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香
“形形色色”這個成語高度概括了世間萬物的外觀是由形狀和色彩組成,而色彩依附于具體有形的事物存在,所以人們對于色彩的認知總是基于對有色具象事物的感知經(jīng)驗,這就造成了漢語中許多“物色詞”的產(chǎn)生。
物色詞是包含“物”與“色”兩種語義成分的色彩詞,且重在以“物”描“色”,指向一類色彩。這類詞在我國文學著作中很常見,以《紅樓夢》為例,列舉單在描寫服飾時所出現(xiàn)的這種構(gòu)詞方式的物色詞:
豆綠、石青、銀紅、蔥黃、水紅、月白、水綠、蓮青、蔥綠、祖母綠、海棠紅、寶藍、佛青。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也收錄了這樣的物色詞,列舉部分如下:
火紅、橘紅、肉紅、水紅、桃紅、棗紅、猩紅、杏紅、血紅。
橙黃、鵝黃、姜黃、橘黃、焦黃、辣黃、米黃、土黃、杏黃。
又如,我國古代詩歌中出現(xiàn)的這類物色詞:
渭城朝雨澠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社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那么,這些物色詞是怎么來的呢?一是由比喻造詞法而來。什么是比喻法造詞呢?“一種事物像什么,就用什么來命名,因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造詞方法——比喻造詞法。比喻造詞法,是把修辭學里的‘比喻用來創(chuàng)造新詞。所以比喻造詞屬于修辭學造詞法的范疇?!蔽锷~中的表物語素正是對客觀世界中具體事物的反映,它們在詞中都是作為“喻體”出現(xiàn)的,同時也是“說明”的部分,表示“像……一樣”的意思,而后面的色彩語素或語素“色”是作為被說明的對象。如“湖藍”是指一種“像湖水一樣的藍色”,其中作為“喻體”的表物詞素“湖”,同時也作為“說明”的部分,對色彩語素“藍”進行了說明。再如,“米色”是指一種“像米一樣的顏色”,其中作為“喻體”的表物語素“米”,同時也作為“說明”的部分,對色彩類概念的“色”進行了說明。顯然,在制造這些物色詞的時候,人們運用了“比喻法”,在比喻的同時,也重在說明這類色彩的一般特征。
二是由借代法而來。傳統(tǒng)修辭學將借代定義為根據(jù)修辭需要,臨時以相關(guān)的人或事物代替本來的人或事物的修辭格,叫做借代。運用借代法造詞可以引人聯(lián)想,使語句擁有形象突出、特點鮮明、文筆精練、具體生動的效果。物色詞中如“軍綠”“學生藍”“海軍藍”“澳門綠”“剛果紅”等,采用的是借代造詞法。表物語素所表示的對象并非色彩的直接附著物,“軍”“學生”“海軍”是色彩的使用團體,這些使用者人數(shù)眾多且身份固定,久而久之它們共同使用的某種色彩便形成一種“標志色”,而這些使用者在語言中也便作為“借體”用來表示他們的“標志色”了?!鞍拈T”“剛果”是與該色彩有關(guān)的地名,它們或代表該色彩的產(chǎn)地,如“剛果紅”;或代表該色彩的特定使用地區(qū),如“澳門綠”是指中國澳門特區(qū)區(qū)旗上的綠色。
物色詞在今天仍被人們廣泛使用,足以證明其有很強的社會適應(yīng)能力,并且存在很大的價值。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賴以生存的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具體事物構(gòu)成的,這就決定了物色詞更貼近人們的生活,方便人們的用語表達,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使用價值。比如:在中國飲食傳統(tǒng)中,色彩是評價菜肴品質(zhì)的要素之一,油光發(fā)亮的“棗紅色”是北京上品烤鴨的色彩評判標準;色澤“翠綠”,則是小菜炒青豆的要求;“漿白色”的山東燜白藕則是燜得太老的標志,唯有晶瑩剔透、微微透明才算燜得恰當。
在文學作品中,物色詞更是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人物或景物的外觀色彩。比如,張?zhí)烀竦摹秳?chuàng)業(yè)》中有這樣一段話:“娘把娃叫到跟前,看看這個大肚皮、菜青色的孩子,淚水叭噠叭噠地掉”,“菜青色”表現(xiàn)出油娃極度營養(yǎng)不良的身體狀況,引起讀者的聯(lián)想,并贏得同情與憐憫。再如,孟偉哉的《昨天的戰(zhàn)爭》中寫道:“很快,鮮紅的大蘋果,醬色的炒栗子,淺黃的榛子和焦黃的松子,在圍成一固兒的人們中間,在那盞閃閃悠悠的豆油燈下,擺了一片?!蓖ㄟ^“醬色…焦黃”這些詞對食品色澤的描寫,可判斷出食物的美味,引起讀者的食欲??梢哉f,這些物色詞幫助創(chuàng)作者與讀者之間產(chǎn)生共鳴,并最終在一定的語境中表現(xiàn)出物色詞的語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