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校
【摘 要】 隨著現(xiàn)階段教育工作的開展,初中階段的內容開始得到高度的關注,其對于學生的自我成長和進步等都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力。為了在今后的教育發(fā)展上不斷地得到更好的成就,需加強初中歷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教學水平,幫助學生在古今歷史的學習過程中,取得良好的融合效果,在固有教學的挑戰(zhàn)處置上,按照正確的思路和方法來完成,這樣才能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較高的價值。本文針對初中歷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教學展開討論,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 初中 ?歷史 ?中國 ?古代政治 ?制度
從目前所掌握的情況來看,初中歷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教學的難度并不低,由于制度本身比較復雜,所以在講解的過程中,應堅持結合不同的人物和事件等,開展詳細的分析,確保在知識的探討層面能夠得到良好的轉變,而且在固有的不足彌補上,應努力地取得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初中歷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教學的發(fā)展,必須在教學體系上不斷地完善,堅持在教學的綜合效用上做出大幅度的提升。
一、初中歷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教學的現(xiàn)狀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初中歷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教學雖然在以往也有較多的涉及,但是并沒有作為專項教學來開展,因此在某些內容的教育開展上未能夠對學生產(chǎn)生較強的吸引力,這就導致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聯(lián)系存在一定的不足。分析認為,初中歷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教學的現(xiàn)狀,主要是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初中歷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教學的過程中,并沒有對自身的方案進行良好的設定,大部分情況下,完全是從經(jīng)驗角度來出發(fā)。由于初中學生的判斷能力和學習能力有待提升,因此局限性的思維會直接對學生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這就需要我們在教育工作的執(zhí)行上做出良好的調整;第二,初中歷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教學的落實需要從不同的層面進行有效的優(yōu)化處理,可是教師完全停留在課堂教育上,“灌輸式”教育十分明顯,應試教育繼續(xù)執(zhí)行,這就導致學生的知識學習和應用都出現(xiàn)了較多的問題。
二、初中歷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教學的對策
1. 深入研究中國制度,制定科學授課方案
現(xiàn)如今的初中歷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教學與既往存在很大的不同,必須堅持結合時代的規(guī)范和要求來實施教學,這樣才能在教學的綜合效用上大幅度地提升。例如,初中歷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教學的開展要堅持對不同的案例開展有效的列舉和分析,讓學生開展探討,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教師也提出自己的想法,按照求同存異的方式來共同進步,滿足考試成績要求的同時,必須對學生的素質做出良好的鞏固。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中,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表明“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是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使經(jīng)濟上的私有制擴大到政權私有的結果;從階級斗爭的角度來看,是階級對立的產(chǎn)物,即原始社會末期逐漸形成了兩大對立階級,世襲從本質上反映了兩大階級的對立,由此可見,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反映了歷史發(fā)展的趨勢。由此可見,朝代的更替過程中,政治制度會發(fā)生較大的變化,進入新的紀元。
2. 以“問題”為導向,科學展開教學
相較于政治學科,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會更加濃厚,但是他們多數(shù)都喜歡對歷史事件和歷史典故的學習,對于政治制度的學習卻不感興趣。理論化、制度化是政治制度文明內容的主要特征,在學習中,學生無法利用閱讀將其內涵弄清楚,特別是古代政治制度,與我們的生活相隔太遠,所以,通過經(jīng)驗是無法透徹理解和掌握的。所以,我們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方式進行授課與引導。其中,問題導向就是一個有效的方式方法。利用此方法教學古代政治制度時,把內容的難點與重點把握好,將具有啟發(fā)性、連環(huán)的問題設置出來,也就是“拋錨”,在學習遇到障礙時給予啟發(fā)性指引,也就是設置“腳手架”,引導他們破解問題,并且將問題意識樹立起來。
例如講解秦始皇中央集權制度中,若是以“何為中央集權”設置問題,學生無法正確認知這個概念,因為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和知識并沒有有關“中央集權”的內容。因此,我們可以用“拋錨”來看待這個問題,在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后,我們可以將“腳手架”提供出來:制定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機構即為中央集權制度。然而,秦朝的這種制度如何呢?隨后引出三公制、郡縣制等。利用這種方式,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課堂效率。
3. 走出教材,設定情境,科學授課
新課改下,要求我們不要拘泥于教材而授課,而是要走出課堂,創(chuàng)設優(yōu)良情境,讓學生在相應的情境內輕松、愉快地學習。例如,在講解“三省六部制”的內容時,學生通過閱讀書本內容,對三省六部制的內容已經(jīng)有了簡單認知,但是往往他們都是死記硬背,很容易忘記?;诖?,我們可以通過情境的設置展開授課:唐朝時期,由于天災導致農(nóng)業(yè)嚴重欠收,地方官員奏折皇帝,懇請免收該地稅收。面對此事件,當時的中央會采取怎樣的措施呢。暫且不談此問題是否符合史實,但是,通過這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與三省的內容相結合,通過自身的理解將問題的解決程序自己制定出來,這樣不但優(yōu)化了教學,也加深了學生的記憶。
總結:
我國在初中歷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教學方面,能夠按照科學、合理的方法來完成,而且整體上的教學成績能夠科學地提升。日后,應繼續(xù)在初中歷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教學方面做出良好的改善,針對各類特殊情況做出良好的彌補,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的綜合效用,幫助學生在個人成績和能力上有效地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 李文才.一事平生無(齒奇)(齒乞),但開風氣不為師——黎虎先生《漢唐外交制度史》出版20年[J].社會科學動態(tài),2018(06):72-91.
[2] 李建設.以動態(tài)視角審視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教學札記[J].中學歷史教學,2018(04):18-20.
[3] 徐華聽.基于核心素養(yǎng)建構的政治制度史教學——以“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0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