》里有這樣一段話: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而這,孩子們現(xiàn)在還不能理解。這是一個設問句。重在讓學生體會到此時的爸爸,不單是介紹白楊樹,更重要的是他在表達自己的心,要跟眼前的白楊樹一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不軟弱也不動搖。教學時,抓住這一小小的設問,通過對比朗讀,反復朗讀,就能讓學生很好地體會到爸爸的偉大志向。
(二)四個感嘆號,充分見證了筑路大軍整個心理路程。
人教版五下《把鐵路修到拉薩去》一文,分別在開頭、中間反復出現(xiàn)了四次:“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這個簡短有力的句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既是全文的線索,也是筑路大軍的誓詞。開頭第一次出現(xiàn),讓學生明白西部山高路陡、環(huán)境惡劣、生活貧困。“把鐵路修到拉薩去!”小小的感嘆號強烈地表達出了全體筑路工人共同的心聲。第二次出現(xiàn),筑路大軍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可筑路大軍依然斗志高昂,“把鐵路修到拉薩去!”充分表達了他們?nèi)f眾一心排除萬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當筑路大軍克服了一個個困難,就要迎來勝利貫通的激動時刻,連續(xù)出現(xiàn)了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把鐵路修到拉薩去!”兩個句子,這時的感嘆號簡直就是一首勝利的凱歌,唱出了筑路大軍的激動和喜悅。四個感嘆號,見證了全體筑路大軍的整個心理路程,看似相同,卻毫不相同。
(三)巧填小標點, 深刻地感受到了迥然不同的態(tài)度
人教版小學語文五上《“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有這樣一段話:
“我看這首詩糟糕透了?!备赣H把詩放回原處。我的眼睛濕潤了,頭也沉重得抬不起來。“親愛的,我真不懂你這是什么意思!”母親嚷道,“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還是個孩子,這是他寫的第一首詩。他需要鼓勵。”“我不明白,”父親并不退讓,“難道世界上糟糕的詩還不夠多么?哪條法律規(guī)定巴迪一定要成為詩人?”
文中的提示語有的在前,有的在后,加的方法也不一樣,如果省掉提示語,就不能體現(xiàn)出母親情緒的激烈,就不能看出母親對孩子的鼓勵,對孩子的愛。如果去掉提示語,就不能看出父親不受母親影響,堅持己見、嚴格要求的態(tài)度。
(四)對比標點符號:敏銳地捕捉了人物心理的“微妙”變化
人教版三下教材《畫楊桃》,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表達特點——標點的運用。課文中,有這樣兩段對話:
第一處:老師看了看這幅畫,走到我的座位坐下來……舉起我的畫問大家:
“這幅畫畫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p>
第二處:老師看了看這幅畫,走到我的座位坐下來……舉起我的畫問大家:
“不……像?!?/p>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p>
師生的兩次對話的內(nèi)容是相同的,但正因為第一處和第二處所運用的標點符號不同,其中的內(nèi)涵就就有很大的不同。第一處同學們回答時十分肯定,而第二處卻顯得有些底氣不足,因為同學們站到“我”的座位上后發(fā)現(xiàn):從不同的角度看,結(jié)果也不同,所以說話語氣和態(tài)度也沒有那么肯定了。
三、巧借小標點,“讀”出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
竇桂梅老師上的《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給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整堂課,竇老師以一句“來!來!來!”的個性解讀,讀出了9種不同的變化。
總之,不起眼的小標點,同樣是作者獨具匠心的設計和編排,具有不可取代的教學價值。巧用“標點”,也能為感情朗讀另辟蹊徑,“讀”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讀”出一段段復雜的情感,還能帶領孩子們進行個性化朗讀,“讀”出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