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曄,何冰冰,王咪咪,王 敏(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藥劑科,浙江 杭州 310005)
替加環(huán)素是第一個新型甘氨酰環(huán)素類廣譜抗菌藥物,由米諾環(huán)素C-9位引入叔丁基甘氨酰胺基修飾而來[1],通過與核糖體30S亞單位結合,阻止氨酰化tRNA分子進入核糖體A位而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除銅綠假單胞菌外,對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多重耐藥腸桿菌科細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非典型病原體、厭氧菌均具有抗菌作用,主要用于其他藥物治療無效的嚴重細菌感染[2]。2017年3月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遏制細菌耐藥的通知》[3]規(guī)定,醫(yī)療機構須對替加環(huán)素實施專檔管理,定期收集、匯總、分析使用情況。本研究通過回顧性調查,對替加環(huán)素使用合理性和有效性進行評價,旨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利用醫(yī)院信息系統(tǒng)(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 ,統(tǒng)計2018年1月- 12月全院使用注射用替加環(huán)素的所有住院病歷,共計101例。
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制定替加環(huán)素用藥調查表。評價依據參照《替加環(huán)素臨床應用評價細則》[4]、注射用替加環(huán)素說明書以及相關疾病臨床指南等,通過電子病歷系統(tǒng),查閱所選病歷,將調查內容記錄于調查表中。調查內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過敏史、臨床診斷、用藥情況、微生物結果、實驗室指標、影像學檢查、用藥原因、療效評估、停藥記錄、不良反應等,并對用藥合理性進行評價。
療效判定按照衛(wèi)生部《抗菌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分為痊愈、顯效、進步、無效四級。痊愈: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及病原學檢查四項均恢復正常;顯效:病情明顯好轉,但上述四項中有一項未完全恢復正常;進步:用藥后病情有所好轉,但不夠明顯;無效:用藥72 h后病情無明顯進步或有加重者。痊愈與顯效兩組合計為有效,據此計算有效率。不良反應關聯性評價參照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中心的不良反應因果判斷準則[6]。
本研究共調查住院病歷101例,其中男性患者74例(73.27%),女性患者27例(26.73%),平均年齡(79.48±11.91)歲,25 ~ 95歲?;颊叻植加?2個臨床科室,排名前5位的科室分別為重癥醫(yī)學科41例、呼吸內科23例、急診重癥監(jiān)護室9例、血液科8例和腦外重癥室5例。
2.2.1 用藥指征 101例住院患者中,85例(84.16%)為目標治療,16例(15.84%)為經驗治療。經驗治療均因初始治療藥物療效不佳而升級為替加環(huán)素。84例(83.17%)為肺部感染,排名首位,其次為血流感染和泌尿系感染。84例肺部感染中,醫(yī)院獲得性肺炎66例(78.57%),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16例(19.05%),社區(qū)獲得性肺炎2例(2.38%)。詳見表1。
表 1 101例住院患者替加環(huán)素的用藥原因Tab 1 Causes of tigecycline use in 101 inpatients
2.2.2 目標治療 85例住院患者為針對某種致病菌應用替加環(huán)素的目標治療,送檢標本包括痰液、血液、尿液、腹腔引流液、深靜脈導管、皮膚分泌物,目標病原菌以碳青霉烯類耐藥腸桿菌科細菌為主,特別是耐碳青霉烯類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G+菌少見。替加環(huán)素目標治療病原菌分布見表2。
2.2.3 用藥方案 101例住院患者使用替加環(huán)素前均有抗菌藥物暴露史。單獨使用替加環(huán)素8例(7.92%),聯用1種抗菌藥物63例(62.38%),聯用2種抗菌藥物23例(22.77%),聯用3種抗菌藥物7例(6.93%)。用藥途徑均為靜脈滴注,溶媒品種選擇均為0.9%氯化鈉注射液,1例負荷劑量配置濃度超過說明書規(guī)定的1 mg·mL-1;90例(89.11%)首劑給予負荷劑量,均為100 mg;維持劑量為100 mg,q 12 h,34例(33.66%),50 mg,q 12 h,65例(64.36%),25 mg,q 12 h ,2例(1.98%)。用藥平均療程(13.08 ± 12.23)d。
