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玲
摘要:為加快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推進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結合國家“互聯網+教育”、大數據等戰(zhàn)略任務安排,在2018年四月教育部發(fā)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在當今互聯網科技和自媒體發(fā)達的時代下,科技的發(fā)展為旅游管理專業(yè)的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平臺,有了更多的教學模式和手段,擴展了更多的教學資源,啟發(fā)了我對《全國導游基礎知識》這門課程的教學方法的反思。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全國導游基礎知識;教育方法革新
中圖分類號:F59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7517(2019)04-0129-01
新互聯網時代、自媒體的發(fā)達,為無數行業(yè)提供了新的發(fā)展思路,更沖擊了傳統的教育課堂和教育理念,教育部要求當今社會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變革的內生變量,要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所以傳統教學手段不是不變的問題,而是必須改變和革新。新網絡時代下的傳統《全國導游基礎知識》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有了革新的可能。
1 《全國導游基礎知識》教學反思
1.1 覆蓋面廣
我專業(yè)使用的教材是《全國導游基礎知識》考試教材,共有12個章節(jié)。按導游資格證考試大綱要求,本科目考點覆蓋全書,知識點之多,覆蓋面之廣,內容之龐雜。從期末試卷成績反饋來看,卷面成績不及格率幾乎占了一半,說明學生并沒有有效記憶。例如“中國歷史文化”章節(jié),涉及歷史概述、科技、哲學、文學、書畫和歷史文化諸多方面,內容繁多,無論是記憶還是教學方面都有難度。
1.2 教學方式
《全國導游基礎知識》歷來都是以傳統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非常單一,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學生課堂反饋意見是:要背的知識點太多了,有的板塊知識點對他們來說比較陌生,并不能形象記憶,只能死記硬背。這種教學方法在課堂中不能提高其學習興趣,課堂下學生復習時枯燥難記,所以教學效果比較差。
1.3 學生特點
我專業(yè)學生三分之二來自單招和藏區(qū)彝區(qū)9+3學生。這部分學生缺點是,由于自身學習習慣和語言不熟練的原因,大部分學生并不能堅持聽完整堂課,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純粹的填鴨式課堂教學效果更差。優(yōu)點在于同學們接受新事物較快,動手能力較強,受到新網絡和自媒體時代影響較大,對手機運用熟練,并樂于接受“教育+互聯網絡”模式。
2 《導基》教學革新的思考
2.1 教學模式革新
一種方式是從傳統的課前教材預習,在藍墨云中上傳視頻資料。以“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章節(jié)為例,我先在藍墨云中上傳藏族的視頻資料,直觀了解藏族的概況,并在藍墨云中設置相應的分數,學生點擊觀看后,會獲得相應學分。為了促進學生預習,上課前五分鐘對學生進行提問,并對完成較好的同學以加學分鼓勵。另一種方式是布置課前提問,讓學生通過手機和互聯網查詢資料,完成課堂互動。我在“中國民族文化”章節(jié)中,把民族服飾文化版塊交給學生準備,課堂中學生穿著準備的民族服裝進行民族服裝展示和講解,大大提高了學生們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教學效果良好。
2.2 教學方法革新
傳統課堂就是老師講學生聽,被動式聽課,互動環(huán)節(jié)差,教學效果比較差?,F在可利用學生擅長的手機輔助課堂教學。課堂簽到從傳統的點名,到用藍墨云手機手勢簽到。課堂中的舉手環(huán)節(jié)在藍墨云中可設置為自己舉手、搶答環(huán)節(jié)。還可以通過QQ或者微信紅包設置搶紅包,搶到紅包的同學回答問題。另一方面,從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到學生講老師聽,通過課前布置的教學任務,學生可通過個人或者小組形式在課堂講解,從而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和積極性。
2.3 考核辦法的改革
《全國導游基礎知識》在我專業(yè)是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考核方式以期末試卷考核為主,檢驗學生的學習和記憶效果。因為前文論述原因,試卷最終成績效果比較差,且不能體現出學生真正上課狀態(tài),評價方式比較單一。雖然也有30分的平時成績作為基礎,但是我專業(yè)人數較多,一次合班課超過90人,教師并不能記住所有學生,有效的給出平時表現分數,打分方式比較主觀?,F在可以通過多種APP,例如藍墨云、QQ和微信等方式,記錄學生的考勤、舉手等課堂表現情況,通過學生朋友圈視頻發(fā)布和點贊情況,給學生的平時作品打分。教師通過對網絡數據進行分析,考核方式更加全面和科學,也避免了給部分平時認真但是考試不理想的同學帶來的打擊,也更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兩學期的試行情況來看,學生上課注意力和興趣大大提高,考試成績的及格率和高分率也有所增加。
在教育部提出的教育現代化強國目標下,在現代社會互聯網和自媒體高度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給我們教育方法帶來了新的改革,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思路。教師必須在這新時代下,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己教育理念,學習新的教育手段,適應新的教育環(huán)境,了解新的教育對象,才能不斷了解互聯網時代下高職學生的所思所想,才能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并真正的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學生才能真正學會如何主動解決問題,更快的適應社會,才能真正實現職業(yè)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李洪濤,王海萍.互聯網+與高職旅游管理專業(yè)教學改革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6(11).
[2] 楊國麗.高職《導游基礎知識》教學改革探索[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2).
[3] 陳紅.“互聯網+”背景下的高職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析[J].信息與電腦,2016(11).
【通聯編輯: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