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吉華 白玲
【摘 要】高校思政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是高校立德樹人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思政課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內在的、客觀的、必然的規(guī)律,分別是:科學性與政治性有機統(tǒng)一、主導性與主體性共同作用、內化與外化、理論知識傳授與生活實踐同頻共振、新媒體新技術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等規(guī)律。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自覺加以遵循,以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質量與水平。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教學規(guī)律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0-00-02
規(guī)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wěn)定的聯(lián)系,規(guī)律具有客觀性,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高校思政課教學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其教學規(guī)律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充分理解并把握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規(guī)律,有利于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課的針對性和親和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科學性與政治性有機統(tǒng)一規(guī)律
思政課是一門政治性和科學性很強的課程??茖W性是思政課的本質屬性,馬克思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具有徹底的批判精神和鮮明的無產階級立場,是我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科學指導思想,在我國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領域占據(jù)主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奮斗的思想基礎?!睂ⅠR克思主義這一真理貫穿于高校思政課的教學過程,增強思政課的說服力、真理性,幫助大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政治性是高校思政課的功能屬性,代表了黨和國家的意志,是對高校大學生進行黨情、國情教育的重要渠道,“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彼颊n教學必須以立足科學性為前提和基礎,遵循客觀的教學規(guī)律,確保教學內容和方法的科學性、時代性和有效性,通過科學性體現(xiàn)政治性,不能只講政治不講科學,或者把思政課當成是一種純粹政治宣傳,“空談政治”。
在思政課教學中堅持科學性與政治性有機統(tǒng)一的規(guī)律,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多元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成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有利于堅定大學生的社會主義信念,提高政治覺悟,增強社會責任使命感以及對黨的認同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確保黨的事業(yè)后繼有人;有助于增強思政課的科學性,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幫助其形成高尚的思想行為以及科學的思維方式,自覺成為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甘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在思政課教學中遵循科學性與政治性有機統(tǒng)一規(guī)律,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社會主義思想融入課堂,用最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學生,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其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例如組織學生觀看紅色影片,訂閱紅色書籍報刊,組織學生參觀革命文化基地、博物館、紀念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的教學基地,進行現(xiàn)場教學,增強思政課的教學魅力,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對黨的認同感;再次,要對大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和高尚品質,例如在課堂上播放新聞聯(lián)播,時政熱點,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增強其政治意識;最后,思政課教師堅定政治信仰和黨性修養(yǎng),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專業(yè)素養(yǎng)和科研能力,密切關注國家政策及社會熱點問題,深入進行學術研究,確保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時效性,以理服人,并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將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課堂,引導規(guī)范學生行為。
二、主導性與主體性共同作用規(guī)律
主導性與主體性共同作用規(guī)律是指思政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過程與結果,是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和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的合力過程。教學主體、教學客體和教學內容是構成完整的教學活動最基本的要素。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但兩者又具有內在統(tǒng)一性。一方面教學主體即教師借助語言文字等教學媒介將特定的教學內容傳授給教學客體即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教育者,學生是受教育者。另一方面相對于教學內容而言,教學內容是客體,教師與學生都是主體,教師是實施教學活動、傳授教學內容的主體,學生是自我教育、自我學習、選擇接受教學內容的主體,兩者共同參與教學過程,協(xié)同配合。