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摘要]群文閱讀的精讀訓練不論是主題,還是語言學用,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是給學生構建“容量恰切”的“閱讀場”精心耕耘經典單文,但必要的時候要超越單文、超越教材;也不能求多貪大,須力求文本的容量適度和教學目標的少而精準,所以群文的文本組元更多強調多元,語文要素可以,閱讀策略和方法也可以,是開放的。所有,這些一定要找到一種合適的方法去落實,否則,徒有其表,群文閱讀變成群文泛讀,對學生就弊大于利了。
[關鍵詞] 群文閱讀 精讀訓練 語言學用 主題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要“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怎樣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用錢夢龍老師的話來說,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老老實實地把學生引領到讀、寫、聽、說的實踐中去。隨著部編版教材的推進在我們的視野里出現了很多特別流行的新名詞,例如:“整本書閱讀”、“主題閱讀”、“群文閱讀”等。這些新名詞初次接觸我們都會覺得這是一個新東西,而潛下心來稍加辨析,不難發(fā)現其實這所有的概念其實都有一個根就是“讀”。語文教學“讀”是基礎,因為學生只有在“讀”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積累語料,形成語感,悟得語言規(guī)律,發(fā)展語言能力,同時又接受文本語言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情趣、情操、價值觀的熏陶感染。
一、群文閱讀與精讀訓練的關系
群文閱讀作為一種趨勢,是社會發(fā)展和教育發(fā)展的共同結果。從社會發(fā)展角度而言,主要是信息技術的長足進步帶來海量信息的產生,我們既要面對浩繁的歷史文本,又要面對更加龐雜的正在產生和即將產生的文本信息。雖說我們也可以以“把玩”的心態(tài)和精雕細刻的姿態(tài)去閱讀,但更多時候我們不得不對各種文本信息進行梳理整合進而判斷應用。從教育發(fā)展角度而言,無論是語文教育,還是其他學科,都會受到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就拿語文學科教學來說,不可能永遠在單文閱讀和教學這個層面徘徊,這并不是說孰優(yōu)孰劣,而是單文、群文應該相融相生。從根本上講,“立人”需要有群文教學這樣一種形態(tài)。比如近幾年的高考作文就對學生“整合、聚焦、發(fā)散、思辨”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實際上是對學生閱讀量與質的綜合考查而群文通過“閱讀場”的建構,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尤其是在語言的整合、比較和參照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進而促進其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
二、如何在群文閱讀中進行精讀訓練
那么如何“精讀”才能真正落實語言訓練呢?我認為群文閱讀的精讀一定要著力于一個突破點,這個突破點可以是“主題”,可以是“語言運用”。這要看課內單文的亮點是什么。
(一)從語用角度切入,上一堂有深度的語文課
就以《安塞腰鼓》為例,我今年在上這一課時,在備課之初參見了王君老師的課例,發(fā)現在品味語言的環(huán)節(jié)王君老師只研究它的排比,其他手法都在讀的過程中順勢滲透,而精讀環(huán)節(jié)只涉及了一個主問題就是“發(fā)現本課的排比智慧”,分別從感受這些排比句的構成特點、感受這些排比句的用詞特色、感受這些排比句和其他修辭方法的配合、感受這些排比句的其他奧妙……這樣的訓練讓學生對排比有了一個極為系統(tǒng)的認識。在這個基礎上我順勢加入劉成章的散文《關中味》、賈平凹的《秦腔》,這兩篇都是寫陜北,且都運用大量的排比來描寫場面和感受,讓學生結合課上學習的排比知識對這兩篇課文中的排比進行分析鑒賞,學生在積累排比知識的同時可以對知識進行二次加工。在遷移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三位作家都不約而同的利用排比寫強烈感受,利用排比寫宏大場面。所以,在此基礎上我順勢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讓學生聽草原名曲《萬馬奔騰》,仿照《安塞腰鼓》中的排比句寫一篇描寫萬馬奔騰的散文。令我驚奇的是學生通過這樣的訓練不僅可以多種形式的運用排比句,而且在文采上也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二)從主題角度切入,上一堂有寬度的語文課
就以《小石潭記》為例,在進行第二課時的時候,我的精讀訓練放在體味課文情景交融的語言。在分析小石潭的景物美的同時理出作者情感的變化。進而通過柳宗元生平的資料鋪墊讓學生體味柳宗元寄予在課文中的復雜情感。事實上柳宗元的“永州八記”之所以為人稱道,一方面是寫景的語言干凈、清麗,不過分堆砌卻極有表現力;另一方面就是他的景里若有若無的那一腔失意。正如《江雪》中那個孤獨寂寥到極點的老翁,明知終究是一場空,卻依舊執(zhí)著于自己心中的那份堅守。這樣的文學形象是千古沒有的,這樣的柳宗元是寂寞的也是讓人動容的。因此,我順勢群文閱讀柳宗元的《江雪》、《始得西山宴游記》,。同樣利用析景品情的方法,來體味這里兩篇作品作者如何通過景物抒情的。進而讓學生對柳宗元的貶謫人生形成系統(tǒng)全面的認識。最后,讓學生看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中的第七講《與大自然對話》自擬題目寫一篇以“我發(fā)現一個這樣的柳宗元”為話題的讀后感。
總之,我想不論是主題,還是語言學用,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是給學生構建“容量恰切”的“閱讀場”精心耕耘經典單文,但必要的時候要超越單文、超越教材;也不能求多貪大,須力求文本的容量適度和教學目標的少而精準,所以群文的文本組元更多強調多元,語文要素可以,閱讀策略和方法也可以,是開放的。所有,這些一定要找到一種合適的方法去落實,否則,徒有其表,群文閱讀變成群文泛讀,對學生就弊大于利了。
參考文獻
①余映潮《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
②《精讀芻議》,《語文教學與研究》1986年第1-2期
③王君《聽王君講經典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