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喜杰
摘 要:“初中”是一個人生極其特殊的階段。它結束了美好懵懂的小學時期,又是進入高級學府的一個過渡階段,可謂承上啟下。它既是義務教育的最后時期,也意味著青春期的開始?!俺踔小睍r期,學生對世界的認知產生了質的飛躍,創(chuàng)造力極限開拓,隨之而來的是對世界的反向思考,因此出現了更多的質疑和疑惑?!芭涯嫫凇笔墙虒W領域不可回避的學生問題,在“叛逆期”中開展良好的教學則是初中教育的核心。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初中;走近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9)23-0296-01
初中時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在初中的整個教育系統(tǒng)中格外重要。因為青春期的反叛而造成的犯罪案件每年不計其數,所造成的社會影響不言而喻。對初中生進行道德和法治的教育不僅是對學生未來人生的把握,更會減輕對整個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阻止一些讓人唏噓的事件的發(fā)生。如何在學生的敏感、反叛意識強烈時期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是個難題,卻有著最顯而易見的方式——走近學生生活。將生活場景帶入實際教學中,是符合國家教育精神的教學模式。通過帶入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情景,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弱化學生的叛逆情緒,從而達成教學的真正目標。
現今時代的互聯(lián)網快速發(fā)展,使學生們能夠更快更多地得到資訊信息。從學生們感興趣的熱點話題入手,能夠產生足夠的教學開展吸引力。例如,2019年轟動一時的“某科院研究生被殺一案”,研究生緣何被殺害?事情的發(fā)展經過是什么?受害人被傷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在生活中避免此類慘劇的發(fā)生?這些熱點話題,都可以拿出來進行分析探討,促使學生的積極表達。從學生們的表述中,老師可以觀測到他們的真實想法,掌握他們的實際性格,并在綜述中進行道德法治方面的正確思想指引,教授遇到極端情況的正確處理方法。
在教學素材的選擇中,可以選擇較為生活化的內容,使學生產生足夠的好奇感。也可以在進行道德法律知識講解的教學中,加入一些生活中的常見問題進行事件分析。例如,在網上購物時如何避免被欺騙?面對快遞破損的情況如何申請賠付?如何保護自己和家人的信息隱私?如何應對其他同學的惡意挑釁?直面這些困擾學生的日常生活問題,進行情景分析,能夠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并且與學生產生互動,從而帶領學生掌握保護自己的法律武器,并且有效地引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實現自我保護,如此來達到道德法律學習的實踐意義等。
情境的選擇除了教師能夠想到、了解到的學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況外,還可以選擇一些學生熟悉的書籍、影視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學習等。
創(chuàng)造情景劇的表演,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模擬真實事件的發(fā)生,是對學生視覺記憶和身體記憶的雙重構建。創(chuàng)造情景劇的表演會比文字探討更具有沖擊力和記憶點。例如,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分組,提前布置模擬情景劇的課業(yè)任務,每周輪換小組同學進行情景劇表演;幫助學生自己書寫情景小劇本,分配角色,化妝扮演,最后呈現給其他同學,并進行角色分析,事件評論;表演者感同身受,表演記憶伴隨終身,而觀看表演的同學,會因為視覺記憶牢記心中;最后老師總結的法律教育分析,會讓所有同學都記憶深刻。創(chuàng)造情景劇的表演和應用可促使學生積極發(fā)現生活問題,產生真正的道德法律代入感,在欣喜的狀態(tài)下,接受道德和法律的教學。
青春需要一個抒發(fā)情感的平臺。初中生的階段,需要更多更好的平臺來表達自我情緒,從而減少偶然莽撞犯罪的幾率。在教學中,應適當搭建與學生情感的交流平臺,真正地掌握他們的訴求。例如,組織學生以“匿名”方式寫下想說的話,寫下困擾的問題,寫下想表達的情感;情感上的宣泄可以達到精神上的舒緩,從而更好地進行學習生活。情感抒發(fā)和交流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學所要求達到的目的確是明確的,教師應輔導學生丟下“煩惱”,拋棄孤獨,找到共同感,找到輕松感,從而減低叛逆事件的產生,以達到教學目的。
在安全的前提下,適時地走出校園,有利于真正地走近學生生活,真正地把教學和實際聯(lián)系在一起。課外社會實踐活動的應用,可以使學生產生社會責任感,真正參與到社會生活中,不僅僅存在于書本。社會實踐活動的開發(fā),例如組織學生集體去敬老院送愛心,準備自己的一些小禮物,為老人進行衛(wèi)生打掃;或者,組織學生進行義捐義賣,把自己的玩具禮物換成貨幣,捐獻給有需要的人群。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是道德和法律的基礎,學會愛護社會,才能更好地遵從道德和法律的約束,學會愛護自己,更能珍愛他人。
讓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走近學生生活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學目的是非常明確的,教學的意義也是清晰可見的。讓青春期的學生提高道德標準,知法懂法,減少青少年犯罪的產生,增強保護自我的能力,使學生更好地參與社會,了解社會,減少孤獨感,產生社會責任感,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是任重道遠的,走近學生生活,確是教學中行之有效的途徑。
[1]張文星.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與生活元素的結合教學[J].新課程·中旬,2019(3):80.
[2]劉海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策略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001):15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