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禪學實相與謬相的論辯

      2019-09-16 01:50:42田羽
      青年文學家 2019年23期
      關(guān)鍵詞:禪學佛學

      田羽

      摘? 要:實相,原意是“佛之所悟”,翻譯于梵文,異名而來,故意義甚多。《中國大百科全書(佛教篇)》佛教術(shù)語。一切諸法的真實體相,又名諸法實相。實、謂真實不虛,相謂事物的本性或相狀,是佛教所說的絕對真理。《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原義為本體、實體、真相、本性。‘諸法實相之說,乃大乘佛教之標幟,亦即相對于小乘佛教立三法?。o常、無我、涅盤),大乘佛教用‘實相印來指稱一切諸法的真實相狀?!斗饘W大詞典》原義為本體、實體、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萬法真實不虛之體相,或真實之理法、不變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覺悟之內(nèi)容,意即本然之真實,舉凡一如、實性、實際、真性、涅盤、無為、無相等。以世俗認識之一切現(xiàn)象均為假相,唯有擺脫世俗認識才能顯示諸法常住不變之真實相狀,故稱實相。與實相對應(yīng)的就是謬相。

      關(guān)鍵詞:佛學;禪學;實相;謬相

      [中圖分類號]:B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3--02

      一、不辨實謬,世人皆盲

      盲人摸象,有曰蘿卜,有曰蒲扇,有曰柱子,有曰草繩。眾盲人所“見”皆非,真實大象絕無此四種也![1]然而,沒有蘿卜相、蒲扇相、柱子相、草繩相這四種,就可以說沒有大象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蘿卜、蒲扇、柱子、草繩此四相若皆是題中所說之謬相的話,那擁有一雙正常眼睛的人所看見的就都是實相了嗎?所謂的實相只有一個嗎?如何斷定哪一個是真正的實相,又或者憑什么說有缺陷的人之所見皆為謬相呢?我看,這些問題皆是不可斷言的吧。故又新生疑問,世界到底是什么樣的呢?我們大可以再仔細看一眼,世界不就是我們看見的這個樣子。這里來分析分析或許就不是“這個樣子了”。

      比如我們看一件事物,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它便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狀;它的顏色也隨著觀察角度的不同而變化,從某個方向看是紅色的部分,在另一角度看卻變成了棕色。如果是不同的兩個人觀察同一個物體,由于兩個人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又從同一角度觀察,再加上兩個人的視覺特性會有所不同,雖然兩個人的所見有所相似,但實際上,在兩個人的心中對該事物的認識并不會完全相同。再如果其中一個人是色盲的話,情況更會大相徑庭了。

      再比如說桌面,如果粗略地觀察,人們會說桌面是一個平面,但如果沿著桌面方向仔細觀察,又會發(fā)現(xiàn)其實它一點都不平,有些地方略高,有些地方會略低;如果用顯微鏡觀察的話,又會發(fā)現(xiàn)所謂的桌面其實是坑坑洼洼的。

      于是又有問題了,究竟什么才是物體的形狀呢?我看到的是呢,還是他看到的是呢?色盲看到的是呢,還是正常眼睛看到的是呢,還是顯微鏡看到的是?又或者,人類所見是呢,還是狗所見的是?雖然我們不知道狗嚴重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但我們確信它一定有它眼中的世界。

      如果你認為你所見的是真的,那別人也可以同樣的理由認為他們所見的是真的。即使你堅決地說世界就是你所見的樣子,你也沒有任何充分的證據(jù)來說明只有在這個角度看到的紅色是那個物體的本來顏色,而在另一角度看見的棕色不是物體的本來顏色,那那個物體到底是什么顏色呢?

      在此看來,實相和謬相似乎是不可區(qū)分的(如果有實相和謬相的話)。

      二、認識的分層

      在佛教中,除了人和動物之外,還有一般人看不見的生命形態(tài),世界在她們的眼中也會完全不同。佛教中有一個經(jīng)典的例子,就是人類眼中的水,在天人的眼中是甘露,在惡鬼眼中是濃血,在地獄眾生的眼中是銅汁,在魚的眼中是宮殿,在佛的眼中則是究竟的真相。

      這種多樣性的背后的原理,就是佛教中說的“緣起”。“緣起”揭示了一切事物的現(xiàn)象和它的本質(zhì)。

      由緣起的道理,我們很容易理解不同的生命形態(tài)所感知的世界不相同的原因。由于不同的根和識,所以對境會產(chǎn)生不同的認知結(jié)果。即使是同類生命形態(tài),它們所認知是世界,也只能說“大致相同”,而非完全相同。

      對同樣的事物,存在差別的認知,說明了我們所認識到的事物,只不過是因緣而生的一種“假相”而已。它們只是六根在對六境時,六識中產(chǎn)生的各種認知。在某些因緣作用下,會產(chǎn)生這樣的認知,在其他因緣的作用下,也可以產(chǎn)生其他的認知,這是對一切現(xiàn)象都沒有一定本質(zhì)的很好詮釋。

      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不同的生命形態(tài)具有不同的六根和六識呢?這即是佛教中所說的“業(yè)”。身、語、意的一切活動,都為業(yè),最終都反應(yīng)到心識當中,從而造成心識的差異。

      因為心識的內(nèi)容是由業(yè)來決定,所以業(yè)大致相同的眾生就成為一道。那么,如果改變能認知的“心識”,則一切都會隨之改變。大到整個世界,小到每一個具體的事物。

      連世界都是可以改變的,那實相與假相之間,是否也是可以改變的呢?那又分什么實相假相呢?什么是實相假相呢?

