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摘 要: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我們一直將教材中的課文視為教學的中心,教師也成為了知識的解讀者和傳播者,這就容易使得語文知識局限在機械的記憶和積累上,能力的鑄造便無從談起,同時對學生的自主性也有了較大的限制,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學生根本沒有任何選擇和調控的權利。本文提出要基于文本內容,滲透識字方法;基于語言特色,滲透閱讀方法;基于文本內容,滲透寫作方法,為學生核心能力地發(fā)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識字方法;語文學習;文本內容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19)08B-0064-02
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我們一直將教材中的課文視為教學的中心,教師也成為了知識的解讀者和傳播者,這就容易使得語文知識局限在機械的記憶和積累上,學生能力的鑄造便無從談起,同時對學生的自主性也有了較大的限制,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學生根本沒有任何選擇和調控的權利。隨著語文課程評價方式的改革,將課內外知識積累和語文能力綜合性運用作為考查的重點內容。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應該努力朝著方法滲透、能力鑄造的維度轉變,為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發(fā)展奠基。
一、基于文本內容,滲透識字方法
很多教師誤認為進入中高年級之后,識字已經成為了學生自己的事情,甚至還認為在高年級課堂進行識字教學是貽笑大方的事情。事實上,漢字博大精深,小學階段的識字學習僅僅才是冰山一角。我們要打破傳統(tǒng)教學中講解意思、機械抄寫、重復訂正的錯誤思維,設定“會讀會寫會理解”的基本目標,讓學生在生字詞教學中記得多、記得牢、用得好。
(一)強化聯(lián)系,豐富生字量
中國漢字在構建的部件、字形和字理上都有著規(guī)律可循,其中偏旁部首就是最值得關注的核心特點。教師可以緊扣生字的部首,通過加加、減減、換換的方式,衍生出一批與所要教學的較為相近或者相關的生字,然后再組織學生進行集中性認讀、組詞與理解,從而以最少的時間學習最多的漢字。
如,教學《理想的風箏》中“箏”字時,教師先讓學生從形聲字的構字規(guī)律入手,對這個字的音形義進行理解和識記,隨后鼓勵學生運用發(fā)散性思維思考:將部首換去,可以羅列出哪些形近字,比如錚、掙、睜……教師組織學生嘗試運用這些漢字組詞、造句,從而在教學“箏”字時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高年級的識字教學與低年級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我們不能將所要學習的生字當作是教學的唯一內容,而要將其視為批量識字的中心點,搭建由一個到一類的識字圈,在強化漢字聯(lián)系的基礎上豐富他們的基本性漢字量。
(二)對比辨析,理解生字意
機械識記不是生字教學的最終目標,能夠為學生所了解掌握,并靈活地加以運用,才是寫作最根本性的任務。這就需要教師要能夠準確理解詞語的大意,在第一和第二兩個學段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查閱工具書、結合語境、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法,對比辨析就應該成為高年級理解字詞大意的重要方法。
如《理想的風箏》一文中,“每個學生手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澀的感情”,其中“酸澀”一詞的精妙就可以與近義詞“苦澀”進行聯(lián)系,教師運用對比策略引導學生意識到“苦澀”更加側重于苦的滋味,多用于諸如咖啡、茶等具體事物;而“酸澀”更多側重于酸的體驗,多指人的內在心情。
二、基于語言特色,滲透閱讀方法
(一)基于文體,在理解內容中學習知識
每一種文體都有著基本的脈絡與結構,也蘊藏著豐富的文體知識。閱讀教學既需要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掌握這些基本的問題知識,同時也需要借助于這些文體知識,強化對文本內容的感知與理解,讓學生在有的放矢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
比如這篇《理想的風箏》屬于典型的回憶性記敘文,教師在學生整體性把握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可以將作者回憶的內容分為前、中、后三個不同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性結構進行深入而清晰的感知,劃分文本的語段結構和基本大意也就一目了然了。同時,這篇回憶性記敘文還以描寫人物為主,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在整體性理清文本結構的基礎上,了解人物包含了哪些方面,再讓學生在文本中探尋專門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和動作的語句,并緊扣這些語句,深入感知人物的內在特點。
