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仕學
摘 要 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組織實施微探究教學,本文就“作者簡介”這一微問題的探究實施做簡單的例談,以期各位方家指導。
關鍵詞 初中語文;微探究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15-0182-01
語文微探究教學,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從微視覺入手,通過選擇切入點小、提煉精當、質量品位高等“微小”“精微”“微妙”的微任務,以可挖的探索研究或探尋追究為特征,以期達成課堂教學的更優(yōu)化、效能化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
一、微發(fā)現——“作者簡介”常規(guī)節(jié)點例舉
教學設計一:《一片槐樹葉》
(一)談話、追憶,導入課題
PPT展示:(課題及作者)一片槐樹葉紀弦(一)談話、追憶,導入課題。
師:同學們,我們先來做一次追憶,在我們的記憶中,有沒有過看到某種事物就會激起我們內心的某種情感的時候?
生:……
師:(小結,切題。)哦!看來,這樣的經歷,這樣的感受,在我們的生活中,在同學們的記憶里,還比比皆是呢!這好像是人生必經的情感驛站!你看,就連著名作家、詩人紀弦也有過這樣的情感經歷。那么,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一片槐樹葉》,去感受詩人藏在槐樹葉里的那份濃濃的情懷!
PPT展示:(課題及作者)一片槐樹葉紀弦
出示幻燈片——紀弦,祖籍陜西,原名路逾。1934年創(chuàng)辦《火山》詩刊。1936年東渡日本,回國后與戴望舒等創(chuàng)辦《新詩》月刊。1948年赴臺灣一直到退休。1976年移居美國。他是現代派詩歌的倡導者。詩風明快,善嘲諷。他的詩極有韻味,且注重創(chuàng)新,是臺灣詩壇的一面旗幟。被譽為‘詩壇上的常青樹。
閱讀教學會在“出示課題”之后設置“作者簡介”這一節(jié)。而從未考慮這樣的“作者簡介”對閱讀賞析是否有幫助,甚至還成了一種模式。而且“作者簡介”的內容就只是從資料上全部移栽,從不考慮適不適合自己的土壤。筆者曾聽過一些閱讀教學課,大多數的教師都如上案例這樣樣設置,也如此教學。
二、微探究——閱讀教學是否就必須“作者簡介”
那些學生從小就知道的,耳熟能詳的大作家,比如魯迅、李白、杜甫等,那就不用介紹了,所謂的學生知道的不教。另外,在說明類、議論類文章中,“作者簡介”對閱讀根本無益,那也用不著介紹。
所以,閱讀教學中是否進行“作者簡介”,教師預設是要知人論世,對閱讀有益的,就要“作者簡介”,對閱讀無益的,就沒有必要“作者簡介”。同時,“作者簡介”不能照搬資料,要根據閱讀的需要進行整合,有用的才是有價值的。
三、微實踐——為整合過的“作者簡介”
我們下來看一下經過整合后的“教學設計一”:
(一)談話、追憶,導入課題。
(二)朗讀、感知,了解大意。
(三)品味、理解,體會情感。
1.品味、理解
師:果然是集體的力量大!同學們的激情朗讀,仿佛這片槐樹葉就在我們眼前,那么,作者筆下的槐樹葉是一片什么樣的槐樹葉?為什么是這樣的一片槐樹葉?請大家結合具體的詩句,說說你的理解。(PPT:我理解“這是一片的槐樹葉,因為?!保?/p>
生:(思考、理解)……
2.表達理解
師:(引導學生按PPT上的句式說話。)
生:(按句式說話,表達自己對作者筆下這片槐樹葉的理解)……
師:(如果學生解讀有障礙,則適時點撥引導,補充背景及未知經驗。)
詩人1948年去臺灣,1954年寫這首詩。此時,詩人已遠離大陸故土六年了,六年里,詩人一次也沒有回過故鄉(xiāng)。因此,這片從古老的詩集里偶然翻撿到的來自故土的槐樹葉,在詩人筆下就有了更豐富的情感內涵。請同學們繼續(xù)說你的理解!
生:……
由以上教學設計,我們能夠看出,“作者簡介”已經設計到了教學過程的第三環(huán)節(jié)的“表達理解”之后,這個設計是多么巧妙,當教師出示問題——我理解“這是一片的槐樹葉,因為”之后才進行“作者簡介”,而且是經過整合的“作者簡介”,這對于學生去說說理解,將有多大的幫助啊。這樣的設計,學生就會有了思考,有了體驗,同時還有了表達,而最初的設計,說白了,就只是死教知識而已。
四、微結論——在閱讀教學的需要節(jié)點上“作者簡介”
閱讀教學中的“作者簡介”這個環(huán)節(jié)要不要進行,怎樣進行?教師要根據文本特點,學生的認知水平與閱讀教學的目標去確定,不能千篇一律。要進行“作者簡介”,也要在閱讀的需要點上進行,不能千課一面地進行“作者簡介”。只有這樣,閱讀教學才能更加有效。
以上案例,我們不難看出,初中語文微探究教學,追求的是開放、高效的教學效果,其中“微”是屬于微觀層面的,雖然目標指向于“小”,但這個“是”以小見大,“小”在能牽一發(fā)動全身,能窺一斑而見全貌。只要我們的語文教師們,善于在教學中捕捉微問題,并進行有效的微探究與微實踐,收到的效果就不一定會是“微”了。
參考文獻:
[1]馮為民.高中語文微探究論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