      三、實謬的相對論

      有些人認為,實相與謬相在哲學層面是對立的,但在運用上具有相對性。就拿視覺上的來作比喻吧。盲人是眼盲,對于世界的認識,從眼睛這一器官上來說,可謂是沒有的;對于色盲而言,他們看見的世界是有圖像形狀、顏色黑白的。那就有對比了,相對于盲人的點點光感而言,色盲眼中有圖像形狀、黑白顏色的世界就是“實相”,盲人通過光感感受到的世界就是“謬相”。但是,相對于色盲而言,擁有健康視力的人們看到的世界是立體圖像、色彩清晰的,那么,正常人看見的世界就是“實相”,色盲所見世界就是“謬相”。以此類推,看得越清楚,認識的世界越深,所見就越“實”。當然聽的、聞的、覺的等等,都是同視力處于同一個階級。

      人們用于認識世界的六種感覺對于事物的認識是通過不同的六種方法進行的,也可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認識,而我們往往是用六種感覺同時對我們的認識對象進行認識活動,這樣綜合下來確定的對事物認知就更深。也越“實”。

      其實,在以上成立的情況下,還需要一個重要前提。那就是我們所見、所感到的事物到底存不存在。為什么有這樣的一個問題呢?因為我們對世界一切的認識,歸根到底都來自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和感覺”,我們能確定的,最多是“我的眼中有了一種感覺,感覺到了一個紅色的、方形的東西;我的身體上有了一種感覺,感覺到了冷和硬;我的耳朵有了一種感覺,感覺到了一段優(yōu)美的音樂,等等”。但這些都是我們身體的各種感覺,它并不能證明感覺到的東西就一定存在。

      假如一個人在鐵路附近閉著眼睛休息,有人用錄音機放了一段火車開過來的聲音,他可能會認為一列火車開過來了,而實際上,并沒有火車;又如人們在看立體電影時,看到了很多好像很真實的東西,甚至有人會因為看到鬼怪而嚇得心臟病發(fā)作(比如《午夜驚魂》就嚇死過人),然而,這一切都是光線和聲音給人們造成的假相,實際上并不真實存在人們見到的那些東西;又如人們在夢中,夢中的一切是那么真實(如莊周夢蝶的故事中,莊周醒后任有疑問,到底是我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然而它們(夢境)也并不真實存在。

      有些耳朵有病的人,可能會產(chǎn)生幻聽;有些眼睛有病的人,可能會產(chǎn)生幻相;他們所謂看見、聽見的這些東西,在一般人看來,都是不存在的,但在以上“有些”人看來,卻是真實存在的。那到底是存在的呢?還是不存在呢?你不是“有些人”你怎么知道不存在?你不是“一般人”你怎么知道它不存在?這又說什么實相、謬相呢?

      那有沒有什么理由,使我們相信現(xiàn)在見到的東西就是存在的呢?或許,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我們只是習慣上認為這一切是真實的。并且,在生活中,誰都不愿刨根問底。

      所以最后,實相無相,實、謬之分在心,不在相、不在觀,千種觀、千種相,千種實、千種謬。我心中的世界是實是謬,皆在我。你心中的世界無實無謬,就是空。

      注釋:

      [1]出自《百喻經(jīng)》,全稱《百句譬喻經(jīng)》,是古天竺僧伽斯那撰,南朝蕭齊天竺三藏法師求那毗地譯。

      猜你喜歡
      禪學佛學
      契嵩佛學化的《中庸》詮釋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蕅益智旭對《論語》的佛學解讀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0
      王陽明在精神層面上對禪學超越境界的融會
      論朱耷繪畫風格對現(xiàn)代藝術(shù)的啟示
      淺談禪學與文人畫
      祖國(2017年9期)2017-06-15 15:55:17
      張九成對《論語》的禪學解讀
      湖湘論壇(2016年4期)2016-12-01 04:25:18
      禪學救了ipod創(chuàng)造者
      國學(2016年2期)2016-03-23 09:00:14
      淺析東晉山水文學的興起
      讀《宋明理學概述》札記
      建瓯市| 莱阳市| 吉首市| 永福县| 衡山县| 丹江口市| 白山市| 永登县| 万安县| 吉林省| 嘉峪关市| 华池县| 永福县| 高淳县| 新和县| 台安县| 汶上县| 梓潼县| 霍林郭勒市| 舟曲县| 普格县| 铜鼓县| 高安市| 丰城市| 靖宇县| 新昌县| 尉氏县| 嘉兴市| 连南| 梁河县| 姚安县| 巍山| 五家渠市| 博客| 交口县| 盘锦市| 枣强县| 西城区| 合水县| 汤原县| 威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