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但是所起的作用又具有不同的內在規(guī)定性,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設計者、指導者、引導者和實施者,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落腳點,在教學活動中發(fā)揮主體作用,所有的教學活動必須圍繞學生而展開。堅持主導性與主體性共同作用的規(guī)律,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必要前提,教師教學計劃的制定與實施必須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適應,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科學合理安排教學計劃,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與技巧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合理安排教學進度。教師作為課程內容的設計者,教學內容要圍繞學生,貼近學生,服務學生,要將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道德規(guī)范以及政治理論知識教授給學生,幫助學生理解內化,教學效果要通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情況來體現(xiàn)反饋。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具有主觀能動性,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能夠有選擇地吸收理解內化,并能動地踐行思想品德規(guī)范,在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等方面具有自主性,會根據(jù)自身的情況而進行調節(jié)。學生的思維具有發(fā)散性,創(chuàng)新性,但由于原有認知水平的偏差以及對知識的領悟理解能力有限,教師不能一味強調學生主體作用而忽略對學生的引導和規(guī)范。事實證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中心論”、“教師中心論”都不可取,必須平衡協(xié)調二者關系,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才能最大限度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存在違背主導性與主體性共同作用規(guī)律的現(xiàn)象,如:過分強調教師主導地位,采用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教學內容書本化、官方化,與學生缺乏有效互動,甚至對于學生的質疑視而不見,課堂枯燥乏味,嚴重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與求知欲,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過分強調學生中心地位,忽略了學生在知識閱歷及教學經驗等方面的不足,僅靠學生意愿獨立選擇教學內容,完成整個教學活動,而不對教學過程加以指導和規(guī)范,導致教學目標與任務不能順利完成;教師未能很好發(fā)揮好主導作用,不了解學情,對學習需求和知識基礎知之甚少,無法對學生開展具有針對性、層次性的教學活動,解決學生實際問題,與學生之間缺乏交流和溝通。
在思政課教學中遵循主導性與主體性共同作用規(guī)律必須做到:首先,教師要認真?zhèn)湔n,根據(jù)教學大綱、學科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安排教學進度,設定科學的教學目標,要幫助和引導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其次,要轉變以往單向灌輸式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保證教學內容科學合理,教學方式靈活多樣,遵循學生的成長成才規(guī)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讓學生走上“講臺”,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并對其適當進行指導與規(guī)范,鼓勵學生積極地質疑問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善于啟發(fā)學生,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發(fā)散性思維、突破性思維、辯證性思維和綜合性思維,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彰顯學生個性,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再次,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科學評估調控,通過隨堂測試和課后練習等考核方式,詳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學生的反饋信息來調整教學計劃,厘清教學重難點;最后,思政課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言傳身教,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堅守立德樹人本位,扮演好“人類靈魂工程師”的重要角色,扎實理論基礎,不斷提升自身的政治思想素養(yǎng)、專業(yè)水平與教育科研能力。
三、內化與外化規(guī)律
內化與外化規(guī)律即內化與外化辯證統(tǒng)一規(guī)律,是思政課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通過教學活動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實現(xiàn)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教學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边@就要求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幫助和引導學生實現(xiàn)內化與外化,引導學生將基本理論知識經過加工、改造后,最終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認知,并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內化和外化是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范疇,內化是開端,外化是終端,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共同作用于教學活動中。一方面,二者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處于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在內化階段,教師借助教學媒介將符合社會道德要求、體現(xiàn)國家意志的內容傳授給學生,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知識進行選擇、理解和整合,將外在的社會意識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意志、能力和動機等內在品質,是一種思維活動,結果是產生一種新的思想。在外化階段,學生在“知”的基礎上,通過自我教育的方式將情感意志、能力和動機等內在品質自覺外化行動,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種實踐活動,其結果是產生一種新的行為。另一方面,內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內化就沒有外化,內化過程中形成的內在品質,為向外化階段轉化奠定了思想前提,外化是內化的目的和歸宿,最終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
