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玲
[摘 要]女性,向來是許多作家關(guān)注的話題,女性的生存,更是備受矚目。甘南作家扎西才讓以他扎實的文學功底,以及對甘南這片土地的熱愛,成功塑造了眾多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他筆下所書寫的女性以不同的經(jīng)歷和個性,揭示的精神狀態(tài)和內(nèi)心世界極其豐富。本文從扎西才讓筆下的傳統(tǒng)女性、知識女性、叛逆女性三類女性的生存樣態(tài)切入,把握女性形象,探析其文化意義所在。
[關(guān)鍵詞] 扎西才讓;女性;生存樣態(tài)
人類社會的一半是女性,在這個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組成的社會里,女性是文學中永恒的話題。正如冰心所說:“世界上若沒有女人,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盵1]由此可見女性的重要意義。藏族作家扎西才讓立足本土,以他獨特的視角給予女性關(guān)注,在他的小說、散文、詩歌中,描寫女性的日常生活,關(guān)注女性生存樣態(tài),書寫女性人生,為女性的生存譜寫了一幅精美的畫卷。下面就從傳統(tǒng)女性的生存悲劇、知識女性的平凡生活、叛逆女性的個性表達這三個方面入手,探尋扎西才讓筆下的女性生存樣態(tài),從而更深入地了解扎西才讓筆下的女性形象,發(fā)掘其藝術(shù)魅力。
一、傳統(tǒng)女性的生存悲劇
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確立了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孟子更是明確指出了男尊女卑這一思想觀念,由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此開始了冠冕堂皇的對婦女的壓迫與限制。中國幾千年來漫長的封建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從根本上來說也否定了女性的主體性,否定了女性的人格。女性始終處在束縛與壓制之中,無法獲得獨立。以男權(quán)社會為背景的傳統(tǒng)文化,像一張無形的網(wǎng)籠罩在女性心中。扎西才讓筆下的眾多傳統(tǒng)女性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造成了她們的生存悲劇。
女性對男性有天生的依附性,“《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說女人是上帝在亞當沉睡時用亞當身上的一條肋骨造成的。”[2]很多時候人們理解女性是把女性當成相對于男性不能自主的人,如蘇童的《妻妾成群》中,在那個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大家庭中,幾個女性都靠爭得陳佐千的寵愛獲得自己的家庭地位,就連新時代的女青年頌蓮后來都加入到了爭寵大流中,她們像是一齊拴在了陳佐千的脖子上,如一棵瀕臨枯萎的藤蔓在稀薄的空氣中相互絞殺而爭奪那一點點空氣。在扎西才讓的作品中,雖然沒有一夫多妻制的存在,但女性依附男性卻在多方面展現(xiàn)了出來?!赌裂蛉松<膼矍椤分校<哪赣H原是村里最好看的,成為寡婦之后,為了生存,就找了一個又一個的相好,并且不分民族。作為女性本身來說,她沒有依靠自己獨立生存,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就去找男人。她對男性的依附,不僅導致了自己的悲劇,還讓兒子桑吉成為村里唯一一個過了十八歲還沒有結(jié)婚的男人?!秮碜陨6噫?zhèn)的漢族男人》中的寡婦楊白瑪一生都在靠男人生活,自己家的男人死了一個又一個,她也因此陷入了克夫的偏見環(huán)境中??梢哉f,她的一生是十分不幸的,所嫁的男人由于各種原因一個一個地死去,她就不斷找別的男人,她一直活在被倫理道德譴責的世界中,最終的歸宿還是一個瘸了腿的漢族男人。她始終找不到自我,依附于男性?!榜R克思曾指出:‘吃、喝、性愛,固然也是真正的人類的機能。但是如果經(jīng)過抽象使這些機能脫離了人的其它活動,并使它們成為最后和唯一的終極目的,那么,它們就是動物的機能。” [3]對扎西才讓筆下的這兩個女性而言,吃喝性的生計問題迫切地擺在眼前,她們也就不會再去追求更高層次的愛與歸屬、尊重與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她們就自然而然地無法改變自己的悲劇狀態(tài)。
