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
【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已走向深入,本著把課堂還給學生的理念,活動指導者們也在不懈地努力,但還是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問題拋出,參與寥寥”“組長一言堂,組員皆閑逛”“個別小組參與,其他小組看戲”“學生不愿上臺交流”“匯報交流找不到重點”等尷尬現(xiàn)象。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借助“羅森塔爾效應”“角色效應”“鯰魚效應”“增減效應”“系列位置效應”等心理效應理論,從而更好地把握教學節(jié)奏,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更有助于綜合實踐活動高效地開展。
【關鍵詞】心理效應 歸因 解決策略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尤其強調(diào)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就必須確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這一基本理念。但綜觀當下課堂,我們往往更多看到的是學生的表面現(xiàn)象,對于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卻鮮有關注,怎樣才能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達到有效引導的目的呢?我們可以借助一些心理效應理論并將它們應用于綜合實踐的課堂。
一、羅森塔爾效應——賞識的魅力
【案例1】問題拋出,參與寥寥
在《班級洗刷刷》的綜合實踐課堂上,筆者拋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你是班級里的勞動委員,要安排一次大掃除活動,你會去考慮哪些東西呢?”教師用滿懷期待的眼神環(huán)顧著教室里的每一個學生,希望能得到一個甚至更多理想的答案,但是,課堂靜默許久之后,才有一位學生怯生生地舉起了手:“我覺得要考慮勞動工具?!薄班?,你為同學們開了一個好頭,還有別的嗎?”
……
又過了整整半分鐘的時間,教室里還是冷場。盡管教師盡力引導,學生表現(xiàn)得也很專注,但就是沒有人愿意舉手回答。
【歸因】缺乏成功體驗
我們可以借助羅森塔爾效應來解釋這一現(xiàn)象。羅森塔爾教育實驗表明:如果教師喜愛某些學生,對他們會抱有較高期望,經(jīng)過一段時間,學生就會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愛護和鼓勵。學生常常以積極態(tài)度對待教師、對待學習以及對待自己的行為,他們會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誘發(fā)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情,這些學生常常會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相反,那些受到教師忽視、歧視的學生,久而久之會從教師的言談、舉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師的“偏心”,也會以消極的態(tài)度對待教師、對待自己的學習,不理會或拒絕聽從教師的要求,這些學生常常會一天天變壞,最后淪為社會的不良分子。
對五年級的學生而言,大掃除應該已經(jīng)經(jīng)歷幾十次了,因此這個問題的難度系數(shù)不高,隨口就能列舉出幾個例子來,可為什么課堂的行進還是如此艱難呢?仔細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可以獲得一些答案:五年的小學學習經(jīng)歷,已經(jīng)讓這些學生自然而然地為自己貼上了一個無形的標簽:我不是班級中的佼佼者,簡單的問題即使我回答了,也不會得到表揚,復雜的問題即使我去思考了,也肯定不能令教師滿意。久而久之,由于沒有或鮮有成功的體驗,就形成了所謂的“惰性”,學生也就對教師的提問無關痛癢、事不關己了。
【解決策略】
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xiàn)狀,還得給予學生充分的成功體驗,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被關注的,被肯定的。
1.積極期待
羅森塔爾效應是賞識教育的理論基礎。指導教師可以通過語言、笑容、眼神等暗示鼓勵學生,給學生多一點積極的期待,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如你期望的那樣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學生。以上案例中,有個男生提到:大掃除時我們要節(jié)約用水。雖然他沒有說到點子上,概括也不凝練,但是筆者很欣賞他,送給他一個評價:“你總是能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東西,老師非常欣賞你?!痹谥蟮恼n堂上,該名學生頻頻舉手,表現(xiàn)非凡。課后筆者從其他學生口中了解到他平時因為表現(xiàn)不好才被安排坐在最后一桌。顯然,筆者對他及時而充分的肯定給了他追求成功的動力。
2.摒棄包辦
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指導教師還需要重視的是,多給學生提供機會,不要越俎代庖。學生能說的讓學生說,學生能做的讓學生做,學生能體會感悟的不要代他去感悟。綜合實踐課程本質(zhì)上就是培養(yǎng)學生各項能力的過程,在任務的布置上可以由易到難,讓學生體驗從小成功到大收獲的快樂,經(jīng)歷從失敗到成功的涅槃之喜。
