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基礎教育閱讀理論基礎

      2019-09-17 06:23段雙全
      語文建設 2019年8期
      關鍵詞:文學批評語言學理論

      段雙全

      基礎教育中的閱讀是社會閱讀的奠基工程,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教育和文化傳承工作,無疑更應重視理論指導。但令人失望得很,在知網搜索關鍵詞“中小學閱讀理論”,文獻量為零。搜索“閱讀理論”,從近五年看,英語閱讀理論文章較多,漢語閱讀理論文章鮮見;查閱高校多本“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書籍,其中的閱讀理論也寥寥;參閱“閱讀學”或“解讀學”著述,談的倒是閱讀理論,但大多是從西方文論來談,只有蔣成璃的《語文課讀解學》是從中西文論的對比角度來論述的??上У氖?,好的閱讀學著作并不為大多數(shù)語文工作者所知,也不可能在中小學得到很好的應用和推廣。因此,探究基礎教育閱讀理論基礎,讓閱讀教學建立在理論指導基礎上,是語文教研者刻不容緩的任務。本文試對基礎教育閱讀理論基礎進行一番歸納。

      一、語言學:指導文本形式解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的文本概念已經從單篇文本升級為“語文學習任務群”概念,其中包括單篇、群文和整本書閱讀。預計即將重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會有這種文本概念取向。但實際上,無論是單篇、群文,還是整本書閱讀,都離不開語言形式方面的學習。既然語言形式是中西文本解讀必不可少的本體性內容,那么就存在一個理論指導的問題。概言之,中西文本的語言形式解讀都需要語言學理論的指導。

      1.西方的語言學理論

      語言學是一種以語言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語言要素問的相互關系以揭示語言本質和規(guī)律的學科。西方語言學形成較早,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出現(xiàn)了“語言是自然發(fā)生還是約定俗成”和“語法結構是否規(guī)則”的爭論,逐步形成了傳統(tǒng)語言學、歷史比較語言學、現(xiàn)代語言學和當代語言學的發(fā)展體系。

      從不同視角看西方語言學,有不同的分類,比如共時語言學、歷時語言學、普通語言學、應用語言學和歷史比較語言學等。在西方現(xiàn)當代語言學中,有三種語言學說影響最為深遠,即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和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

      西方語言學不僅能指導西方的語言實踐,也能指導漢語的語言實踐。例如,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的“橫組合縱聚合說”,其中,“橫組合(句段關系)”對解釋同一類型的句式,“縱聚合(聯(lián)想關系)”對解釋同一種詞性的詞語,“縱橫組合”對語段、篇章等語言場的構成,均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如同劉勰的“字句章篇說”一樣令人信服。此外,喬姆斯基以“句法”為中心的“轉換生成語法”對漢語各種句式的分析,韓禮德以“語篇”為中心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對漢語語篇的分析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2.我國的語言學理論

      漢語內涵包括古今漢語語音、文字、詞匯、修辭和語法等內容。古今漢語研究就是研究漢語形式本體本身,一般不涉及它們所表達的意義。在文本解讀時,經過現(xiàn)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指導,可以分析文本中的字詞句、表達方式、表現(xiàn)技巧和體裁風格。例如,經音韻指導,可以確定字詞句讀音和語氣語調;經字法(“六書”)指導,可以確定字的音形義,體會造字的奧妙;經句法指導,可以判斷句型和句式,體會常式句和變式句、主動句和被動句等不同句式的表達效果;經表達方式指導,不僅可以明確文本各處表達方式的不同,還可以知道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會影響到文本的表現(xiàn)技巧和體裁風格,等等。

      我國的語言學理論,在古代散見于古代文論中;在近現(xiàn)代,依托西方語言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理論,如中國特色的語音學、詞源學、詞典學、語法學、語用學以及它們的綜合“語言學概論”等。

      古代文論中的語言學理論有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語言結構理論和文本結構理論等。文字學中除“六書說”外,還有“音形義說”;音韻學講的是寫詩作賦時的用韻規(guī)律,如周頤和沈約的“四聲八病說”等;訓詁學是解釋古書詞義的學科,有形訓、義訓和音訓等說法;語言結構理論,如劉勰《文心雕龍-章句》中的“古人之立言,因字而成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即“字句章篇說”;文本結構理論,如王弼《周易略例-明象》中的“言象意說”等。我國這些古代語言學理論,可以直接用來指導基礎教育中的古文和現(xiàn)代文語言形式解讀實踐。

