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底蘊十分深厚,恭維現(xiàn)象也是流傳至今。恭維用語在日常生活中是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的,是對別人的優(yōu)勢或者長處進行積極的贊美,大部分用于稱贊別人,借此給被恭維者良好的印象。恭維除了在日常生活的交際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外,在中國的很多文學作品中也比較常見相關詞語和語句。本文將從恭維方式、意義以及如何對別人進行恭維三個方面,對中國文學作品中的恭維現(xiàn)象進行分析。
關鍵詞:文學作品 中國文化 底蘊 恭維現(xiàn)象
恭維往往是指超出被贊美對象客觀存在的事實去稱贊他,在日常交流中恭維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去稱贊別人,最直接的目的是為了讓對方感到心情上的愉悅。雖然說恭維在平常的生活交流中非常常見,但是這種稱贊往往都是過度的,而且恭維和阿諛奉承的意思相近,所以恭維為貶義居多。當然恭維也不全是貶義的,有時候恭維還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可以鼓勵別人。在中國文學作品中的恭維現(xiàn)象同日常生活中使用目的類似,大多是用來積極、過度夸獎別人的。
一、恭維的方式
(一)恭維對方能力強大
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恭維別人能力強大是最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秹芽姾顝R別友人》中寫道:“將軍秉天姿,義勇冠今昔。走馬百戰(zhàn)場,一劍萬人敵?!边@很明顯能看出來是作者郎君胄在夸獎關羽,詩中有字眼“冠今昔”“萬人敵”等,其實關羽并沒有做到敵萬人之類的事情,他的實際能力沒有那么強大,這只是作者非常崇拜關羽,在過分地夸獎他罷了。
(二)恭維對方外貌好看
受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文學作品中恭維別人外貌的現(xiàn)象非常少,最經(jīng)典的莫過于《紅樓夢》中的橋段,“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這是王熙鳳恭維林黛玉外貌精致,王熙鳳的目的并不是單純地夸獎林黛玉外貌標致,也是想從側(cè)面討好老祖宗,一語雙關,既夸獎了林黛玉,又稱贊了老祖宗,可謂是非常經(jīng)典的恭維現(xiàn)象。[1]
(三)恭維對方品德高尚
俗話說“不是親媽媽勝似親媽媽”,把一個不是自己親人的人當成親人對待,足以看出這個女性品德的高尚。就好像文學作品中有一段“媽,等我長大了,我?guī)椭愦?,我不知道親媽媽是誰,你就是我的親媽媽”,可見這個女性付出了多少,能夠讓人說出這樣的話,由此可見其品德的高尚。
(四)恭維對方身體強壯
比如《太平天國故事歌謠選·漚鐵》:“加上他長得虎背熊腰,氣雄力壯,真是恨天無柄,恨地無環(huán),要不,他準會扯下天來,提起地來呀!”把漚鐵形容成可以扯下天提起地的人,可見漚鐵身體非常強壯。
二、恭維的意義
(一)恭維可以讓對方感到心情愉悅
恭維最外在的作用就是夸獎別人,大部分人是非常享受夸獎的,雖然有時候恭維的方式和語句讓人一聽到就是在奉承自己,但是仍會感到心情愉悅。沒有人會對別人的夸獎無動于衷,就算是有,也只是夸獎的程度的問題。[2]
(二)鼓勵和勸說他人
有時候恭維還可以起到鼓勵和勸說他人的作用。當一個人處于消極情緒,懷疑自己的時候,我們可以稱贊他的能力強大,幫助他建立自信心,走出消極的情緒。當然這個恭維的過程要把握好一個度,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讓事情走向更糟糕的方向。
三、如何進行恭維
(一)對恭維對象有所了解
在恭維他人時要先對這個人有一定的了解,如要知道對方的年齡、文化程度、性格等。恭維的話語要因人而異,例如當面對一個身材臃腫的人的時候,如果和別人說,你的身材真好,那恭維可能就會起到反效果,不但不能愉悅別人,反而會惹怒別人。[3]
(二)把握好時機
恭維他人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時機,恰到好處的恭維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抓住恭維的時機的時候,及時地稱贊別人,如若不然,則會事與愿違、南轅北轍。
(三)掌握好恭維的度
在恭維別人的時候要把握好度,過多過少都不會達到想要的效果。過少的話,恭維不會起到作用,過度的話,很有可能令人生厭甚至激怒別人。除此之外,恭維他人要掌握好詞匯再加以使用。比如在曹禺的《日出》中,胡四對李石清說“你的媳婦長得真不錯”,然后惹得李石清非常生氣和尷尬,大喊道:“豈有此理!”這就是一個很明顯的恭維他人沒有把握好度和詞匯使用的問題。[4]
四、結(jié)語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文學作品也是數(shù)不勝數(shù),在這些文學作品中恭維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次數(shù)也是非常高的。而且除了可以討好的恭維現(xiàn)象之外,如果恭維語運用得當還可以起到稱贊別人、拉近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所以恭維不一定是貶義,還可以起到很多正面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解峰.漢語隱性恭維語的語言同性及跨性別差異現(xiàn)象探討[J].開封大學學報,2015(04).
[2]侯建東.中國英語學習者漢語恭維應答語語用“外借遷移”現(xiàn)象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6).
[3]周晨霞.從中國文學作品看中國文化的底蘊之恭維現(xiàn)象[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09).
[4]于國棟,張艷紅.漢語恭維回應語缺失的會話分析[J].外語教學,2019(03).
(作者簡介:胡曉婷,女,本科,江蘇旅游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