二、角色效應——角色的神奇
【案例2】組長一言堂,組員皆閑逛
《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綜合實踐活動開題課上,四人小組的討論交流開始了。和往常一樣,組長A在奮筆疾書,組員B看著組長奮筆疾書,組員C和D起勁地聊起了最近班級里流行的新游戲。指導教師示意組員C和D也可以參與討論,組員C和D戀戀不舍地停止剛才的聊天內(nèi)容,和組員B一起看組長A奮筆疾書,不多一會又無聊地擺弄起了手中的修正帶。
【歸因】自身角色效應
小組討論交流是綜合實踐課程中最常用的學習方式,其主要目的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小組里充分討論、交流,以汲取小組的集體智慧,提升個體學習的質(zhì)量,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但事實上,很多小組合作都存在“組長一言堂,組員皆閑逛”的現(xiàn)象,真正參與討論的學生不足一半,集體智慧實際上即組長智慧,也就是小組中公認的最優(yōu)秀成員的一個人的智慧,整個課堂效率非但沒有被提升,反而時間浪費嚴重。筆者認為,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組員自身的角色效應在作怪。組長A認為自己理所當然是小組中的權(quán)威,組員B、C、D認為自己在小組中的分量肯定不如A,因此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也不會有相應的市場。有了這一層心理暗示,小組合作也就徒有其表了。
【解決策略】
要想改善這一局面,真正實現(xiàn)小組合作的目的,就要改變學生為自己所貼的角色標簽。
1.“嫌棄兒”也有優(yōu)勢
每一個小組中定會有相應的“人緣兒”和“嫌棄兒”。在分組合作中,“人緣兒”的參與系數(shù)肯定是很高的,那些“嫌棄兒”往往因為自身能力相對較弱而不好意思“插手”小組合作事宜。殊不知,小組合作的具體內(nèi)容是不盡相同的,在活動實施過程中,必定需要多種角色。如要進行一次采訪活動,不僅需要能說會道的采訪者,文思敏捷的記錄者,也需要兢兢業(yè)業(yè)的照相者,勤勤懇懇的后勤服務者,大家在小組合作中地位是平等的,活動策劃時的“嫌棄兒”,可以是一名敬業(yè)的“攝像師”,一名勤勞的“后勤服務者”,這樣也就發(fā)揮了他們的優(yōu)勢,也可以讓他們體會到合作的快樂和重要性。
2.組員間角色輪換
小組中的每一個角色都能培養(yǎng)不同的能力,因此同一小組中每個組員的角色應該定期輪換,讓每一位組員都有機會體驗不同的角色,從而發(fā)現(xiàn)自身所長,以期在全面提升各項能力的同時,找到自己的優(yōu)勢能力,為自己貼上一個值得自豪的角色標簽。
三、鯰魚效應——領頭羊的價值
【案例3】個別小組參與,其他小組看戲
很多綜合實踐活動課堂上都會發(fā)生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和學生交流了幾個回合后,教師很快就能找到班級中的發(fā)言積極分子。分組合作后,愿意上臺交流的也是這些積極分子所在的小組。整個課堂上,都是他們幾個活躍的身影,而其他學生仿佛都是旁聽者。
【歸因】組內(nèi)缺少領頭羊
這個看似很正常的現(xiàn)象,其實就已經(jīng)是課堂教學的一種不正常狀態(tài)了,課堂應該是一個人人平等的場所,大家都踴躍發(fā)言、積極表現(xiàn)才是美滿的課堂。小組匯報交流更是如此,如果每個小組都能爭著上臺交流,交流時組員之間、組際之間都能相互提建議補充,這才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為什么會出現(xiàn)案例中只有個別人、個別組在參與呢?究其原因就是組內(nèi)缺少領頭羊,沒有善于表現(xiàn)的領軍人物。
【解決策略】
只有給每個小組提供平等參與競爭的條件和機會,良好的交流氛圍才能得以實現(xiàn),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蚌T魚效應”就是要在每個組內(nèi)都放置一條善于“攪局”的“鯰魚”,從而帶動氣氛,為整個小組注入生命的動力。
1.調(diào)整分組
綜合實踐活動課堂上,小組討論交流已是常態(tài)。很多時候,指導教師為了方便,也為了更好地控制紀律,往往都是就近分組,前后桌自然分成四人小組。這樣分組很有可能造成組間資源分布不均衡,有些小組人才濟濟,有些小組皆是殘兵敗將。在小組匯報交流時,人才云集的小組自然次次出線,而殘兵敗將小組很可能連想法都還沒落地,更不用說去參與交流討論了。所以,在分組時最好遵循“組內(nèi)異質(zhì)”的原則,即每個小組都有優(yōu)等生和后進生,優(yōu)等生就是那條“鯰魚”,在組內(nèi)交流時出謀劃策,在組際探討時積極互動,這樣才能給組內(nèi)的其他成員帶來參與的信心和動力。
2.適度競爭
除了合理分組,在匯報交流時,引導各小組之間形成一種適度競爭的氛圍也是相當必要的。指導教師可以鼓勵其他小組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觀點,同時鼓勵匯報的小組“據(jù)理力爭”,營造一種民主、寬松的競爭氛圍。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鯰魚”的領導氣勢和才能,帶動組內(nèi)其他成員參與討論。
四、增減效應——褒貶的奧秘
【案例4】明明答案在手,不愿上臺交流
《我來設計一日游》綜合實踐活動開題課上,四人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已經(jīng)結(jié)束,接下來指導教師想請個別小組上來交流匯報,可是“邀請函”發(fā)出后,學生不是低頭默不作聲,就是怯生生地看著指導教師,生怕和教師期待的眼神相遇。半分鐘后,終于有一位學生舉手表示愿意交流。該學生匯報完后,教師問:“大家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1:“這費用也太多了吧!”