針對檢出率首位的病原菌CRKP,共計56例,其中4例(7.14%)為單獨使用替加環(huán)素,52例(92.86%)聯合應用其他抗菌藥物。CRKP感染患者用藥方案見表3。
101例使用替加環(huán)素的住院患者中,臨床療效判定為痊愈1例,顯效27例,有效率27.72%;CRKP感染患者治療有效18例,占總有效病例64.29%,占CRKP感染病例32.14%;死亡24例,死亡率23.76%。痊愈患者為血流感染CRKP的目標治療,用藥后實現病原學的清除。27例有效病例均為長期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目標治療,應用替加環(huán)素后患者體溫恢復正常,炎癥指標明顯下降,臨床癥狀好轉,但病原學檢出仍為陽性,考慮為定植菌,治療足療程后停藥。
表 2 85例住院患者目標治療的病原菌分布及替加環(huán)素敏感性Tab 2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sensitivity to tigecycline in 85 hospitalized patients for targeted treatment
表3 56例CRKP感染患者替加環(huán)素用藥方案Tab 3 Tigecycline regimen in 56 patients with CRKP infection
101例住院患者中,15例出現可能由替加環(huán)素導致的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4.85%,其中7例為腹瀉,4例為肝酶升高,2例為血小板減少,1例為惡心嘔吐,1例為皮疹,其中2例肝酶升高患者采取減量措施,其余13例患者進行療效評估后考慮治療效果不佳,給予停藥處理,不良反應癥狀均好轉,停藥后患者病情未有明顯進展,此后未再使用。
101例住院患者中,接受替加環(huán)素治療前微生物檢驗樣本送檢率為100%,均由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會診專家會診后使用,醫(yī)囑均由具有高級職稱的醫(yī)師開具,且均按要求實行專檔登記。其中病程記錄不完善共8例,表現為未記錄用藥或停藥原因,占7.92%。
根據研究方法參照的合理性判斷依據,對整例病歷進行綜合評價,合理78例(77.23%),不合理23例(22.77%)。101例住院患者使用替加環(huán)素的合理性評價見表4。
表 4 101例住院患者使用替加環(huán)素的合理性評價. 例(%)Tab 4 Rationality evaluation of tigecycline in 101 inpatients.case(%)
目前國內外批準的替加環(huán)素適應證為18歲以上由敏感菌株所致的復雜性腹腔內感染、復雜性皮膚和皮膚軟組織感染以及社區(qū)獲得性細菌性肺炎,研究證實其尚可用于醫(yī)院獲得性肺炎、繼發(fā)性菌血癥和糖尿病足感染伴骨髓炎[7]。替加環(huán)素主要以原型經膽道排泄,不建議用于治療泌尿系感染[1]。近年來國內外陸續(xù)報道其臨床治療泌尿系感染的案例。袁勝芳等[8]報道了1例多重耐藥屎腸球菌導致的泌尿系感染患者,去甲萬古霉素應用后出現雙耳混合性聾,改為替加環(huán)素后成功治愈。Brust等[9]回顧性分析多重耐藥G-菌泌尿系感染患者的文獻資料,14例描述使用替加環(huán)素治療,其中11例獲得良好的臨床結果,但認為尚需進一步研究。Bader等[10]認為多重耐藥G-菌引起的泌尿系感染在缺乏有效和安全抗菌藥物的情況下,高劑量的替加環(huán)素(例如負荷劑量200 ~ 400 mg,維持劑量100 ~ 200 mg·d-1)可成為另一種選擇,但應與碳青霉烯類、多粘菌素或氨基糖苷類聯合使用。
廣泛耐藥腸桿菌科細菌主要為產碳青霉烯酶菌,最常見的是肺炎克雷伯菌。全國細菌耐藥監(jiān)測網顯示,2017年全國CRKP的檢出率平均為9.0%,較2014年上升2.6%,個別省份檢出率最高達26.9%。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病死率高,CRKP感染已成為院內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11]。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嚴重原發(fā)病、老年、近期使用廣譜抗菌藥物(特別是氟喹諾酮類和碳青霉烯類)、入住ICU、血液腫瘤等疾患、實質臟器或造血干細胞移植、外科大手術及留置導管和引流管等[12]。可選擇的抗菌藥物非常有限,僅替加環(huán)素及多黏菌素類的敏感率相對較高,但兩者單用的治療失敗率較高,應盡量避免單藥應用[12]。通常采用2種或3種藥物聯合治療,但臨床研究多為個案報道或小樣本對照研究,尚需更可靠的循證支持[13]。有報道的聯合治療方案包括以替加環(huán)素或多粘菌素為基礎,聯合碳青霉烯類、氨基糖苷類或磷霉素,或替加環(huán)素聯合多粘菌素、磷霉素聯合氨基糖苷類、頭孢他啶或頭孢吡肟聯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氨曲南聯合氨基糖苷類[12]。此外,頭孢他啶/阿維巴坦已在中國上市,對多重耐藥G-菌感染具有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多中心研究結果顯示[14],膿毒性休克、中性粒細胞減少癥、Charlson合并癥指數> 3分以及感染發(fā)病前72 h行機械通氣是CRKP菌血癥死亡的獨立預測因子,而使用頭孢他啶/阿維巴坦是生存的唯一獨立預測因子。
