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南
摘 要: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時期,社會政治制度腐敗,民不聊生。他可憐勞苦大眾,憤恨社會的腐朽,企圖給奴隸制的等級社會注入充滿道德精神的新內容,期望改善民生,重建社會秩序,重新開啟太平盛世的局面。由此,孔子得出了“禮治、德治、賢治”的仁學政治主張,這些主張中的精華部分至今仍被沿用,同時為當今社會我國的思想政治建設提供了很多建樹性的啟示。
關鍵詞:孔子;仁學;當今社會;思想政治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9)23-0297-01
孔子雖然主張擁護周禮,但是孔子思想的主流卻并不是落后的、保守的,而是將“仁”的精神融入于周禮的框架之中,以此來使舉賢的內容得以充實,這是對周禮原有意義的的改革??鬃又鲝堅谡紊稀芭e賢才,不論出身,唯賢是用”,任用官員推賢舉能。在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九十多年來,黨對這一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給予了批判地繼承。黨的十六大上提出了“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chuàng)造”的重大方針,明確指出一個社會若想要發(fā)展,一個國家若想要進步,一個必要的法則就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尤其是自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面對時代發(fā)展的新形勢與新任務,提出了一系列選人用人的新理念。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公開遴選和選調這一制度的施行,為許多優(yōu)秀的基層干部鋪設了“高速路”,既堅持了黨中央在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上一貫堅持的“五湖四海、任人唯賢”理念,又將“任人唯賢”的原則在重視基層一線的導向下與時俱進。面對新時代下廣大黨員干部肩負著更加艱巨的歷史任務,面對當今國內國外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以及多種風險的考驗,我們更要良好地繼承孔子禮治思想中“任人唯賢”的正確理論,在這一基礎上堅持不畏勞苦、德才兼?zhèn)涞倪x拔與任用標準,選擇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人才來為國家和人民謀取福利、做出貢獻。
孔子主張“富而且教”,這正是德治的重要內容。孔子既主張“富民”,又主張在“富民”的基礎上對民眾進行道德方面的培育。他反對統(tǒng)治者單純地依靠行政命令以及嚴酷的刑罰甚至殺戮來進行統(tǒng)治,認為統(tǒng)治者的高明之處在于“使無訟”,而非“善聽訟”。想要實現這一政治理想,就必須靠德教來教化民眾,從而使民眾有知恥之心,且能自我檢點而恪守正道。一味地追求教育而不去謀求富裕,則經濟蕭條,社會衰落,民生困苦,無暇禮義,教必不成;一味地求富而忽視教育的發(fā)展,亦不能保證生產的發(fā)展、人民的安全以及社會的穩(wěn)定?!案欢医獭钡乃枷?,也為當今社會提供了重大啟示。自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并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踏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行列。在經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后,我國的經濟實力快速提升,綜合國力穩(wěn)步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經濟實現迅猛發(fā)展的同時,我們仍不忘孔子德治思想的優(yōu)良精髓,大力加強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堅持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互結合,以法律為基礎,以道德為內控力來規(guī)范公民的生產生活行為,用道德的力量來指引人們的日常行為與生活。當今時代,在讓老百姓富裕起來的同時,更要注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讓老百姓懂禮儀,知榮辱,社會才能更加秩序井然,國家才能不斷向前發(fā)展。不富而教,難有所成;富而不教,必生其亂;富而教之,安時興化。
孔子認為在教化的過程中,統(tǒng)治者必須以身作則,立身中正,其所謂之賢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茍正其身矣,于正人何有?”要做到以身作則,立身中正,就要身體力行,事必躬親,不辭勞苦,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無私心、無貪欲、容許人們議論,勇于改過從善。當今,廣大的共產黨員,特別是各級別領導干部發(fā)揮的事必躬親、率先垂范的作用,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員作風,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高尚品德鼓舞并激勵了廣大人民群眾,對人民群眾產生了良好的教育與鞭策作用,使他們在生活與工作中都能自覺地效仿,從而形成物質性力量。領導干部依靠于群眾,來源于群眾,并生活于群眾之中,便會成為一面鮮明的旗幟,從而孕育出巨大的并且潛移默化的感召力與凝聚力。“要做共產黨的事,先做黨所要求的人”,這是我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之一。通過領導干部的以身作則,將思想政治工作的強大威力發(fā)揮到極致是我黨歷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我們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繼承下來的寶貴財富。
孔子的儒家思想形成于封建社會時期,其中關于仁學的政治主張既對當時社會的時局具有積極的影響,同時又為現代社會的思想政治提供了良好啟示。
[1]張世飛,湯濤.中國共產黨治國黨建方略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2-18.
[2]鄭濟洲.立己與立人:孔子“仁學”思想新探[J].天中學刊,2019,34(01):51-56.
[3]王浩.“直”和“禮”的“中庸”——孔子之“仁”再辨證[J].中國文化研究,2018(02):79-86.
[4]龐帥康.孔子仁學思想在新時代的倫理價值[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18,31(03):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