生2:“行程安排就是吃和走,也太無聊了吧。”
生3:“我覺得準備工作中還要帶手機?!?/p>
……
臺上那位學生的臉色顯然“晴轉(zhuǎn)多云”了。
【歸因】害怕成為眾矢之的
四人小組討論的時候,明明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為什么每次輪到上臺交流環(huán)節(jié)都沒有學生愿意上去呢?難道真的是膽小的原因嗎?一個班級的學生個個都膽小嗎?顯然這個理由不夠充分,看案例中這位學生的結(jié)局,我們可以猜想,這種滋味是不好受的,一個小組已經(jīng)有前車之鑒,還有哪個小組甘愿冒這個險呢?究其原因是害怕成為眾矢之的罷了。
【解決策略】
既然學生不是不會說,而是不敢說、不愿說,那么作為指導教師,我們可以作哪些努力來鼓勵學生勇敢走上講臺呢?“增減效應”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它告訴我們,任何人都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好感逐步遞增,因此我們在評價別人時宜先貶后褒,并且以鼓勵為主。
1.先貶后褒
既然是評價,自然有意見也有建議,這樣才是最公正客觀的。但是一味地貶抑,定會讓被評價人信心掃地,而一味地褒揚也是不真誠的表現(xiàn),難以讓被評價人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正確的做法是先態(tài)度真誠地提出一些批評意見,再肯定其存在的可取之處,評價時語言、神態(tài)、動作都要恰如其分。
2.重在肯定
愿意上臺交流的學生,對問題內(nèi)容的思考肯定是比較成熟的,也希望通過交流得到別人的肯定,所以教師要引導其他學生在評價其觀點時,多肯定他的優(yōu)點,要讓學生懂得這不僅是對別人勞動成果的尊重,也是給自己一個學習的過程。
五、系列位置效應——效率的保證
【案例5】匯報交流,重點難尋
《彎腰撿一撿,垃圾回到家》綜合實踐活動的小組匯報交流有關“思維導圖一級目錄的內(nèi)容”正在進行中,第一小組的交流已經(jīng)持續(xù)了8分鐘,課堂氛圍倒是不錯,只是學生就一個無關緊要的話題已經(jīng)辯論了好幾個回合了。指導教師在一旁笑瞇瞇地看著,沒有表示認可,也沒有表示反對。
將近10分鐘后,這一小組的交流終于告一段落,但是最終這個思維導圖該如何修改呢?學生依舊一片迷茫。
【歸因】時間安排不合理
一個好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應當以學生自主探討交流為主,教師適時點評引導為輔,努力把舞臺還給學生。而這個理念最好的體現(xiàn)就在小組匯報交流這一環(huán)節(jié),案例中的指導教師也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但是時間是花了不少,效果卻寥寥,那是因為交流的時間過長了,重點沒有很好突顯的緣故。
【解決策略】
要保證交流討論環(huán)節(jié)取得實效,我們要借助“系列位置效應”理論帶給我們的啟示。該理論認為教師在講解一個重要知識的時候,開頭和結(jié)尾的內(nèi)容給學生的印象最為深刻,而且整個講解的過程時間不能過長,不然會造成聽覺疲勞,從而降低學習效率。
1.合理控制時間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無論哪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都應該很好地控制時間,不然很多內(nèi)容都會混淆視聽,反而達不到突出重點的效果,正如案例中第一小組的匯報交流整整持續(xù)了10分鐘,首先是課堂時間不允許,其次是學生的主題意識不清,很容易談論到無關的話題,造成交流目標的偏離。
2.開頭結(jié)尾為重
時間縮短了也并不代表學生就能找到重點,事實上很少有學生是懷揣重點去聽教師或同學的談話的。基于“系列位置效應”理論,教師在指導學生匯報交流時,不能是完全的旁觀者,交流開始前最好交代聆聽者一些任務:“大家專注聽,想一想這位同學哪些觀點你是比較贊同的,還有哪些觀點你有更好的改進意見。”三五分鐘交流完畢后再進行總結(jié):“看來大家對××、××……這幾點都是比較贊同的,另外幾點通過大家的集思廣益也達成了共識?!边@樣把握住開頭與結(jié)尾的節(jié)奏,可以讓學生對所討論的內(nèi)容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也就水到渠成了。
綜上所述,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應用心理效應,不僅有助于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而且有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更有助于綜合實踐活動高效地開展。
(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qū)紅梅小學 3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