      二、闡釋學:指導文本主體意義解讀

      文本闡釋或解讀,離不開作者、文本和讀者這三個主體:作者是創(chuàng)造主體,文本是意蘊聚集主體,讀者是意義選擇主體。其中,文本是作者和讀者聚焦的中心,因為無論是閱讀還是創(chuàng)作,文本都是對象和本體,都是主客體互動的憑借物或創(chuàng)造物。童慶炳說:“而作品,作為顯示客觀世界的‘鏡和表現(xiàn)主觀世界的‘燈,作為作者的創(chuàng)造對象和讀者的閱讀對象,是使上述一切環(huán)節(jié)成為可能的中介?!标P于文本的重要性,宣揚讀者中心的接受美學代表人物伊塞爾也不否認,他說:“文本的規(guī)定性也嚴格制約著接受活動,以使其不至于脫離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的結構,而對文本的意義作隨意的理解和解釋。”這些言論表明,文本闡釋是以文本本體為依托而進行的多主體解讀,其目的是解讀出作者原意、文本意義和讀者意義。而指導文本多主體解讀的理論,除了語言學以外,次推闡釋學。

      1.西方的闡釋學

      一般認為,西方具有成體系的、理論化的闡釋學。所謂成體系的、理論化的闡釋學是說西方闡釋學有悠久的闡釋歷史,有代表人物,有理論基礎和實踐方式。西方闡釋學包括古典闡釋學、現(xiàn)代闡釋學和后現(xiàn)代闡釋學。

      (1)古典闡釋學——指導作者原意解讀

      古典闡釋學分兩個時期,前期指古希臘時期、歐洲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闡釋學,后期指19世紀德國哲學家施萊爾馬赫和狄爾泰的認識論及方法論的闡釋學。

      前期古典闡釋學,主要是對古希臘奧林匹亞山上眾神的旨意、古希臘“圣賢”經典的意義、歐洲中世紀宗教經典《圣經》的意義等進行闡釋。這幾個時期的闡釋學非常講究經典解讀的方法,如用“產婆術”來解釋和界定經典等,所以它本質上是一種方法論的闡釋學。這種闡釋學十分強調“神的旨意”“上帝的旨意”和“圣賢原意”。例如,古希臘闡釋學解釋主神宙斯的旨意,并且由其子信使神赫爾默斯(hermes)來向大眾傳達與闡釋這個旨意。闡釋學(hermeneutics)之名從赫爾默斯(hermes)而來,也凸顯了古典闡釋學遵從“神的旨意”(作者原意)的傳統(tǒng)。對中世紀的闡釋學,方漢文曾說:“基督教闡釋學的宗旨是對神的精神的闡釋,而不是對真理的追尋?!蔽乃噺团d時期,這種重視“原意”的傳統(tǒng)發(fā)展到對整個古代文化典籍的闡釋。

      后期古典闡釋學,是由19世紀德國哲學家施萊爾馬赫和生命哲學家狄爾泰創(chuàng)建的。他們感受到了只重視“前見”(作者原意)和“立場”(社會學立場)的局限,認識到經典解讀不僅要重視作者原意,還要重視讀者對文本的自主解讀,因此將古典闡釋學發(fā)展成了“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闡釋學。也就是說,這時的闡釋學既沒有丟掉重視作者原意的傳統(tǒng),又開始重視讀者對文本意義的解讀。例如,施萊爾馬赫的名言“哪里有誤解,哪里就有闡釋學”,就是對前者的強調。但這時的闡釋學并沒有區(qū)分文本“本體”和“主體”等概念,因此,它只能算作是古典闡釋學和現(xiàn)代闡釋學的一個分水嶺,為本體論的現(xiàn)代闡釋學打下了一定基礎。

      總之,西方古典闡釋學是一門研究文本意義理解和解釋的學問,以復歸作者原意為旨歸,但它后期也開始從“主觀闡釋是一種偏見”的偏見中走出,開始重視讀者意見。

      (2)西方現(xiàn)代闡釋學——指導文本意義解讀

      20世紀50年代,受形式主義、結構主義等文學思潮和現(xiàn)象學、存在主義等哲學思潮的影響,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創(chuàng)立了哲學闡釋學,也即將重視作者和典籍原意的古典闡釋學發(fā)展成為重視文本和讀者意義的現(xiàn)代哲學闡釋學。在現(xiàn)代闡釋學視野下,“讀者意義”尤其被重視,伽達默爾曾言,“解釋只是添加意義而并非尋找意義”,就是強調要“添加”讀者意義的意思。但他們也強調讀者意義的獲得不是“想當然”解構而來的,乃是通過讀者與文本的平等對話交流而來的。也就是說,西方現(xiàn)代闡釋學的貢獻在于擺脫了傳統(tǒng)闡釋學僅僅作為社會學批評的“工具與方法”的意義,而成就了現(xiàn)代闡釋學關注文本、重視讀者主觀闡釋的新意義,甚至使現(xiàn)代闡釋學成為不同文化、不同語言差異的人們之間通過與文本對話而進行交流的一種“生命存在方式”。