當前,高校思政課存在知行脫節(jié)、違背內化與外化規(guī)律的現(xiàn)象,如:教學嚴重脫離學生實際,無法讓學生真正領悟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缺乏對理論的認同感,導致學生產生排斥心理,無法真正掌握理論知識;片面強調教材知識的單向灌輸,與學生缺乏互動、交流,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消化與運用;學生聽課率低、“抬頭率”不高,在實際生活中更沒有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真正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入腦入心,教師在教育引導學生思想和行為方面也沒有做到位,重智育輕德育等等。
在思政課教學中自覺遵循內化與外化規(guī)律應做到:首先,教師要避免將教材知識教條化,要在熟悉并掌握教材知識的基礎上,根據(jù)教學目標制定具體可行的教學計劃,將教材中比較抽象概括性的理論知識具體化、通俗化,把知識講清楚、講準確、講透徹,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切忌“照本宣科”;其次,授課內容要關注時事政治、國家政策,緊密聯(lián)系學生所關注的社會焦點、典型事例,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去學習,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吸收內化,形成自己的高尚的思想品德,進而規(guī)范自己的社會行為;再次,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促進的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研討”、“案例教學”和“情感教學”等教學模式,將理論知識貫穿教學過程,寓教于樂、以境育情、以景育情,教師要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討論分析,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同感,自覺將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并在自己的行為習慣中加以實踐應用,解決實際問題;最后,高校要重視實踐教學的環(huán)節(jié),可以通過舉辦相關的道德實踐活動,比如志愿者服務活動、校園精神文明評選活動、優(yōu)秀學生社會團評比活動等,為學生提供更多自我鍛煉的平臺,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增強學生的自律意識,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
四、理論知識傳授與生活實踐同頻共振規(guī)律
理論知識傳授與生活實踐同頻共振規(guī)律是指高校思政課要把理論知識的傳授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講授、用理論指導自己的言行有機結合起來,產生同頻共振的過程與效果,是知、情、信、意、行的辯證統(tǒng)一。高校思政課兼具理論性、實踐性,用科學的理論知識指導生活實踐,解決實際問題是思政課的應有之義。馬克思主義強調:“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在認識過程有兩次飛躍,第一次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是第二次飛躍,是更為重要的飛躍,兩次飛躍構成了完整的認識活動,同樣,在教學過程中,只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卻將理論束之高閣,棄之不用,并不是完整的教學活動。理論與實踐辯證統(tǒng)一,理論來源于實踐并隨著社會實踐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反過來又服務于實踐,對社會實踐具有指導作用,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曲折的,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高校思政課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通過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與探究,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改造主觀世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指導生活實踐,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實踐是檢驗理論知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實踐永無止境,對真理的探索也就永無止境,理論要應用到實踐中,隨時接受實踐檢驗。理論知識只有具有說服力,學生才會認同并主動接受。馬克思主義強調實踐第一的認識方法論,當代大學生群體作為社會活動的主體之一,對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的普遍關注,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帶著理論困惑走出課堂,深入社會實踐生活,又會帶著現(xiàn)實問題回歸課堂,對良莠不齊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驗證,去偽存真,并自覺內化為自己的信念。
高校思政課存在背離理論知識傳授與生活實踐同頻共振規(guī)律的現(xiàn)象,如:只強調理論知識的系統(tǒng)灌輸,沒有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知識傳授變成空洞的說教,理論缺乏說服力,學生缺乏認同感;教學內容存在滯后性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嚴重脫節(jié),所學知識與社會實際生活嚴重不符,導致學生在快速發(fā)展的信息化社會中感到無所適從;對實踐教學的投入重視力度不夠,學生沒有機會參與實踐,積累經驗、體驗生活、了解世界,思政課教學功能大打折扣。
