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堂
開短會、講短話,是我們黨一貫倡導的優(yōu)良作風。毛澤東同志早就說過:“講話、演說、寫文章和寫決議案,都應當簡明扼要。會議也不要開得太長。”中共中央辦公廳最近印發(fā)的《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強調,要少開會、開短會、開管用的會,要提高會議實效,不搞照本宣科,不搞泛泛表態(tài),不刻意搞傳達不過夜,堅決防止同一事項議而不決、反復開會。對領導干部而言,開短會、講短話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素質、能力和水平,更是黨性、作風和境界。
大道至簡。越是短話,往往越是凝結著深刻的思想和哲理。道家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只有5000余字,卻成為人們千古傳誦的傳世之作。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當選國家主席時發(fā)表的講話,全文不到3000字,用時22分鐘,贏得了10余次熱烈的掌聲。1948年,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牛津大學作了一次關于“成功秘訣”的演講。當時,會場上人山人海,世界各大媒體都到了。只見丘吉爾走上講臺,兩眼注視著觀眾,用手勢止住大家雷鳴般的掌聲,說:“我的成功秘訣有三個:第一是,決不放棄;第二是,決不、決不放棄;第三是,決不、決不、決不放棄!我的演講結束了!”說完,走下了臺。沉寂了一分鐘后,會場突然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與丘吉爾的這場精彩演講相似的是,1967年6月,林語堂在臺北某學院的演講。當時,安排在林語堂前面的幾位頗有身份的演講者,似乎為了炫耀和賣弄自己的口才,演講內容冗長乏味,輪到林語堂發(fā)言,他快步走上講臺,說道:“紳士的演說應該像女人穿的迷你裙,越短越好?!闭f完退下臺去。此話一出口,大家先是一愣,幾秒鐘后,會場上“嘩”地響起了掌聲。林語堂不愧是語言大師,信手拈來的一個比喻,詼諧中不乏哲理,夸張中溢滿情趣,貼切、形象而又生動,既婉轉批評了冗長的演講習氣,更給莘莘學子留下了深刻印象。美國耶魯大學舉行300周年校慶,校長致辭僅用了一分鐘,一座曾經(jīng)培養(yǎng)了包括5位美國總統(tǒng)在內的歷史名校,其功績都能夠濃縮在一分鐘的講話中,足見再復雜的工作,再重要的會議,都可以簡些、短些、精煉些,并達到預期效果。
“話語的背后是思想、是‘道’?!?開短會、講短話,就是要善于把復雜問題簡單化,努力提高會議實效和語言的思想含量、哲理強度。作為領導干部,真要講短話,并把短話講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關鍵是要勤于學習、思考,勤于總結、歸納,勤于積累、創(chuàng)新,不斷提高鉤玄提要的概括力和見微知著的洞察力,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善于在思考辨析中把握規(guī)律。這樣,講起話來才能簡短精練、要言不煩。事實上,許多國際一流的大師,他們畢生研究的結論,往往不過是一些極為簡單的道理。這些簡單的道理表達起來不過寥寥數(shù)語,但卻字字珠璣、句句經(jīng)典、終身受用。
當然,開短會、講短話,并不是機械地限制時間,而是要從實際出發(fā),內容決定形式,宜短則短,宜長則長;“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開會、講話也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