      現(xiàn)代闡釋學在指導文本解讀時,有“前結構”“召喚結構”“視界融合”和“效果歷史”等術語。“前結構”指解讀文本需要知識基礎,“召喚結構”指解讀文本需要填補空白,“視界融合”說明解讀文本需要讀者與作者、與文本進行多重對話,才能形成“效果歷史”??梢?,現(xiàn)代闡釋學實際上是一種主張全面解讀作者原意、文本意義和讀者意義的闡釋學,但以解讀“文本意義”為主。

      (3)后現(xiàn)代闡釋學——指導讀者意義解讀

      后現(xiàn)代主義是一種發(fā)生于歐美20世紀60年代,在70、80年代流行的文藝、文化和哲學思潮。代表人物有美國的理查德-羅蒂、法國的雅克·德里達等。后現(xiàn)代主義的哲學基礎是哲學解釋學、后結構主義、解構主義、新實用主義等。在思想上,它對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本質主義、基礎主義、形而上學的在場、邏各斯中心主義等進行批判與解構;在藝術上,它反叛現(xiàn)代主義文學藝術的“陌生化”“精致化”,主張平民化、通俗化和娛樂性。它宣揚認識對象的所謂不可通約性、不確定性、易逝性、碎片性、零散化。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特點是,內容和形式都強調世俗化、個性化、娛樂性,消解了古典主義的優(yōu)雅、浪漫主義的激情、現(xiàn)實主義的客觀、現(xiàn)代主義的深度,使文學成為“拼盤雜燴”,藝術變成非藝術。

      后現(xiàn)代闡釋學是一種反傳統(tǒng)思想也反現(xiàn)代藝術的闡釋學,特別強調讀者意義的表達。它既反對“本質”“基礎”“形而上學”“邏各斯”等思想傳統(tǒng),又反對“隱喻”“悖論”“反語”等現(xiàn)代藝術手法;它造成了所有在場和不在場的“能指”“所指”的模糊與變異,因此是一種顛覆性的闡釋學。例如,后現(xiàn)代主義者利奧塔對哈貝馬斯的重整體性和思辨性的德國式闡釋所進行的顛覆性批評,就是一種典型的后現(xiàn)代批評。新課改過程中,“武松打虎違犯‘動物保護法”“‘《竇娥冤》中的‘三樁誓愿違背物理和氣候科學”等言論也是一種后現(xiàn)代的批評,從“后現(xiàn)代視角”應該被允許。

      后現(xiàn)代闡釋學的闡釋不局限于文學,而是適用于所有文本,甚至是非文字文本。它采取的批評方法也極具特色,例如,解構批評術語有異延、播撒、增補、刪除下書寫、蹤跡等。

      2.中國的闡釋理論

      雖然我國自古就有對“三墳五典”的闡釋,闡釋歷史比西方更加悠久,但在是否有闡釋學的問題上存在爭論。一種觀點認為我國有自己的闡釋學,另一種觀點認為我國闡釋學研究“并不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因為它并無自己的問題意識和學理依據”。筆者比較認同中國有自己的闡釋學,因為雖然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用西方闡釋學研究闡釋,但我國“經典注釋”傳統(tǒng)悠久,成果豐碩,一定會建立起“中國特色的闡釋學”,并“成為更先進的闡釋學”。我國闡釋學雖沒有西方闡釋學那么成熟,但也有自己的闡釋內容、理論、規(guī)則和方法。

      (1)闡釋內容

      先秦主要是對諸子百家經典的闡釋,如對《詩經》《道德經》等的闡釋;兩漢是對儒家經典的闡釋,分古文學家和今文學家的闡釋;魏晉是對《易》“老莊”的闡釋,如王弼《周易注》,郭象《莊子注》;隋唐后是對“經史子集”的闡釋,兼及語言、哲學、宗教、歷史、文學等多方面,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以及金圣嘆評《水滸傳》和脂硯齋評《紅樓夢》等。