扎西才讓筆下,除了依附于男性的傳統(tǒng)女性,還有一類傳統(tǒng)女性,她們聰慧、善良,卻依然沒能擺脫悲劇的命運。散文《我的雙親》中的母親是一個美麗大方的藏族姑娘,嫁給父親的初始是無比幸福的,但許多年后,由于爭執(zhí),父親一聲不響地離開了,母親變得陌生又困惑,最終在無奈與痛苦中離開了這個世界。無疑,母親是不幸的;《做裁縫的女孩》中整日嘻嘻哈哈的女孩在結(jié)婚后也變得黃皮寡瘦,看得讓人心酸;《不聽話的阿珍》中調(diào)皮的阿珍被遠遠嫁走,爭吵中還被丈夫折斷了右手的食指,兒子也因摘蒲公英長了瘊子被截掉了左手,阿珍去見了故鄉(xiāng)的男人而聲名狼藉,最終選擇了自盡,阿珍的這一生充滿坎坷。詩集《大夏河畔》的一篇《阿姐遠嫁》中的阿姐遠嫁后婚姻并不幸福,但她“已不能再拋夫棄子,千里迢迢回來抱我在懷里?!庇H情讓她無比牽掛,但家庭又將她牽絆。“傳統(tǒng)女性的生存空間是家。無論這個家對于她來說是天堂還是地獄,但它由于穩(wěn)定的血緣取向而得到世代女性的認同?!盵2] 即使這些女性在婚后并不像理想中所想的一樣,但她們會為了家庭繼續(xù)留在那個環(huán)境中,繼續(xù)生活。小說《那個叫觀音代的詩人》中充滿靈氣的李菊花一直是觀音代和文中的“我”愛慕的對象,在觀音代將她娶回家之后,觀音代卻因為李菊花沒有文化毅然與她離婚,娶了另外一個女人,此時的李菊花就是一個被拋棄的悲劇者形象,她曾經(jīng)的美麗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怨言和被生活摧殘的滄桑;《牧羊人桑吉的愛情》中,桑吉娶了一個矮矮、瘦瘦的女孩,這個女孩在生完一個女兒沒幾年后得了一種怪病很快離開了人世。在離開的時候丈夫和女兒都不理她,她只能看著婆婆咽了氣?!芭詮亩囱ㄌ用摮鰜聿⒁谒{天下獲得情感上的平衡是困難的?!盵2]這個女孩在嫁給桑吉之后就將婚姻和家庭當作自己的全部,但她并沒有受到丈夫桑吉的重視,就是在離開人世前也是充滿遺憾的,她就像那個時代的犧牲品一樣。
“傳統(tǒng)社會幾千年來重男輕女的社會習俗,漫長的封建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制度從根本上摧毀了女性該有的健康人格,讓中國女性形成了特有的溫柔、無我、犧牲、順從等性別特征。她們認為自己生來就是弱者,身體上有先天的弱勢,智力上也缺乏優(yōu)勢,甚至有的徹底把自己當作男性的附屬?!?[4]在藏族女性的生活中,女性分擔了相當多的工作,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如照顧牛羊、擠奶、做飯、縫制衣服、照顧孩子、孝敬老人都由女性來做,因此女性也常常被描述為辛勤的勞動者、順從的仆人等。扎西才讓筆下的傳統(tǒng)女性生活在既定的軌道上,或依附男性,或因生活的困境生存著,她們的悲劇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
二、知識女性的平凡生活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教育體制開始完善,女性的地位也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藏族女性受到了現(xiàn)代化的教育。她們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和社會所提供的有利條件,接受各方面的教育,成為當代藏族社會中一個嶄新的群體,這個群體就是知識女性群體。知識女性在當代社會的發(fā)展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她們的生活狀態(tài)和精神境況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
扎西才讓筆下書寫的知識女性并不多,讀者卻可以從字里行間看出扎西才讓對這類女性群體的重視。知識女性是與傳統(tǒng)女性存在著巨大差異的群體,她們不會像傳統(tǒng)女性一般將自己禁錮在家中,整日勞作,為了家中的瑣碎小事生存在無盡的苦悶中,“她們有著這一階層獨特的心理意識和情感訴求,有著附有她們身份地位痕跡的倫理觀念、家庭觀念和生活方式。” [5]新時期的教育與穩(wěn)定的經(jīng)濟收入讓知識女性的生活更為舒適自由。小說《那個叫觀音代的詩人》中,“我”的妻子就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女性的形象。文中對她的外貌特征并沒有過多地描寫,只是提到妻子也是知識分子,清秀美麗,性格溫順,但是就是這幾個詞,就把妻子知書達理的形象活靈活現(xiàn)地展示了出來,小說開篇就提到了楊莊二十來戶人家?guī)缀鯖]有人知道詩人是干什么的,在這個村里知識十分匱乏。詩人觀音代與沒有文化的李菊花離婚又娶了一個教漢語文的同事,這個教漢語文的同事是一個知識女性。在那個村子里,知識女性的地位就會比其他女性相對高一些。
