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玲
【關鍵詞】 歷史教學;質疑能力;民主情境;問題情境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6—0182—01
現代課程觀認為課程是為學生的發(fā)展而設置的,其核心應解決好“學什么”和“怎樣學”的問題。這也是歷史課程改革應解決的兩個根本性問題。學生參與教學,是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改變,也是教師教學方式的根本改變。而學生參與教學的有效手段,就是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在“疑”中學習,在“疑”中創(chuàng)新。下面,筆者就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談一談自己的認識。
一、創(chuàng)設民主情境,激勵學生質疑
1.打破權威意識,大膽質疑。一是營造平等情境,調動學生參與欲望。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不利于學生質疑,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情境中,才能打消學生的畏懼和隔閡心理,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教學中,教師要把自己視為學生集體中的一員,參與他們的探究,以滿腔熱情保護學生敢問、敢駁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思維沿著不同的方向去擴展,多角度地思考、提出問題。二是改變“老師說了算,教材不能變”的觀念。在新課程理念下,那種照本宣科式的方式正在逐步改變。這為學生進行教材延展性學習創(chuàng)造了有利時機,也為學生開展質疑性學習提供了的重要條件。
2.引導小組合作,激發(fā)問題的產生。合作學習不同于競爭性學習,它是由多名學生合作,彼此基于合作關系來解決某種問題的學習方法。因小組成員的異質性,更容易發(fā)現問題。學生圍繞問題在合作討論中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相互切磋,思維非?;钴S,不僅能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還可培養(yǎng)學生樂于思辨的能力。
3.注重基礎知識,打好延展學習基礎。問題的提出總是以一個人的知識作為前提,產生于學生已知知識與未知知識之間出現差異或矛盾的基礎之上。學生質疑的膽量,不僅來自教師的直接鼓勵,更來自于自身扎實的基礎知識。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為學生延展性學習和質疑性學習打足底氣。例如,在學習“西安事變”時,啟發(fā)學生把握思維技巧的規(guī)律,站在全球史的角度探索有關問題。1936年“西安事變”發(fā)生時中外歷史上發(fā)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國際形勢是怎樣的?美國、日本及中國國內各派政治力量的態(tài)度(或主張)有哪些?對歷史進程有什么樣的影響?這些問題的提出,較理性地注意到了國際形勢的特點和中國國內各派別的矛盾,說明學生已具有潛在的創(chuàng)造意識。如果沒有充實的基礎知識,就提不出問題,更談不上延展性學習了。由此可見,充實基礎知識對于學生提出質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質疑
問題不是憑空產生的。當人們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識解釋一些現象時,就產生了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質疑。
1.引發(fā)矛盾認知沖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等人的研究表明,當感情輸入的信息與現有認識結構之間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時,人的興趣最大,這時就會引發(fā)人們的探索行為,從而發(fā)現問題。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引發(fā)矛盾認知沖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對培養(yǎng)學生延展性學習的質疑能力非常關鍵。一是靈活運用歷史學相關知識與生活印象的差異。歷史是連貫的。在學習歷史時,我們不能割舍從前。如在學習“鴉片戰(zhàn)爭”一節(jié)時,同學們面對中國的落后,就會聯系到曾經強大的中國,自然就會去想此時的中國為什么落后了。這樣,通過知識與生活印象差異的沖突,誘導學生進行延展性學習。二是對部分內容相似、相關或相反的知識進行比較。比較同一物體的不同部分或不同物體、不同現象之間的異同,常常能提出具有獨特性的問題。比較的類型主要有類比和對比,有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通過類比能發(fā)現事物之間的共同點;通過對比能發(fā)現事物之間的不同點。通過橫向比較可以發(fā)現事物彼此的異同;通過縱向比較可以發(fā)現事物的前后變化。如西方資本主義萌芽首先產生于意大利,為什么殖民掠奪卻不首先產生于意大利?這會使學生們頗感興趣,能積極思索,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運用所學史實去詮釋問題。通過比較,在加深其對知識理解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延展性能力。
2.在交流中引導學生質疑,鍛煉學生延展性學習能力。對中學歷史教科書上的內容,學生基本上能看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學生自然也就提不起興趣。因而需要教師利用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吸引學生,在交流對話中喚起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探求性。如學生在討論鴉片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時,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結論。教師反問:“落后就要挨打”是不是真理?進而以埃塞俄比亞抗擊意大利取得勝利的史實引導學生,證明它是不是真理。讓學生們圍繞此話題談古論今,并延展到愛國主義教育上。交流不僅有助于突破教學重點和疑難問題,還能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