本研究調查101例住院患者中,4例用藥原因為泌尿系感染,其中2例尿分離病原菌為CRKP,1例尿培養(yǎng)為屎腸球菌(萬古霉素、利奈唑胺S),1例為經驗治療;4例患者中,1例顯效,為經驗治療患者,有效率25.00%;碳青霉烯類耐藥腸桿菌科細菌導致的泌尿系感染,可選擇磷霉素聯合氨基糖苷類方案[15];萬古霉素敏感屎腸球菌感染首選青霉素或氨芐西林(體外試驗敏感)、萬古霉素、去甲萬古霉素和替考拉寧,呋喃妥因和磷霉素用于泌尿系感染[16];因此,本研究中替加環(huán)素用于泌尿系感染視為不合理。56例CRKP感染目標治療病例中,48例(85.71%)為老年患者;4例未聯合用藥,判定為不合理;聯合方案以替加環(huán)素聯合碳青霉烯類為主,尚有替加環(huán)素聯合β-內酰胺/β-內酰胺酶抑制劑復合制劑或氟喹諾酮的兩藥聯合以及替加環(huán)素聯合碳青霉烯類和阿莫西林/克拉維酸的三藥聯合;治療后有效率為32.14%。
替加環(huán)素屬于時間依賴性抗菌藥物,有較長的抗生素后效應,藥代動力學(pharmacokinetic,PK)呈劑量-效應關系,體內藥物暴露隨劑量增加而線性增加,t1/2超過40 h[17],推薦首劑負荷100 mg,維持量50 mg,q 12 h并根據肝功能情況調整劑量。AUC/MIC通常作為替加環(huán)素藥效動力學(pharmacodynamics,PD)的評價指標。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游離藥物AUC0-24h(fAUC0-24h)/MIC > 0.9時,78%的患者可獲得良好的抗菌療效[17]。Ramirez等[18]開展一項國際多中心、雙盲、隨機對照Ⅱ期臨床試驗,比較了兩種更高劑量替加環(huán)素與亞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療醫(yī)院獲得性肺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發(fā)現替加環(huán)素100 mg,q 12 h組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75 mg, q 12 h組和亞胺培南/西司他丁1 g,q 8 h組,且未觀察到不良反應的增加。因此,替加環(huán)素劑量選擇需充分考慮患者的耐受性和PK/PD的達標率[17],對于危重感染、考慮廣泛耐藥G-菌感染的患者,可給予維持劑量100 mg,q 12 h。
本研究調查101例住院患者中,11例未給予負荷劑量,視為不合理。維持劑量采用超說明書的患者共計34例,其中CRKP感染20例,耐碳青霉烯類鮑曼不動桿菌感染2例,耐碳青霉烯類產酸克雷伯菌感染2例,耐碳青霉烯類陰溝腸桿菌和耐碳青霉烯類大腸埃希菌感染各1例,重癥感染經驗治療8例,可考慮劑量加倍,因此均判斷為合理。
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替加環(huán)素抗感染治療有效率為27.72%。治療無效或療效不明顯的主要原因如下:①患者大多高齡,病情危重,合并多種基礎疾病或臟器功能衰竭,免疫功能受損,抗感染治療無法有效控制病情發(fā)展;②細菌耐藥性,本研究病原學檢出90%以上為耐碳青霉烯類G-菌,病死率高,治療難度大,可選擇的抗菌藥物少,用藥方案臨床數據有限,導致最終抗感染治療效果不佳;③療程不足,多數患者因病情嚴重而放棄治療,自動出院。
近年來國內報道的替加環(huán)素不良反應包括藥疹、凝血功能障礙、血小板減少、肝功能異常、急性胰腺炎、頑固性低血糖、肌酐升高等[19]。說明書中提到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惡心、嘔吐,而腹瀉是由抗菌藥物引起的常見問題。本研究調查共發(fā)現15例可能由替加環(huán)素導致的不良反應,以胃腸道反應為主,尚有肝膽、皮膚、血液系統(tǒng)不良反應,提示使用替加環(huán)素期間應密切觀察患者的消化道癥狀、肝功能、血小板等指標的變化趨勢。
替加環(huán)素為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接受治療前微生物檢驗樣本送檢率應≥80%,及時請院內或院外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會診專家會診,處方須由高級職稱的醫(yī)生開具,并按規(guī)定進行專檔登記[4],凡停用、更換、聯合使用抗菌藥物的必須在病程記錄里詳細說明。本研究結果顯示,標本送檢率、處方權限、會診制度、專檔管理均符合要求,但存在8例病程記錄不完善情況,主要是未分析用藥原因或記錄停藥原因。
綜上,我院替加環(huán)素的使用存在部分不合理現象,有待進一步優(yōu)化。我院老年患者居多,必須嚴格控制抗菌藥物的用藥指征、用法用量、用藥療程等,并完善相關檢查和記錄,同時積極開展藥物利用評價,加大醫(yī)院感染防控力度,特別是遏制耐碳青酶烯類G-菌株的傳播,以促進臨床合理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