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雄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湖南益陽 413000)
繡花鞋把刺繡與鞋底完美融合在一起是我國獨具匠心的民間傳統(tǒng)工藝,特別在侗族、苗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流行。由于所處環(huán)境相對封閉,促使該項民間藝術能夠完好無損地保留并傳承下來。也正是因為這種落后的情況才使得這項民間工藝美術取自天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繡花鞋大部分存有原生態(tài)的特征,反應了人民的美好期望,擁有豐富的文化蘊涵與藝術價值,是一個民族物質和精神文明的展現(xiàn)。繡花鞋既擁有較高的審美價值,還擁有多學科的研究意義。
侗族繡花鞋底由于制作材料上的差異,可以分成2層結構。這2層結構在當?shù)夭]有相應的侗語,在本研究中為了方便分別,將其應用材料命名為:筍殼層和舊布疊摞層。筍殼層主要是使用竹筍殼制作而成。在仁吉,可以使用當?shù)囟弊逭Z言分別的竹子種類有綿竹、毛竹、楠竹等9種。其中,楠竹筍殼被公認為是制作繡花鞋最好的材料,每一年的9月到10月期間收集的楠竹是最好的。制作鞋底過程中,需要使用8片左右的筍殼平整地摞在一起。對于鞋底的模板,直接使用針線牢固在筍殼最上面,順著模板剪下殘余筍殼之后就能夠直接取下。鞋底模板通常依照穿鞋者腳的尺寸進行繪畫,不區(qū)分左右腳,使用普通紙板制作并可以重復應用[1]。
剪好的筍殼層鞋尖位置處需要縫上加捻布條,布條和鞋底邊之間的距離大約1 cm,讓鞋尖和單邊間平行,兩條邊長都是大約6 cm的角。之后,使用棉質機織白布把整體鞋尖位置進行包裹并絎縫。對于制作鞋底的線材料,早期應用的是自紡加捻的棉線,當前經常使用的是化纖縫紉線。
第1部分針法如圖1所示,通過A1出針,A2入針,再通過B1出針,B2入針,這種重復操作從針腳A到針腳E牢固并包裹好加捻布條,強調加捻布條的凸起。然后,在布條圍合起的三角區(qū)納針加固棉質機織布,針法式橫向錯針腳走針。
第2部分針法如圖2所示,通過A1出針,再從A2進針,再通過B1出針,B2入針,順著A-D針腳直到縫完全部鞋底尖頭部分。將筍殼鞋尖位置制作好后,需要使用當?shù)丶铱棽及咽S嗟墓S殼部分完全包好并牢固好。這時,鞋底筍殼層的制作幾乎已經完成。
圖1 第1部分針法
圖2 第2部分針法
在制作舊布疊摞層階段,需要把舊衣布和白布裁剪成稍微寬于鞋底的布條,大約四成布在筍殼層上疊摞。在鞋尖向上翹起的位置,四層布向鞋跟的方向進行折疊,側面呈現(xiàn)C字的造型后,使用針線牢固布料層疊最后的位置。之后,在每一層布的夾層中均勻放入舊布。這部分舊布預先被裁剪成寬度2 cm左右的布條,長度不同,也能夠是余料剪碎,形狀不受限制[2]。剪成條形的碎布先朝著一個方向統(tǒng)一平行擺放一層之后,反方向交叉擺放第2層,由此重復交疊直到和C型布料厚度相同。由此形式把舊布條鋪滿舊布疊摞層后,加上4層白布當作底層,使用針線順著筍殼層邊緣區(qū)固定全部疊摞的布。
在以往的侗族,對于繡花鞋,幾乎是女人自己做自己穿。但當前雖然有少數(shù)女人依然自己繡鞋面,但是能制作鞋底的人卻屈指可數(shù),40歲以下的女人幾乎都不會制作鞋底。課題組走訪的寨子中只有一位女性能夠制作鞋底,所以寨子里的女性均會找她購買鞋底[3]。這位女性趁著農活不忙的時期,一年能制作30雙鞋底,一雙鞋底大約需要95元,然而在20年以前,一雙鞋底僅僅需要5元。
以往在物質資源上嚴重缺乏,鞋底所采用的面料幾乎是舊衣服上裁剪下來的布料。仁吉侗衣均是采用藍靛染色的棉布進行制作的,所以使用舊衣料制作的鞋底全部是紅黑色。需要邀請別人來做鞋底的女性一般都會將舊衣提前預備好。直到現(xiàn)在,當?shù)厝嗣褚廊徽J為舊衣布料是制作鞋底最好的資源。如今,制造鞋底的手藝人為了保證售出的鞋底是新的,在鞋底能見的位置幾乎采用的都是新白布。又因為采購藍靛舊衣貿易的形成,現(xiàn)階段鞋墊中應用的碎布大多數(shù)都是工業(yè)機織布。以往鞋底側面顯示的藍靛色彩也被工業(yè)機織布多元色所取代。[4]
2015年,學者田野在調研時,高跟鞋在仁吉還沒有任何蹤跡;2016年1月,也就是侗族所稱的為月時,多在仁吉便多次看見外寨女人身穿這種類型的繡花高跟鞋。該高跟鞋會選取正紅色面料當作鞋面,在穿著過程中會把鞋跟提上。由于和死者所穿戴的繡花鞋種類相同,當?shù)氐睦夏耆藢Υ藷o法贊同,認為這樣十分不吉利。2016年11月,學者在仁吉發(fā)現(xiàn)有少部分女性開始嘗試刺繡高跟鞋鞋面圖案。2017年7月,已有很多的年輕女性身穿高跟鞋搭配裙裝侗衣。
在過去,仁吉繡花鞋對于適合性能的思考,鞋底的薄厚度、手納針法、長度以及顯現(xiàn)紋樣均形成了精確的生死區(qū)示。正是性能上的詳細需求擴展出當?shù)厝藢τ诶C花鞋工藝和穿著的審美標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繡花鞋的生死示區(qū)伴隨著高跟鞋的流行而消失,這也是現(xiàn)如今工藝傳承時處理新技術和以往習俗矛盾問題的地方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