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騰,馮浩,蔣甜甜,張源
(1.長沙市中醫(yī)醫(yī)院 皮膚科,湖南 長沙 410199;2.湖南師范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皮膚科,湖南 長沙 410005)
近年來自體脂肪移植已廣泛用于臨床,因其移植后過高的吸收率,限制其臨床應用,如何提高脂肪移植后成活率成為了目前研究的熱點[1-2];目前臨床公認,按Coleman 離心方法[3]提純脂肪可最大限度提高其成活率,本研究進一步探究按Coleman 離心方法提純后不同層次脂肪的成活率,以便進一步指導臨床,現(xiàn)報道如下。
伊紅及蘇木精(美國Sigma 公司),CD31 抗體(英國Abcam 公司),青-鏈霉素(美國Hyclone 公司),超凈工作臺(上海索普儀器公司),熒光顯微鏡(日本Olympus 公司),恒溫水浴箱(上海躍進醫(yī)療器械廠),電子天平(德國Sartorius 公司),外科手術器械及外科手術臺(西安寶生手術器材有限公司)。
1.2.1 實驗動物 3月齡新西蘭兔12 只、雌雄不限,體重2 500~3 000 g,購自第四軍醫(yī)大學實驗動物中心。
1.2.2 模型復制及分組 復制新西蘭兔自體脂肪移植模型(12 只):獲取新西蘭兔腹股溝皮下脂肪并移植于該兔背部皮下。依次將新西蘭兔固定于手術臺,背部及腹股溝備皮、消毒、用耳緣靜脈注射戊巴比妥鈉麻醉;待麻醉生效后,將新西蘭兔腹股溝皮膚剪開,分離出腹股溝脂肪,并于超凈臺下剪碎,剔除筋膜,然后按照Coleman 離心方法[3]提純脂肪,脂肪離心后去掉上層油脂及下層細胞及筋膜殘渣,最后將剩余的脂肪組織分為上、中、下3組;每組取1 ml 脂肪組織;依次注射于兔背部皮下;待新西蘭兔蘇醒后放回飼養(yǎng)籠。
1.2.3 計算脂肪移植后成活體積 分別于脂肪移植術后3 個月麻醉處死新西蘭兔,剝離背部脂肪移植物,用排水法測量其體積。
1.2.4 HE 染色觀察脂肪移植物成活質(zhì)量 將所取脂肪移植物迅速置于10%甲醛中固定。24 h 常規(guī)脫水、浸蠟、包埋、切片,行蘇木精-伊紅染色。在10 倍鏡下觀察脂肪組織的囊泡、纖維化程度及其完整脂肪細胞。評價方法包含3 個參數(shù):脂肪組織中囊泡數(shù)目、纖維化程度、完整脂肪細胞數(shù)目;每個參數(shù)分為0~6 6 個分值:0=無、1=少量、2=比中量少、3=中量、4=比中量多、5=大量。所有組織學評價均由經(jīng)過培訓的實驗人員完成。
1.2.5 CD31 染色觀察脂肪移植物血管密度 石蠟包埋移植脂肪組織,切片機切成約5 μm 厚度的組織白片用于CD31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經(jīng)過65℃烘烤、脫蠟、水化后微波抗原修復,3%過氧化氫去內(nèi)源性過氧化物酶,一抗為鼠源Anti-CD31 抗體(1 ∶100 稀釋),于4℃孵育過夜后行DAB 染色,蘇木精復染,中性樹膠封片。在脂肪細胞周圍的間質(zhì)中,血管內(nèi)皮細胞被標記為深棕色,并構建成官腔樣結構。采用Image-Pro Plus 6 計數(shù)血管密度(條)。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17.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多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進一步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脂肪移植術后3 個月,剝離移植物,采用排水法測量各組移植物成活體積(ml)。結果顯示,下層移植物成活體積為(0.51±0.15)ml,上層移植物(0.32± 0.11)ml 和中層移植物(0.38±0.13)ml,3組間移植物 成活體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19.453,P= 0.000);下層移植物成活體積高于上層和中層(t= 3.538 和2.269,P=0.002 和0.033)。上層和中層移植 成活體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122,P= 0.589)。見圖1。