年輕的知識女性由于接受了與傳統(tǒng)文化觀念有著極大差異的現(xiàn)代文化思想,她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就更在乎個人的感覺,沒有任何思想負擔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赌裂蛉松<膼矍椤分心莻€上大學的表妹是一個年輕的知識女性,學校布置了實踐活動她就到草原上來完成,她愛讀書,還常給桑吉炫耀,她和桑吉在草原上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這個古怪精靈、充滿生機的女孩給桑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她回到城里后就再也沒有聯(lián)系桑吉,給桑吉帶來了無限的苦惱。作為新時代的知識女性,桑吉的表妹勇敢、活潑,她會按自己的思想隨心所欲地去做,不會考慮太多,草原上經(jīng)歷的在她看來也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所以她就沒有再與草原上的人聯(lián)系。她追求個人獨立價值,具有鮮明的主體意識,表現(xiàn)了新一代年輕知識女性新的生活方式。
知識,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人類共同的追求,在扎西才讓筆下,知識女性和傳統(tǒng)女性的命運是不一樣的。散文《妹妹》中,“我”的妹妹由于幫母親干農(nóng)活輟學了,她的內(nèi)心是十分無奈與痛苦的。文中寫到:“不讀書,就意味著離開了陽光大道,走上獨木橋了。橋頭,等待她的,是無休止的勞作的日子,是暗淡的無望生活。” 妹妹的內(nèi)心無比渴望知識,她知道,作為一個知識女性,等待她的不再是辛苦的勞作,而是擁有自己的思想,擁有別樣的人生,但是現(xiàn)在,她只能當一個普通的女性去辛苦勞動。在這里,扎西才讓并沒有把妹妹當作一位知識女性來寫,而是刻畫了一個渴望知識的女性。
“知識女性形象的出現(xiàn)——盡管并不是當代藏族小說中女性形象的主流——為藏族女性文學增添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審美景象。這種文化審美景象不僅僅意味著一種新的藝術(shù)審美取向的出現(xiàn),還意味著一種新的思想觀念的萌生、發(fā)展,尤其是在女性群體中更是如此。它意味著當代藏族女性自我意識和女性主體意識的萌生與覺醒?!?[5]知識女性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與自由,她們成為了自己生命的主宰者,不需要像傳統(tǒng)女性一樣依靠他人,也能擁有自己自在而美好的生活。
三、叛逆女性的個性表達
西蒙娜·波伏娃曾在她的著作《第二性》中這樣說到:“將來有一天女人很可能不是用她的弱點去愛,而是用她的力量去愛,不是逃避問題自我,而是發(fā)現(xiàn)自我,不是貶低自我,而是表現(xiàn)自我——到了那一天,愛情無論對男人還是對她,都將成為生命之源,而不是致命的危險之源?!盵6]扎西才讓筆下的格桑卓瑪和達娃央宗就是這樣的女性,她們不怕世俗的眼光,也不覺得自己所追求的愛情可能是一種危險之源,而是勇敢地、大膽地憑借自己的力量去愛。《虛幻的真相》中,美麗又聰穎的藏族女孩格桑卓瑪在學校憑她出眾的形象和嫻熟的演講技能風采照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對自己的語文老師楊曉東產(chǎn)生了感情,并熱烈地愛上了他。在楊曉東看來,師生之間始終存在著一種界限,跨越這條界限,就意味著亂倫和背叛,可年輕的格桑卓瑪并不這么認為,她依然堅持著她自己的感情。類似于她這樣的叛逆女性,“在她們的意識里,最為活躍的思想分子和情感因素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走,至于外部世界會發(fā)生什么,自己的行為將會有什么后果,她們考慮得相對較少,似乎也不愿意去考慮?!?[5]因此,當別人在背后議論她和楊曉東時,她感到的是一種自豪與幸福,她甚至想要人盡皆知。古語中曾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這句話一方面表現(xiàn)了學生對老師一定要非常敬重,一方面也說明了老師與學生之間是有距離的。