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亞紅
護城河旁,有條不甚開闊的路,名濠北路。路北,有一修鎖攤。攤無名,修鎖人卻算得上是個“老風流”。
修鎖人一頭黑發(fā),茂盛,恣肆,不摻雜色,不修剪,蓄著。蓄到一定程度,還是不剪,尋根橡皮筋,于腦后一攏。
這根馬尾,足夠招搖。修鎖人似乎還覺不夠拉風,時不時地從塞滿刷鉤、撞槍、鑰匙串的修理臺前抬起頭,望風一甩。別說,這一甩還真甩出點劉歡的味道來。不過,他可沒少惹來老派人的白眼。
修鎖人的老婆在離修鎖攤旁不足10米的地方支一輛破三輪,賣水果。老婆心直口快:“我家老鬼扎馬尾是趕時髦?屁!舍不得花幾個理發(fā)的錢!我命苦哦,嫁這么個摳門老鬼,真是眼睛挨屁打瞎了!”
修鎖人嘿嘿地笑。只要老婆在,修鎖人定然低眉順眼,就連放屁,都恨不能調(diào)成振動模式,哪還敢甩馬尾?但,這并不妨礙修鎖人晚間華麗變身,成為人人爭搶的舞搭子!
單靠修鎖,是賺不了幾個錢的。不過,別擔心,這個拉風的修鎖人,其實還是個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他會的手藝多著呢:開鎖修鎖、配鑰匙、修拉鏈、釘牛仔扣子、打皮帶眼兒……如果哪天看到他蹲在別的攤位上幫忙客串修鞋的或者補胎的,我們可真的一點都不吃驚。
如此,修鎖人幾乎成了濠北第一忙人。修鎖攤支在那,修鎖人通常卻在其他地方忙活。不過,真有生意,也誤不了。攤位前,有塊紙板,在風中歡快地招搖:“人在附近,有需求,打手機……”
有一回,我把鑰匙鎖在了屋里,情急之下,打了110。110派來的“專家”正動員我換鎖呢,修鎖人不知從哪里得來的消息,也來了。不說話,他抱臂,站一旁,聽。
我這鎖用了才不到兩年,真沒必要換。加之鎖的售價與上門服務(wù)費,要好幾百呢。正為難,修鎖人開口了:“換個鎖芯,不就成了?”“專家”翻了翻白眼,一副不屑于搭理的神情。修鎖人上前半步,一字一頓:“換個鎖芯,還真能成!”“專家”走了,我向修鎖人很真誠地道謝。修鎖人卻不領(lǐng)情,語氣咄咄逼人:“都這么熟,妹子你遇到這種事,不找我,是不相信我的手藝呢,還是不相信我的職業(yè)操守?”
這修鎖人!連幫人忙,也幫得如此別扭!這事之后沒多久,我搬離了濠北路。再見到修鎖人,已是十年后。那天我在電臺里聽到一組老歌,心念一轉(zhuǎn),決定去濠北路懷懷舊。修鎖攤還在。紙板上的手機號碼也還在風中飄搖。站在攤前,有種時光倒流的錯覺。
本以為見不到修鎖人的。扭頭一看,笑了:修鎖人騎一輛電動車來了!
七十多了啊,還是老風流,還是扎馬尾。還是說上幾句,就甩一甩馬尾。不過,馬尾的規(guī)模與氣勢,已遠不及往日嘍。
“什么都好,就是收不到徒。這年頭,誰愿意花時間學修鎖?又耗時又耗力的。倒是有人想拜師,可他們只想學換鎖!換鎖好啊,又省事,來錢又快!”修鎖人嘆口氣,“妹子,你說,我們修鎖人的手藝,會失傳不?”
回答修鎖人這一問的,是離他10米的擺水果攤的老婆:“老鬼,起碼你還在!”
(選自《揚子晚報》2019年6月18日,有刪改)
技法提煉
1.展現(xiàn)“平常人”原汁原味的生活氣息
首先,文章的主人公“修鎖人”及其“老婆”都沒名沒姓,修鎖攤也沒個“攤名”,所處的地段就在“不甚開闊”的路旁,攤位前有一塊在風中“歡快招搖”的紙板,城鎮(zhèn)底層百姓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其次,“平常人”的語言也接地氣,“修鎖人”和他老婆說的話都是不加修飾的樸實口語;再次,“修鎖人”夫妻倆的生活狀態(tài)也寫得很真實,“修鎖人”問“我”的一句話——“我們修鎖人的手藝,會失傳不”,回答的人竟然不是“我”而是修鎖人的“老婆”——“老鬼,起碼你還在”。修鎖人的些許憂慮、迷茫,“老婆”調(diào)侃中的愛意,都讓讀者走進“平常人”值得思考的生存狀態(tài)中。
2.凸顯“平常人”活靈活現(xiàn)的“另類”個性
文中的修鎖人看似平常,細讀則可發(fā)現(xiàn)他是現(xiàn)實生活中頗有個性魅力的多面綜合體,那些稍顯“另類”的個性,折射著普通勞動者的生活色彩和精神追求——樸實勤勞,富有智慧情趣,熱愛生活并享受屬于自己的精神“大餐”,營造和諧活潑的家庭風氣和社會氛圍,堅持職業(yè)操守,關(guān)注社會熱點……
很多考生作文時常有“缺米為炊”之憂,這篇文章啟示我們:社會生活是個多品種的“富礦”,既有轟轟烈烈,也有平平常常,只要你關(guān)注身邊修鎖人這樣的普通百姓,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就能探出“金礦”,寫好接地氣、有個性的“小人物”,反映社會生活絢麗多彩的“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