圖1 3組移植物成活體積比較
上層和中層移植物脂肪細胞形成大量囊泡并被纖維組織包裹或分隔,完整的脂肪細胞較少。采用半定量原則,結果顯示:3 層移植物囊泡得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下層移植物囊泡的得分低于上層和中層移植物體積(t=6.365 和4.895,均P=0.000);而上層和中層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3 層纖維化程度得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下層纖維化程度低于上層和中層(t= 5.357 和6.215,均P=0.000);而上層和中層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 層完整脂肪細胞數(shù)得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下層完整脂肪細胞數(shù)高于上層和中層(t=5.091 和5.195,均P= 0.000)。而上層和中層完整脂肪細胞數(shù)目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和圖2。
下層移植物新生血管密度(6.5±0.5)條,中層(3.4±0.7)條,上層(3.2±0.6)條,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126.066,P=0.000),下層移植物新生血管密度高于中層及上層(t=13.79 和11.14,均P= 0.000);上層移植物新生血管密度與中層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704,P=0.490)。見圖3。
表1 3 層脂肪移植物HE 染色成活質(zhì)量比較(n =12,分,±s)
表1 3 層脂肪移植物HE 染色成活質(zhì)量比較(n =12,分,±s)
注:?與下層比較,P <0.05。
組別 囊泡 纖維化 完整脂肪細胞上層 1.6±0.3? 2.1±0.5? 2.9±0.4?中層 1.5±0.4? 2.2±0.4? 2.8±0.4?下層 0.6±0.4 1.1±0.4 3.8±0.4 F 值 26.13 37.371 18.155 P 值 0.000 0.000 0.000
圖2 各組脂肪成活質(zhì)量比較(HE×200)
圖3 各組移植物血管密度比較(免疫組織化學×200)
自體脂肪移植手術術后早期填充效果較好,隨著時間的推移,移植后脂肪組織逐漸被吸收,導致填充體積及質(zhì)量減少,影響術后效果,嚴重妨礙自體脂肪移植進一步臨床應用,曾一度被傳統(tǒng)的生物填充材料所取代[4-5]。隨著脂肪抽吸術及Coleman 技術的興起[6],自體脂肪移植成活率及脂肪組織成活質(zhì)量較以前均有明顯改善。目前整形外科醫(yī)師按Coleman 技術離心提純脂肪后就直接用于脂肪移植,并未對Coleman 方法提純后的進一步量化;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進一步探究Coleman 方法離心后的不同層次的脂肪移植后成活情況,更好地指導臨床。
本研究發(fā)現(xiàn),Coleman 方法離心后的下層的脂肪移植后成活體積、成活質(zhì)量及新生血管密度均高于中、上層。其原因可能為以下幾點:①離心后由于離心力的影響造成干細胞分布不同,既往研究已經(jīng)表明脂肪干細胞能夠分泌多種生長因子促進血管化,提高移植物成活率[7-9]。本研究結果與既往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0-11],脂肪干細胞多的下層,其成活的體積,血管密度均優(yōu)于中、上層;②由于離心力的影響,體積較大較重脂肪細胞可能位于上層,HE 染色結果發(fā)現(xiàn)上層脂肪組織中形成大量的囊泡。
雖然脂肪干細胞能夠提高脂肪移植的成活質(zhì)量,但是許多缺點制約其臨床應用。首先:脂肪干細胞的獲取及提純過程都是在實驗室完成,其過程復雜,容易形成污染;其次,脂肪干細胞回輸過程中安全性還需進一步探究;本研究結果說明如果單純移植Coleman 方法提純的下層脂肪組織能夠提高脂肪移植成活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