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冠 韋健全
摘 要: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有利于孩子價值觀的形成與明辨是非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小學語文的教學將德育教育潛移默化的傳授到學生的思想,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并且是通過情感熏陶,將教材的名人精神適宜的傳達給學生,為其樹立良好的榜樣。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教育
引言
在小學教學中,德育教育的地位不可忽視。小學語文中有豐富的德育教育的材料和元素,如何調動這些元素和材料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F在小學生也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點,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備受父母的寵愛,思維敏捷,頭腦靈活,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現在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增加了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他們關心的層面和自身的知識面都在不斷擴張?,F在的學生再也不是過去那種“兩耳不聞天下事”的學生了。但是,無論現在的小學生呈現出怎樣的特點,德育教育在小學教育中的首要的地位是不能動搖的。教師要針對學生的新特點,采用與之相適應的德育教育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是一種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這種德育教育方式在新形勢下也要有所變通,與時代背景相適應。
一、語文教學過程貫穿德育教育
語文教師必須把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并要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依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愛國教育、傳統(tǒng)教育,使之從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這樣從我做起,從小做起,必能為他們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學語文教師面對的教育對象是兒童,他們知識面窄、貪玩、好動,但心靈純潔、好表現、喜問、喜聽、爭強好勝。根據這些特點,在教學時就要善于引導,講課要考慮到主動、形象、有趣,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勢,使其在增長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
孩子們都希望被表揚,表揚會使他們更加自尊自榮。因此,我常用激勵性的語言。而對于犯錯誤的學生,我在處理時更是十分慎重。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還是教育的主體,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學生的主體作用要表現在自我教育、自我養(yǎng)成上。對學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在教低年級時,我十分注意從懂得入手,讓其知道自己是中國人,知道國旗、國歌、國徽、首都等,懂得少先隊的基本知識;在教中年級時,我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國家和民族知識的傳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從而使他們珍惜時間、刻苦學習;在教高年級語文時,我十分注重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國家性質教育和黨的方針政策的教育和社會主義建設輝煌成就的教育。這樣就使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環(huán)環(huán)緊扣,連貫地得到落實。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教育
現在語文課本中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都包含了一定的道德理念。作為語文教師要深入挖掘每個單元的德育思想,然后依據每一個單元主要的德育任務,具體設定每一課的德育滲透步驟,然后有計劃地結合課文內容,在進行知識教學的同時進行相關的德育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心中有數,把教學與德育完美結合,使教書和育人兩不耽誤。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直觀德育教育
長期以來,在我們的教學中,粉筆、黑板是我們的“法寶”,課文里的“詩情畫意”沒有辦法呈現在學生的眼前,無法使學生體會到課文所要表現的“美”,導致語文教學枯燥乏味。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不了知識,就更別提德育教育了。為了徹底改變這種局面,教師就要學會利用多媒體,用它豐富多彩的形式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知識,自愿自覺地接受感情陶冶,端正自己的德育標準,培養(yǎng)高尚情的操,提高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
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技術自制教學課件,把德育滲透到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中,使德育無處不在。
四、充分利用寫作進行德育教育
在作文審題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題目的要求,弄清為什么寫,即寫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贊揚一種精神,或是說明一個道理,或是吸取一個教訓,或是給人一種啟迪。教師在指導中堅定、鮮明的態(tài)度,體現了社會對學生的德育要求,具有導向作用。要在指導學生作文時,注重對題目進行重點分析,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寫作目的。注重材料的真實性,越是真實、可信、有血有肉的材料,越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在指導學生選材時,要鼓勵他們選擇自己親身經歷過的、親耳所聞、親眼目睹的人和事,從中提煉出美好的精神或品格,把“作文”和“做人”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學會評論,文章評論是對作者品德、行為、能力、知識的評判過程。在評改中,筆者注重對學生作文中展現出的優(yōu)秀品質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激發(fā)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品格和習慣,使之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五、利用生活實踐進行德育教育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痹谒枷虢逃蛯徝捞找敝屑橙⊥晟谱晕胰烁竦那楦辛α?,只有通過生活實踐才能內化為具體的信念和行為方式,進而形成穩(wěn)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綱》也明確地將開展“主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課外活動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為此,教師要恰如其分地組織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積極的生活實踐的機會。
課外活動要“寓教于樂”,讓學生學得輕松、有興味,使之生動活潑的性格得到發(fā)展。它可以和課堂教學適當配合,但不必處處配合。我每個學期都要帶學生游玩一兩次,“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師生從中飽覽祖國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風土人情;鍛煉觀察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學生課外有飼養(yǎng)小動物的愛好,我也支持。因為在這過程中他必然要學習有關知識,學會觀察,提高語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細致、沉穩(wěn)的性格。
六、結語
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讓學生體會文章中的思想內涵,領略作者的思想境界,感受文章的魅力,教師就要采用恰當的教育教學方式,把思想教育內容科學地、靈活地融入到教育教學過程中,把思想教育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任務來完成,結合班級和學生的實際,有目的、科學地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教育,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參考文獻
[1]陳興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途徑[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01).
[2]黃小蘭.關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思考[J].老區(qū)建設,2009(10).
[3]吳淑麗.如何發(fā)掘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育人因子[J].文教資料,2010(35).
(作者單位:1.廣西河池市環(huán)江縣洛陽中學;2.廣西河池市環(huán)江縣浩宇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