      (2)闡釋理論、原則和方法

      我國闡釋理論首推“形神論”。形神論本為研究“身”“心”關系,也即物質和意識關系的哲學理論,后發(fā)展為研究生理和心理關系的醫(yī)學理論,最后才發(fā)展為研究內容和形式關系的文藝理論。就文論言,這里的“形”指“言和象”,“神”指“志和情”。因此,形神論給基礎教育文本闡釋的啟示是:既要闡釋內容,又要闡釋形式。我國闡釋理論次推“結構說”,如王弼的“言象意”說,劉勰的“披文人情”說。王劉二人實際上指明了文本闡釋的結構順序是:言一象一意(志)一情。

      我國的文本闡釋原則有兩種傾向性,一是“我注六經”式闡釋,二是“六經注我”式闡釋。闡釋方法有“傳”“記”“說”“解”“注”“箋”“疏”“點”“評”等,且在闡釋時還要用到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考據學、版本學、目錄學等知識。

      (3)我國的文本闡釋述評

      自先秦到明清,我國的經典闡釋雖有重“法先王”“考據”和“我注六經”的傳統(tǒng),但實際上是用漢儒“我注六經”“六經注我”這兩條腿走路。前者強調要闡釋經典或作者的原意,后者強調經典的讀者意義。和西方闡釋學一樣,我國闡釋學也強調文本作者原意、文本意義和讀者意義的解讀。

      例如,從先秦看,孟子說過“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墨子也言“非禹之道也,不足為墨”,這些強調的是“我注六經”;而法家韓非子也有“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主張,這是強調“六經注我”。魏晉南北朝是個動蕩時代,也是一個思想自由的時代,因此多“六經注我”。隋唐以后,隨著封建國家的逐步發(fā)展與繁榮,封建鉗制也有所增強,因此,對“經史子集”的研究呈現(xiàn)出“我注六經”占優(yōu)但“六經注我”也不時露頭的態(tài)勢,如程朱理學力主“我注六經”,而陸王心學力主“六經注我”,等等。

      總之,中西闡釋學對基礎教育閱讀的啟示是:文本閱讀,只有作者和經典原意、文本蘊含意義、文本讀者意義都受到重視,才能形成真正的多主體解讀。

      三、文學批評:指導文本多元意義解讀

      指導文本解讀的理論,除了語言學、闡釋學,還有文學批評理論。文學批評理論得名于西方,但在我國古代文論或典籍中也散見。按最簡明的分類,文學批評可分為“立足語言的文學批評和立足學科的文學批評”兩種。文學批評理論能指導文本的多視角解讀,也即多元解讀。

      1.西方的文學批評理論

      (1)西方立足語言的文學批評

      在西方文學批評視域中,語言批評包括文體批評和文本批評。它們都是側重語言文字與結構的批評,或日形式批評理論,均不排斥語言、結構及其意義分析。文體批評西方自古就有,但在20世紀初的哲學語言學轉向中逐步發(fā)展成為現(xiàn)代文體批評。文本批評是西方20世紀形式主義批評的統(tǒng)稱,包括俄國形式主義、歐美新批評、法國結構主義批評。這兩種語言批評的差別為:文體批評意在揭示文本的語言風格和文體特征,文本批評重在揭示語言的獨特形式與結構。但它們有許多共同之處,即都很重視語言、語言技巧及其意蘊分析。例如,文體批評是通過“語音、詞匯、句法、篇章、語域、書寫及其變異分析”來證實文本的語言風格和特征的,而文本批評的基本方法是“文本細讀”、結構分析和陌生化分析。這些分析不僅涉及形式,也涉及內含,遵循了由表及里的從語言層到表象層再到意蘊層的分析規(guī)律?;A教育中的語言批評,也需要加強文體批評和文本批評,比如,概括不同文本的體裁風格特點,加強文本的“細讀”等。文體批評和文本批評,體現(xiàn)的是文學教育的語言工具性和文本本體性。

      (2)西方立足學科的文學批評

      除語言批評以外,西方其他學科的文學批評,按人文社科、自然科學和心理科學的順序,大致有如下流派:社會歷史批評,生態(tài)批評,印象批評和心理批評等。社會歷史批評是一種概括性很強的批評,哲學、宗教、政治、道德、法律、教育、經濟、軍事等批評都可包含其內;生態(tài)批評是一種以生態(tài)學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文學中的自然現(xiàn)象的批評,屬于立足自然科學的批評;印象批評是一種依據審美直覺,關注文學藝術審美特征,強調主觀印象和瞬間感受的批評;心理批評是一種運用弗洛伊德和榮格等心理學家的理論、方法,對文學中的心理現(xiàn)象進行研究和評述的批評。印象批評和心理批評都與人類心理直接相關,都可算作立足心理科學的批評。這些學科領域的批評,其本質都是要從各學科領域的文化現(xiàn)象看到其學科領域的文化本質,因此,它們可統(tǒng)稱為文化批評。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學科視角,然后進行有序而深入的多學科文化解讀。以魯迅作品為例,《風箏》可讀解出“要反對封建壓制教育,提倡根據兒童天性進行教育”的教育意義;《祝?!房勺x解出“祥林嫂的勞動所得完全被她婆婆、四叔四嬸、大伯和廟祝等完全榨干”的經濟意義,等等。

