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銀英
一、案例背景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經典的詩詞歌賦更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為了使我們的子孫后代能感受到中國詩詞之美,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我們更應該從小培養(yǎng)孩子們欣賞詩詞的能力。
二、教學案例
《七律·長征》是小學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的一篇七言律詩,我對這一課印象非常深刻。
案例一:我在上課前提前準備了一份詳細的預習說明,指導他們在課下查找資料、讀準字音、認識作者、了解寫作背景、使學生能夠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理解這首詞的內容,體會這首詞的情感。在課堂上,我還專門設置了一個落實預習情況,評選“預習小能手”的環(huán)節(jié):
1.請大家在小組內展示你們查找的資料,交流預習情況,并評選出預習情況最好的“預習小能手”;
2.請“預習小能手”給其他同學在預習方面提一些建議;
3.教師檢查課文朗讀情況,注意要讀準字音。
這個環(huán)節(jié)一方面鍛煉了學生查找資料、篩選資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預習小能手”評選活動的刺激使大部分學生課前都進行了充分預習,他們在課堂上對教師的講解格外注意,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也能夠積極思考,有話可說。
案例二:在理解詩詞大意時,我繼續(xù)“放手”,明確地告訴學生“作為六年級的學生,老師覺得很多內容,包括這首詩的意思,不應該老師給你們講,要靠自學,甚至應該由你們講給老師聽。誰來一馬當先,先來解釋一下首聯(lián)的意思?”一開始,學生們都不敢舉手嘗試,但在我的鼓勵下,還是有幾位積極的同學舉手了。孫同學說:“這兩句的意思是紅軍不害怕遠征的困難,萬水千山在他們眼里就是平平常常?!闭f完后,我立馬表揚了她“你太厲害了,來了個開門紅,你私下一定預習得非常棒!”其實這聯(lián)的意思非常簡單,只要預習過的同學應該都能答出來,但大家沒有經歷過這種教師放手,由學生主宰的課堂,因此開頭學生都是比較害羞,不敢回答,一旦有人嘗試并得到了教師的表揚,那么學生自己解釋大意的情緒就高漲了起來,起碼不會是幾人舉手了。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只能是盡力讓學生們解決他們自己能夠解釋的東西,如果全盤放手的話,對這首詞的解釋就會變得過于膚淺,過于簡單了,因此在學生沒有答到的地方,我就會拋出問題“‘萬水千山’代表著什么呢”,讓他們先自己思考,有的回答“是紅軍長征中所經歷的地方”,有的回答“說明紅軍走過了許多山,許多水”……然后進一步引導他們理解詩詞,我就帶領他們一起讀了讀課后資料袋中關于長征的內容,結合他們查找的資料,讓學生明白“萬水千山”其實是紅軍所經歷過的無數(shù)艱難險阻。在這里,我沒有完全放手,而是采用半“放”半“扶”的方式,在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充分放手,在他們有些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提點學生。
三、案例分析
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理解詩意,體會紅軍戰(zhàn)士的大無畏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感受毛澤東作為詩人的豪情和胸懷,并且通過各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教師成為課堂的導演,學生成為真正的主角,在教學過程中,我也在設計各種教學環(huán)節(jié)努力做到這點,但在實踐過程中我也發(fā)現(xiàn)了許多問題,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1.課前預習。課前預習的好壞直接決定教師在課堂中“扶”與“放”的情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扶”“放”的比例應該參考學生的預習情況,并在上課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預習情況以及當時的狀態(tài)進行適當調整。
2.兼顧不同的學生層次。實際上,教師在上課時,不自覺地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心理預期,好學生由于自身的基礎、課下的認真預習,其表現(xiàn)力遠遠好于學困生,非常容易讓教師忽略了學困生。因此要結合自己班上的特殊情況,盡量兼顧不同的學生層次。
3.兼顧不同的文本情況。該“扶”還是該“放”?“扶”多還是“扶”少?這除了與上面兩種情況有關外,還與學生所學的那篇文章密切相關,文章的難易程度直接關系到教師對這篇文章的處理情況。
(責編 ?張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