思政課教學遵循理論知識傳授與生活實踐同頻共振規(guī)律要求:首先,高校思政課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講透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清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基本方法,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真諦,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覺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其次,思政課要緊密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和貼近學生實際,將與學生切實相關的熱點問題、時政問題貫穿與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同時要加強對學生的就業(yè)指導,心理健康教育,解決困擾學生的實際思想問題;再次,重視課堂實踐教學,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通過講解典型事例、創(chuàng)設實踐情境,使理論知識得到驗證,增強理論的說服力,讓新媒體技術融入課堂,增加思政課的趣味性,讓學生感受到思政課的魅力,主動去理解知識,在情境體驗中形成正確的立場、觀點和看法,自覺應用理論去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而不是“紙上談兵”。同時通過實地考察、撰寫論文、課堂辯論等形式,讓學生在收集資料和深入調研的具體實踐中,理論水平得到真正的鍛煉和提高,綜合素質得到提升。最后,要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將課堂實踐教學延伸至社會實踐教學。由思政課教師科學規(guī)劃實踐內容,鼓勵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參加多種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如通過參與志愿者服務活動、公益活動,社會調研等方式,廣泛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關注國情,切實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在實踐中開拓視野、增長才干。
五、新媒體新技術與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規(guī)律
網絡時代,新媒體新技術飛速發(fā)展,其本身具有即時性、互動性和開放性等教學特點和優(yōu)勢,改變傳統(tǒng)的高校思政課“一張嘴,一本書,一根粉筆”教學模式,這就形成了新媒體新技術與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的客觀規(guī)律。新媒體新技術與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規(guī)律是指新媒體新技術與思政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方式方法的全方位有機融合,而不是簡單疊加。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進行科學調控,教師可以通過互網絡查詢了解社會最新動態(tài),通過PPT展示、播放影片、微視頻等方式將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時政新聞、國際熱點等信息以圖片、文字和視頻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實現(xiàn)資源共享,同時將教材中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理論、概念變得形象化、具體化,大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同時學生可以通過手機、電子書籍、教育資訊類網站在線了解學習相關知識、及時獲取有用信息,學習和練習可以同步進行,便于更好地理解與掌握理論知識。新媒體新技術進入課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也大大增強,改變了傳統(tǒng)的“你講我聽”教學模式,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進而增強了高校思政課的時代性、感染力與說服力。
在思政課教學中自覺遵循新媒體新技術與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規(guī)律,首先,教師要樹立創(chuàng)新性教學理念,合理使用新媒體新技術,不斷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yǎng),學會使用新型的教學媒體,堅持整體性、重點性和藝術性原則,能夠靈活操作各種網絡技術,通過制作課件、播放音頻、展示圖片、瀏覽網站等現(xiàn)代教學方式將信息展示給學生,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展開討論交流與學習,實現(xiàn)高校思政課的科技化和信息化,帶給學生不一樣的學習感受,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理解掌握理論知識;其次,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加強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黨的重要會議精神、“紅色基因”、“傳統(tǒng)文化基因”進入課堂,通過觀看相關影片,例如《建國大業(yè)》、《復興之路》等,創(chuàng)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受紅色資源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提高思想覺悟,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再次,通過制作相關特色網站,為學生提供大量信息,并對信息資源進行甄別與篩選,堅決抵制腐朽消極的思想觀念的滲透與傳播,凈化網絡環(huán)境,弘揚社會正能量,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學生要自覺抵制不良誘惑,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規(guī)范上網行為,文明上網;再次,教師不能過分依賴新媒體新技術,要與其它教學方法協(xié)調配合、取長補短,課件的制作與使用要從教學實際出發(fā),充分發(fā)揮新媒體新技術的優(yōu)勢,提高教學質量;最后,高校要繼續(xù)推進網絡教育工作的進程。通過創(chuàng)建特色鮮明、包羅萬象、實效明顯的網絡平臺體系,實現(xiàn)“互聯(lián)網+思想政治教育”,讓網站、校園微信公共號、各類APP客戶端、微博、虛擬仿真、智慧教室、微信等新媒體技術融合聯(lián)動,發(fā)揮優(yōu)勢,著力提升思政課的時代性、感染力、針對性和實效性。
高校思政課教學規(guī)律集中反映了教學過程中諸要素的本質聯(lián)系,具有客觀性、必然性。充分理解并把握各思政課教學規(guī)律的內涵、核心要義和基本要求,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以增強高校思政課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實效性,發(fā)揮好其鑄魂育人功能,讓思政課成為學生真心喜歡、終生受益的課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2,4]馬克思,恩格斯.馬恩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9.
[3]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5]劉建軍.全面把握思政課建設的基本規(guī)律[J].思想教育研究,2017(4):57-61
[6]佘雙好.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規(guī)律探討[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8(2):27-35,157.
作者簡介:譚吉華,男,湖南邵東人。1964年8月生,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白玲,女,山西晉中人,1996年6月生,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