      2.我國的文學批評理論

      (1)我國古代立足語言的文學批評

      我國古代立足語言的文學批評,主要涉及語言、結構、體裁及其表現(xiàn)功能等方面。古代文論中有對語言的模糊性、精確性、技巧性以及文體特征等的論述??鬃诱Z“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及莊子言論“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等,談的都是語言的模糊性。相反,《論語-衛(wèi)靈公》中的“辭達而已”,西晉歐陽建“言盡意論”等,說的都是語言的精確性。此外,古人還非常重視語言技巧和文體風格。例如,“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情欲信,辭欲巧”談的就是語言技巧的重要性;陸機《文賦》中的“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鐘嶸《詩品》中的“譬猶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塵沙”等語,論及的就是文體風格。

      (2)我國古代立足學科的文學批評

      我國古代的文學批評也涉及其他學科,多是人文社科領域的社會歷史批評和倫理道德批評。例如,《孟子-萬章》中的“知人論世”就是提倡社會歷史批評,《詩大序》中的“止乎禮義”就是主張倫理道德批判。當然,古代也有從科學視角進行文學批評的,例如,解讀杜甫的詩句“朱門酒肉臭”,把其中的“酒”解釋為“發(fā)酵酒”,而不是“白酒”,就是一種科學解讀。此外,古代還有一種牽強附會、構陷于人的“文字獄式”批評,如蘇軾“烏臺詩案”中的批評,這種批評也可算作一種政治或倫理道德批判,是一種“反法治”和“反道德”的批評,應該被正人君子所不齒。

      (3)我國現(xiàn)當代的文學批評

      自清朝末年“西學東漸”后,我國的文本闡釋就開始受到西方文學批評理論的影響,形成了老人用“舊法”(古代文論)闡釋、新人用“新法”(西方文學批評)闡釋的態(tài)勢。例如,蔡元培擔綱的北大的“舊派”和“新派”之爭,就是因為他們的闡釋觀念和方法不同。此后,民國時期也基本是舊法與新法并行的態(tài)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直到改革開放前的當代文學批評,基本摒棄了西方的文學批評,而采用的是“知人論世”或蘇聯(lián)的社會學批評傳統(tǒng),也即主要進行社會歷史批評和倫理道德批評。這種批評方式反映到語文教育上,就是多作政治批評和階級批評。例如,把柳宗元《黔之驢》中的“老虎”解讀為“蔣介石反動派和美帝國主義”,把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我”解讀為“國民革命者”,等等。改革開放后,因為中西文學批評觀念的融合和發(fā)展,特別是讀者批評和解構批評的盛行,“讀者意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一些解讀雖跟傳統(tǒng)的作者中心和文本中心的解讀相比有些另類,但從“讀者中心”也即讀者的個性閱讀體驗看還是可以包容的。真正的多元解讀應該包括所有學科、所有視角的解讀,也包括整體的、局部的解讀。只是在解讀評價時,有“結構多元和學科多元”的界,有“真善美和假丑惡”的度,能實事求是地進行評價就可以了。

      猜你喜歡
      文學批評語言學理論
      “文學批評的理論化與歷史化”筆談
      英國文學批評的歷史軌跡探索
      想象一部另類文學批評史
      語言學研究的多元化趨勢分析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論的高一氧化還原反應教學
      “理論”與“實踐”
      多項式理論在矩陣求逆中的應用
      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書訊《百年中國語言學思想史》出版
      The Influence of Memetics for Language Spread
      焦作市| 左贡县| 济源市| 内乡县| 汾阳市| 嵩明县| 镇原县| 炉霍县| 柯坪县| 河津市| 乌拉特后旗| 旌德县| 上高县| 墨江| 乌兰浩特市| 高唐县| 沙雅县| 嘉祥县| 始兴县| 长丰县| 宁远县| 永新县| 松潘县| 娄底市| 修文县| 池州市| 中卫市| 银川市| 汨罗市| 安庆市| 新和县| 富民县| 庆城县| 常州市| 漯河市| 阳新县| 平舆县| 万荣县| 平罗县| 林口县| 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