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迪
【摘? 要】從視力、視野、顏色視覺、明適應和暗適應以及試看障礙等方面詳細分析了機動車駕駛人的視覺特性對交通安全的影響,為汽車設計人員、駕駛員和道路工程的設計人員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駕駛員;視覺特性;交通安全;心理效應
在駕駛人的感覺系統(tǒng)中,視覺尤為重要。研究表明,駕駛人視覺所獲得的信息占全部信息的80%以上,因此,在行車過程中,駕駛人視覺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駕駛人的駕駛行為,對行車安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視力與道路交通安全
視力是眼睛識別物體微小細部的能力。駕駛人的視力又分為靜視力和動視力。靜視力就是人在靜止狀態(tài)時的視力。駕駛人員在行駛中所具有的視力稱為動視力。在實際的駕駛中,動視力一般比靜視力低10%~20%左右[1],在特殊情況下甚至比靜視力低30%~40%[1]。有研究結果表明,在駕駛過程中,隨著汽車行駛速度的提高,駕駛員的注視點前移,視野變窄,周界感減少即視野缺損,意味著缺損區(qū)無法感知交通信息,視野敏感度下降說明視區(qū)感知信息能力降低,極易造成交通事故。
2、視野與道路交通安全
眼睛觀看正前方所能看見的空間范圍稱為視野。視野常用角度來表示。一般有靜視野和動視野之分。當頭部和眼球固定不動時,眼睛觀看正前方所能看見的空間范圍叫靜視野。駕駛人的視野與行車速度有密切關系,行車速度越高,駕駛員越注視遠方,視野越窄,注意力隨之引向景象的中心而置兩側與不顧,結果形成所謂隧道視。此外,在汽車行駛過程中,靠近路邊的景物相對于駕駛員眼睛的回轉角度若大于72°/s時,景物在視網(wǎng)膜上就不能清晰的成像,感到模糊不清[1-2]。所以,車速越高就越看不清路邊近處的景物。因此,設計較高行駛速度的道路時(特別是高速公路),要采取封閉式,以禁止行人和非機動車進入車道,避免發(fā)生危象。按照這種規(guī)律,高速公路上的交通標志都應設在車道上方。
3、顏色視覺與道路交通安全
交通環(huán)境中的許多信號是靠色彩來表達和傳遞的,如交通信號、交通標志、交通標線及車輛內部的儀表、燈光等??梢园杨伾譃閮纱箢?,即非彩色的(如黑、白和各種灰色)及彩色的(如除黑、白和各種灰色外的一切顏色)。顏色具有色調、明度和飽和度三個基本屬性。有一小部分人不能辨別某種顏色或某兩種顏色,對顏色的辨別形成了障礙,從而影響了駕駛員的行車安全,并極易發(fā)生交通事故。
顏色在由視覺傳至大腦的過程中,產(chǎn)生色彩物理、色彩生理和色彩心理的效應,使人獲得色感覺。不同的顏色進入人們的眼簾,不但能使人們產(chǎn)生大小、輕重、冷暖、遠近、明暗等的感覺,還能引起人們產(chǎn)生興奮、緊張、安全、煩躁、憂郁等心理效果。顏色能影響人們的情緒、工作效率以及生活和其他方面,同樣也能影響駕駛員安全駕駛車輛。
不同顏色的光其視認性不同,能從最遠處辨認之順序為:紅、綠、黃、白。無論在何種天氣環(huán)境下,紅色、綠色光的視認性都好,而紅色又好于綠色,因此,交通信號中紅色作為危險、禁行信號,綠色作為通行信號的科學依據(jù)。
4、明適應、暗適應與道路交通安全
人眼的又一特征,就是它對光的亮度變化的適應性。眼睛從亮度大的部位轉移到亮度小的部位時,或者從亮度地方進入黑暗地方,或者與上面相反時,眼睛都不能一下子看清物體,需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適應后才能看清。從暗處到亮處的適應叫明適應,從亮處到暗處的適應叫暗適應。明適應時間較短,一般只需幾秒鐘到一分鐘,通常對視覺影響不大。暗適應時間較長,一般經(jīng)過4~6分鐘才能有所適應,要完全適應則需要30分鐘左右。