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就不再是一個機械而純粹的知識傳遞者,更多的是方法滲透者,也是促進學生語文核心能力發(fā)展的促進者和指導者。
(二)賞析語句,在讀懂課文中洞察深刻意蘊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tǒng)一的課程。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價值、文化內涵和教育價值。這就需要在學生整體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能夠深刻領悟文本內在意蘊,需要引導學生從基礎性的語句入手,特別是文本中的重點性語句,需要在感知其基本大意的基礎上,深入開掘言外之意、弦外之意。
比如,《理想的風箏》中有這樣一句話:柳枝染上了嫩綠,……連翹花舉起金黃的小喇叭吹奏著生命之歌。如果僅僅是從寫景的角度審視,這一段話并沒有太多的深文大義,學生可以借此感知春天景色的勃發(fā)生機。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段描寫景色環(huán)境的語句置放在整篇文本中,深入探究這段景色描寫的語段,再將整篇課文的故事以及人物的特點進行有機整合,將寫景類文本所蘊藏的豐富意蘊開掘出來,揣摩作者意欲展現(xiàn)的文本內容。
我國一直以來就有“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古訓。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并沒有將其視為一段純粹寫景的文本,而是將環(huán)境描寫的語言與整篇課文進行聯(lián)系,感受景物描寫時所起到的鋪墊和襯托作用。
三、基于文本內容,滲透寫作方法
(一)整體著眼,學習布局之藝術
唐代著名散文大家韓愈說過:“文章工之,必從整體著眼,從細節(jié)著手?!边M入高年級之后,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選材和整體布局的獨到藝術。比起很多教師要求學生機械背誦和積累開頭、結尾的語句,教師結合教材課文的范例價值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進行感知,就更容易激活學生內在的認知意識,感知作文應該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并相機明確寫作內容的詳寫與略寫部分,對文本的整體性進行深入洞察,達成自主化積累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整體規(guī)劃的寫作方法。
如《理想的風箏》一文中,作者一開篇就采用了倒敘的寫作方法,將事前選擇好的描寫素材如同珍珠一般有機串聯(lián)起來,使得原本零散的資源變得渾然天成。教師在向學生相機滲透自己在描寫回憶性的作文時,就可以適度參考并嘗試這種文本結構,模仿這篇課文的作者以回憶之前、回憶之時、回憶之后的方式來架構全文的結構設置;然后進一步解讀的過程中,分別感知順序、倒敘和插敘的表達方式,結合課文具體內容來對比各種不同敘述方法的特點,為學生結合素材進行游刃有余的實踐運用奠定基礎。
(二)細節(jié)著手,借鑒表達之技巧
入選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質兼?zhèn)涞牡浞吨鳎N藏著眾多的精彩詞語和優(yōu)美語句,這些都是文章的傳神之處和點睛之筆。在閱讀教學中,熟讀與背誦這些詞句,積累典型的范例資源,是促進學生表達技巧的一種有效方法。但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我們更應該著重于引導學生分析感知這些語句描寫出來的方法,并通過品析與借鑒的方式,描寫出屬于自己的精彩詞句,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教師在語文課堂中需要傳授的已經不再是僵硬機械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能夠教會學生學習文本的方法,這需要教師結合識字、閱讀、創(chuàng)作等不同的版塊,滲透相應的學習方法,將語文學習方法的滲透融合在教學模式之中,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將課文的學習局限在淺表化和機械化的尷尬得到了應有的扭轉,從而為學生打開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寶庫提供了一把萬能金鑰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陳霞.語文教學,應該給個孩子學習方法[J].小學語文教師,2018,(9).
[3]王福財.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 2019,(29).
[4]高海妹. 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究[J]. 才智,2018,(9).
[5]蔣精兵. 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華夏教師,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