法國一位檢察官也從法律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學生與老師之間任何形式的親密關(guān)系都不應該得到允許,因為這種親密關(guān)系會違背公平待遇的原則。盡管藏區(qū)的社會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人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但師生戀在當時還是會不為人所接受。格桑卓瑪并不在意楊曉東是她的老師,更不在乎別人異樣的眼光,只是無畏地去追尋自己的愛情。性是人類生存的生理欲望,“歷來作品中表現(xiàn)男女兩性關(guān)系的時候,常常把男性對女性的欲望作為表現(xiàn)的中心,男性總是充當強者的角色,女性的欲望產(chǎn)生多半是由于男性的事業(yè)、地位、名譽、道德、經(jīng)濟等諸多因素的刺激,她們只是在獻身,在表達她們對男性的臣服。”[3]格桑卓瑪卻不是如此,她在性這件事上占有主動權(quán),甚至把楊曉東形容為一只企鵝,企鵝代表著笨拙,而她是充滿熱情的。在這里,格桑卓瑪表現(xiàn)的不再是對男性的臣服,而是自己主觀上的主動的一種個性表達。
《圓滿與不朽》中的達娃央宗又是另外一個叛逆的女性形象。渾身散發(fā)著雪域陽光的美麗藏族女孩達娃央宗在一次講座上被成熟老練、溫文爾雅的藝術(shù)家龍布所吸引,這個藝術(shù)家的年齡已經(jīng)與她的父親相差不多,而且擁有一個雍容華貴的妻子。達娃央宗知道龍布與自己的母親有過一段戀情以后,更是激動不已。作為一個年輕女子,她不應該愛上一個有妻子、有家庭,并且與自己年齡相差極大的男子;作為女兒,在倫理道德上,她更不應該愛上曾經(jīng)與她母親有戀情的男子,這在社會的倫理道德中都是不允許的。但是達娃央宗并沒有在意這些,她想盡辦法地去接近這個老藝術(shù)家?!芭说淖畲笮腋#^于被戀人承認是他本人的一部分。”[6]當龍布被達娃央宗打動,后來在信中稱呼達娃央宗為“小央宗”時,達娃央宗就感覺她已經(jīng)同龍布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并被龍布所認同了,這就使得她對龍布的感情即使在擁有自己的家庭以后也絲毫未減。顯而易見,達娃央宗是十分叛逆的,她有著她自己獨特的想法,并且將這些想法表達了出來。
格桑卓瑪和達娃央宗是新時代的知識女性,又是叛逆女性的典型代表。她們接受了現(xiàn)代文化觀念,看重個人價值的平等,注重自由意識,在愛情和婚姻方面,更是保持一種開放的態(tài)度。
女性是社會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縱觀扎西才讓筆下傳統(tǒng)女性、知識女性、叛逆女性的生存樣態(tài),我們對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了更深的了解。扎西才讓將筆觸放在了各類女性的身上,直面女性生存的悲劇、日常生活以及她們在生活中的個性表達,在讀者面前呈現(xiàn)了一個個鮮活、立體的女性形象,這些女性也是眾多女性群體的縮影。當今社會,女性的社會角色越來越豐富多樣,很多女性在教育、就業(yè)、生活等各方面仍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扎西才讓筆下書寫的這些女性形象,也會讓社會給予女性生存更多的關(guān)懷,為女性營造一個更平等、美好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冰心.關(guān)于女人[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2]謝玉娥.女性文學研究教學參考資料[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
[3]張前榮.女性·人性·蒼涼——張愛玲小說對女性生存的觀照[D].合肥:安徽大學,2006.
[4]劉艷娥.20世紀中國文學女性生命體驗的性別書寫[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5]于宏,胡沛萍.當代藏族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7.
[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次仁羅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