眼睛的適應特性,對交通活動中的照明有更高的要求。如汽車進入高速道路的隧道時,由于明暗差別過大,駕駛人的眼睛不能適應,即便是車速為60km/h,產(chǎn)生10s的視覺影響,則相當于汽車行駛了167米的距離,也可能發(fā)生交通事故。當汽車從隧道出來時,由于是明適應,適應時間短,所以影響不大。在一些大城市,在市區(qū)與市郊的交界處,應將路燈的距離慢慢拉長,直到郊區(qū)人煙稀少的地方,才不設置路燈,使眼睛適應由亮慢慢變到暗,達到交通安全的目的。
5、試看障礙與道路交通安全
對人產(chǎn)生刺眼和耀眼的強烈光線叫眩目或眩光。眩目對視覺的影響:眩目在眼球媒質內散射,減弱了被看對象與背景之間的對比,影響了視認性;視覺細胞受高亮度光源的刺激;使大腦皮層細胞產(chǎn)生相互作用,因而觀察時會產(chǎn)生模糊現(xiàn)象。
眩目可使正常靜視力下降到0.4,要恢復到1.1需要20秒;可使正常動視力下降到0.3,恢復到0.6需要40秒,因此,應該盡力避免和限制。根據(jù)其產(chǎn)生原因,可設法減少光源入射到眼內的光的照度和改變車燈光束與眼睛的投影角度等達到防眩的目的。目前推廣使用的雙光束前照燈,即在配光結構上調整近光束向下、向右側偏斜,盡量避免或減少對駕駛人眼部的照射,以備會車時使用。
由于環(huán)境的不同,以及某些光、形、色等因素的干擾,加上生理與心理上的原因,對同一個物體的形狀、線度和色彩的視覺反映,往往發(fā)生錯誤,這就是視錯覺。在交通活動中,常常由于視錯覺對物體的大小、遠近、甚至方向等產(chǎn)生觀察和判斷錯誤,從而發(fā)生交通事故。一是速度錯覺。二是距離錯覺。三是下坡行駛時的錯覺。在下坡行駛時,駕駛員可能會錯認為是在平路上行駛,特別是在路旁無建筑物等明顯標志的情況下,更容易出現(xiàn)這種錯覺。由于這種錯覺駕駛員在不知不覺間超速行駛。但視錯覺若能恰當利用,也能成為有用的東西。如在公路轉彎或環(huán)形交叉道口,需要車輛減速時,常常在路面做一些能引起視錯覺的標線圖形(如人字圖形),使駕駛員產(chǎn)生錯覺的減速心理,以達到減速的目的。
煙霧有使光線散射和將光線吸收的作用。光的散射可產(chǎn)生光幕,從而使視看對象的對比度下降;光線被吸收,對象物的亮度逐漸減弱。這兩者聯(lián)合作用,使駕駛員的視力頓時下降。所以煙霧對駕駛員的視覺影響頗大。煙霧也影響色覺。如果在濃霧天氣,駕駛員幾乎只能分辨黃色,所以,在交通中,汽車上的黃燈叫霧燈,它有“破霧”的作用。
在行駛中,交通信息以外的視覺干擾因素,如路旁的商標、廣告、建筑物和自然環(huán)境的奇異景物,以及夜間街道上的霓虹燈等,一般被稱為“噪聲”。這些“噪聲”出現(xiàn)在駕駛人員的視野內,常常會分散駕駛員的視線和注意力,還可能延長駕駛員的反應時間,影響正常駕駛,不利于交通安全。因此,設置交通標志應盡量遠離商標、廣告和奇異物,以避免“噪聲”干擾。同時,駕駛人員要通過培養(yǎng)訓練,提高對交通標志的視認能力,提高抗干擾能力。
6、結語
為了保證車輛行駛安全,減少道路交通事故,汽車研發(fā)人員和道路工程的設計人員必須掌握人的視覺特性來設計汽車和設置交通標志及其它道路設置。在今后的駕駛培訓工作中應該重視駕駛人在視覺方面的特性,對目前的駕駛培訓工作加以改進,提高駕駛人視覺信息獲取能力,從而減少駕駛人發(fā)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減少交通安全隱患,提高交通安全。
參考文獻:
[1]范士儒.交通心理學教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5
[2]苑紅偉,肖貴平,聶磊,王招賢.色彩與交通安全關系探析[J].工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16(5)
[3]蘇通.駕駛員的視覺特性與行車安全的關系[J].現(xiàn)代農機.2012(5)
[4]張朝剛.汽車駕駛員的視覺特性與行車安全[J].商用汽車.2011(9)
(作者單位:西華大學汽車與交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