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妍
摘 要:體驗教育課程設計,不僅關注于受教育者實用知識技能的積累、熟悉及掌握,而且著眼于受教育者在行為體驗的基礎上新發(fā)生的內(nèi)化、升華的內(nèi)心體驗及心理過程。當親身經(jīng)歷一件事或某個情境的以后,受教育者自行對其體驗過程進行抽象、概括,進而形成觀念或概念,這是一個形成受教育者內(nèi)在品質、從而外顯為行為的高級階段。重視小學體驗教育課程設計,重視學生切身的體驗,尤為重要。
關鍵詞:體驗教育;課程設計;受教育者;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1-0028-01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漸多的教育學者倡導,在力求保證學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讓學生自己探索以后得出的經(jīng)驗與教訓,永比在學生過度依賴的情況下得到由師長直接提供的毫無探究成分及追問意義的答案或結果的效果要好得多?!翱平膛d國”是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戰(zhàn)略方針,重視體驗教育,堅持體驗課程設計以受教育者為著落點,推動“興”科、“興”教。
1.轉變教學方式,讓受教育者樂于探究、勇于質疑、敢于創(chuàng)新
在小學階段,學生對老師講授的知識較依賴,處于被動的位置,填充式教學會讓再好的教學設計也淪為老師教教材、學生學教材的局面,大大戳傷小學生的求知熱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主體必須落在學生,切實關注學生的感受與體驗,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學習熱情。體驗教育從娃娃開始抓起,思維的開拓也易于形成定勢。人的創(chuàng)造力必定是從小養(yǎng)成主動思考的良好習慣,通過累積各種外界的間接經(jīng)驗和充足的內(nèi)在的直接經(jīng)驗,繼而融會貫通的結果。小學生主動學習、熱愛學習,才能使我們的民族得以得以進步、強大。
2.轉變教學模式,讓受教育者從“坐著”到“站起來”
有學者認為,21世紀最困難也是最有意義的教育,就是讓老師閉上他那張?zhí)咸喜唤^的嘴巴。為了徹底改變“教師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老師要拋磚引玉,引導和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主動思考并積極尋求解答問題的途徑。《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必須是學生、教師二者之間對話的過程。對于對話如何展開、對話的對象如何定位和對話的程序如何設計等問題,是成就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激活學生思維的轉折點。教育研究者對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自我對話三方面研究不斷地深化。老師與學生進行對話;老師在講臺上示范如何演示,學生模仿老師進行演示,老師點評學生的演示,學生模仿老師指點另一個學生的演示,然后學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礎上互相質疑、互相點評。由師生對話過渡到生生對話,是對話對象的轉變;繼而學生自我對話、自我反省,這是對話設計的終極目標。傾聽、反省的環(huán)節(jié)是自我體驗的關鍵,學生通過思考方能切實地體驗。一開始,老師先演示如何解說,然后小學生們模仿老師解說,生生間對答,生生間爭辯,繼而傾聽、反省,然后老師演示如何進行小結,學生模范老師做小結。學生們經(jīng)過思維碰撞的辯論式體驗,一方面思維能力水平可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知識點的掌握在腦海里也更透徹。體驗教育就是讓老師試著少說,讓學生自覺并積極多思、多說、多做。
3.從關心部分到關懷整體,讓受教育者盡情綻放生命的光彩
在課堂上,教導學生如何學習,老師扮演的是輔導、指引與鼓勵的角色。于是,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弱勢學生群體,讓弱勢學生同樣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在體驗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讓大部分認知建構基礎好的學生掌握本節(jié)課的重點與難點,而是力求所有的學生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都能有所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在活動中同樣地或者更花心思去關注弱勢學生群體,教師需盡可能地降低要求慢慢增強其學習信心,鼓勵弱勢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適合自我能力發(fā)展的教學活動,并盡己所能發(fā)揮潛能表現(xiàn)自我,愉悅地學會學習、學會生活。
4.從學習策略到生活方式,讓受教育者學以致用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以往的教育是直接地告訴學生問題所在,然后拼命教授學生如何刷刷解題的方法與技巧,但生活不一樣,生活不會在問題呈現(xiàn)的基礎上告知人們那些問題的答案,是需要人們自己在發(fā)現(xiàn)問題以后進行探索解答的方法與途徑。在學生的求索過程中,雖有老師的引導,但必不可少地出現(xiàn)些錯誤,這也是學生的體驗。老師接下來要做的,絕非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而是對學生進行再鼓勵與引導,引導他們思考與發(fā)現(xiàn)錯漏之處,探索與判斷該從哪個切入點進入,從錯誤走回到正確。讓課堂成為生命體驗場,讓學生在能動中感知,讓學生由知而覺,而悟,再由漸悟到頓悟,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體驗教育必定是學生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級到高級的認識過程。
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曾提出,培養(yǎng)人就是培養(yǎng)他對未來的希望。自古以來,教育事業(yè)肩負著開啟民智的責任和傳承文明的使命,可見教育承載著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在保證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讓受教育者親身去體驗,贏就不一樣的人生;讓教育者用心去關懷學生,盡情享受最平凡而又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工作。
參考文獻
[1]王石薇.體驗教育:當代教育的呼喚[J].安順學院學報,2014(6)
[2]張艷萍.淺談小學階段體驗教育實施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